新高考背景下高中与高职人才培养衔接贯通模式的实践研究
于洪旭 曲乔琳 陈勃宇
吉林省吉林市第四中学 吉林省吉化第一高级中学校
一、新高考对高中与高职人才培养衔接的影响
新高考改革通过“选考科目自主选择”“综合素质评价纳入录取”等举措,重构了人才选拔逻辑,其对高中与高职衔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
1. 升学路径多元化
新高考将高职招生纳入“分类考试”体系,允许学生通过“高职提前招生”“单独考试招生”等渠道进入高职院校,打破了“唯分数论”的升学壁垒。这一变化要求高中教育在保留学术性培养的同时,增加职业认知教育内容,而高职则需提前介入高中阶段的人才培养过程,实现“招生”与“培养”的无缝衔接。
2. 人才标准综合化
新高考强调“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性,将学生的社会实践、职业体验、技能证书等纳入评价体系。这一导向倒逼高中与高职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达成共识:高中需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与基础技能,高职则需明确专业人才的核心素养要求,形成“基础素养 + 专业潜能”的递进式培养链条。
3. 教育功能协同化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与高职的教育功能从“割裂”走向“协同”。高中不再是单纯的“升学预备班”,而是承担职业启蒙责任;高职也不再局限于“专业技能培训”,而是需参与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课程设计。二者通过资源共享、师资互聘等方式,共同构建“职业认知—技能习得—岗位适应”的贯通式培养体系。
二、高中与高职人才培养衔接的现存问题
尽管新高考为衔接贯通提供了制度契机,但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障碍,主要表现为:
1. 课程体系脱节
高中课程以学术知识为主,职业教育内容多以“劳动技术课”“社会实践”等形式碎片化存在,缺乏系统性的职业认知与技能培养模块;高职专业课程则基于行业需求设置,与高中知识体系衔接不足,导致学生进入高职后出现“知识断层”或“技能空白”。例如,中职与高职的机械专业课程存在重复设置,但高中与高职的机械类课程却缺乏递进关系,学生需从头学习基础技能。
2. 评价标准割裂
高中评价仍以学业成绩为核心,综合素质评价中“职业体验”等内容流于形式,难以作为高职招生的有效参考;高职招生虽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但缺乏具体的量化标准和操作细则,导致“分类考试”仍变相依赖文化成绩,未能真正实现“多元评价”。
3. 协同机制缺失
高中与高职分属不同教育阶段,缺乏常态化的协同机制。一方面,高中对高职专业设置、人才需求缺乏了解,职业指导针对性不足;另一方面,高职参与高中教育的渠道有限,校企合作资源难以向高中阶段延伸,导致学生职业认知模糊,专业选择盲目性较大。
三、高中与高职人才培养衔接贯通模式的实践探索
基于新高考改革导向与现存问题,需构建“课程衔接—评价融合—资源共享”三位一体的贯通模式,并通过实践案例验证其可行性。
(一)课程衔接:构建“基础 + 专业”的递进式课程体系
1. 高中阶段:增设职业启蒙课程
在高中必修课中嵌入“职业认知”模块,通过“行业讲座”“企业参观”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在选修课中开设“专业导论”课程,由高职院校教师授课,介绍各专业的核心内容与职业前景。例如,浙江省部分高中与高职院校合作开设“智能制造入门”“护理基础”等选修课程,学生可通过课程学习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初级),并纳入综合素质评价。
2. 高职阶段:衔接高中知识基础
高职在专业基础课中设置“知识衔接单元”,针对高中选考科目与专业的关联性,调整课程内容。例如,高职计算机专业可结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强化编程基础;化工专业可衔接高中“化学”选考内容,深化应用知识教学。同时,推行“学分互认”制度,高中阶段获得的职业技能证书或选修课程学分,可折算为高职相应课程学分。
(二)评价融合:建立“文化 + 技能 + 素养”的多元评价体系
1. 完善高职招生评价标准
将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中的“职业体验时长”“技能证书等级”“社会实践成果”等指标量化,作为高职分类考试的重要依据。例如,江苏省部分高职院校在提前招生中,对获得计算机等级证书(一级及以上)的学生给予技能测试加分,对参与过企业实习的学生优先录取。
2. 构建过程性评价机制
高中与高职共同开发“职业素养成长档案”,记录学生从高中到高职的职业认知、技能发展、实践经历等过程性数据,作为升学与培养的双向参考。例如,上海市某职业教育集团联合高中与高职,建立“职业发展电子档案”,学生可通过参与集团内企业的实践项目积累学分,该学分同时被高中和高职认可。
(三)资源共享:搭建“校校—校企”协同平台
1. 校校协同:师资与设施共享
建立高中与高职教师互聘机制,高职教师到高中担任职业指导教师,高中教师参与高职基础课程教学研讨;共享实训基地资源,高中组织学生到高职实训中心体验专业技能,高职则利用高中场地开展社区职业培训。例如,广东省某职教联盟整合 10 所高中与 5 所高职的资源,建成“共享实训中心”,年均接待高中学生职业体验超万人次。
2. 校企协同:延伸职业教育链条
推动企业深度参与高中与高职衔接过程,通过“企业订单班”“现代学徒制试点”等形式,将岗位需求融入课程设计。例如,某汽车制造企业与当地高中、高职合作,在高中阶段开设“汽车构造”兴趣班,选拔学生进入高职“订单班”,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形成“高中启蒙—高职培养—企业就业”的闭环。
四、优化高中与高职人才培养衔接的对策建议
1. 政策层面:完善衔接制度设计
教育部门应出台专项政策,明确高中与高职衔接的责任主体、课程标准、评价细则等,将衔接工作纳入教育质量评估体系;设立专项经费,支持“共享实训基地”“师资互聘”等项目建设;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以行业为纽带整合高中、高职、企业资源。
2. 学校层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高中需重构课程结构,增加职业教育学分比重,建立专职职业指导教师队伍;高职应优化专业设置,根据高中选考科目与职业兴趣数据调整招生计划,开发“衔接课程包”;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保课程内容、技能要求的连贯性。
3. 社会层面:营造职业教育氛围
通过媒体宣传、企业开放日等形式,破除“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社会偏见,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鼓励行业协会参与人才标准制定,为高中与高职提供行业需求信息;建立家长职业教育认知培训机制,引导学生理性选择升学路径。
结语:
新高考改革为高中与高职人才培养的衔接贯通提供了历史机遇,构建“课程衔接—评价融合—资源共享”的贯通模式,是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一过程需要政策引导、学校协同、社会参与的多方合力,最终实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黄尧.《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 石伟平.《职业教育课程论》[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3] 钟秉林 .《新高考改革:理论、实践与反思》[M].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21.
[4] 余祖光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理论与实践》[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
[5] 朱德全 .《职业教育协同育人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 教育研究 ,2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