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双语跨境电商平台惠农实践路径研究
张男
襄阳科技职业学院 湖北襄阳 441138
引言: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纵深推进,农产品跨境电商呈现蓬勃发展态势。然而,在全球化进程中,语言障碍成为阻碍农产品国际化的“隐形壁垒”。双语跨境电商平台通过消除语言藩篱,为农产品“走出去”搭建了数字化桥梁。在 RCEP生效和“一带一路”建设加速的背景下,研究双语跨境电商平台惠农实践路径,对于推动农产品从“卖得掉”向“卖得好”升级,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具有重大实践意义。
一、构建农产品全流程双语展示与追溯体系
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为农产品跨境电商提供了重要契机,而农产品质量安全是赢得国际市场的关键。双语跨境电商平台应着力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流程数字化追溯系统,打破语言壁垒,增强国际消费者信任。具体而言,平台可通过物联网设备在农产品生长关键节点采集数据,形成“数字生长档案”,将采集的土壤、水质、施肥、光照等环境数据以及生产过程中的操作记录实时上传至云平台,经过专业翻译团队优化后,形成准确、地道的中英双语信息库。针对地理标志产品,平台可开发专门的双语展示模块,通过高清图片、短视频和 360°全景展示产地环境特征和传统工艺,让国际消费者了解产品背后的地域文化。在技术实现层面,平台可结合区块链技术确保数据不可篡改,实现从生产基地、加工流程、质检环节到物流配送的全链条可追溯,国际消费者只需扫描产品包装上的二维码,即可获取双语呈现的完整溯源信息,有效消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购买顾虑,促进农产品出口增长,带动农村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1]。
二、打造差异化双语品牌营销策略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产品从单纯的商品向文化符号转变,双语跨境电商平台应充分挖掘地域特色和文化价值,构建差异化的国际营销体系。平台可设立“特色农产品双语故事库”项目,邀请语言专家、文化学者和市场营销团队深入乡村采集与农产品相关的民间故事、历史渊源和生产技艺,经过创意加工后形成既符合国际受众阅读习惯又保留中国文化特色的双语内容资产。在营销推广层面,平台应根据不同市场的文化背景和消费心理定制传播策略,如针对注重健康和环保的欧美市场,强调有机种植和可持续发展理念;针对重视功效和传统的亚洲市场,突出产品的药食同源特性和传统食用方法。执行上可采用“双语直播 + 社交媒体矩阵”的模式,邀请海外知名美食博主与中国农民共同参与直播活动,由专业翻译实时转译,打造跨文化交流场景。同时,建立农产品双语用户社区,设立多语言产品评价和使用建议收集机制,定期组织线上“中外美食创新工坊”,邀请国际厨师与中国农民交流农产品创新应用方式,开发适合国际口味的食谱和产品改良方案,形成消费者参与品牌共创的良性循环。
三、建立多层次跨境电商双语人才培养机制
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支撑提出更高要求,而双语人才短缺成为制约农产品跨境电商发展的瓶颈。平台应构建“政府主导、高校参与、企业实践”的协同培养体系,重点培养兼具农业知识、电商技能和外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通过设立“乡村振兴双语电商人才专项基金”,支持农村青年参加专业外语培训和跨境电商实操课程。在实践层面,平台可与各地农业合作社建立“双语电商培训站”,定期派遣具有外语和电商经验的专业人员下乡,针对当地特色农产品开展定制化培训,内容包括产品英文描述撰写、跨境平台操作规则、外贸沟通用语等实用技能。针对返乡创业青年,平台可实施“双语电商领航员计划”,为具备外语能力的返乡青年提供跨境电商创业补贴和平台资源倾斜,鼓励他们在家乡建立农产品跨境电商工作站,连接本地农户与国际市场,解决农产品跨境电商的人才短缺问题 [2]。
四、优化双语跨境物流与售后服务网络
乡村振兴需要解决农产品“出村进城”和“走出国门”的双重挑战,而高效的物流体系是农产品跨境销售的命脉。双语跨境电商平台应重点构建适应不同类型农产品特性的国际物流网络,特别是针对生鲜易腐农产品的冷链物流体系。平台可在主要农产品产区建立“前置加工冷链集配中心”,配备标准化的分级、包装、预冷设备,对农产品进行初步加工和保鲜处理,提高产品在长途运输中的稳定性。在目标市场建立“双语农产品海外仓”网络,配备熟悉当地语言和中文的物流人员,实现农产品的就近分拣和配送,大幅缩短国际物流时间。在售后服务方面,建立 24 小时双语客服中心,配备精通目标市场语言和文化习惯的客服团队,针对不同国家的消费习惯和法律法规,制定本地化的售后政策和争议解决机制,确保在发生跨境交易纠纷时能够高效公平地处理,保护农户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增强国际消费者购买信心。
五、完善跨文化数字农业标准与认证体系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产品国际化面临的核心挑战之一是不同国家的标准壁垒。双语跨境电商平台应构建针对性的标准对接与认证服务体系,帮助农产品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平台可开发“国际农产品标准智能对照系统”,收集整理主要目标市场国家的农产品质量标准、检测方法和认证要求,形成双语对照的标准数据库。在此基础上,为农户提供“标准转化路径规划”,包括生产工艺调整建议、关键环节控制指南和质量提升方案。针对认证需求,平台可与国际主流认证机构建立战略合作,为农户提供“一站式认证服务包”,包括欧盟有机认证、美国 USDA 有机认证、全球良好农业规范等国际认证的申请指导、材料翻译和过程辅导。对于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平台可组建专门的“地理标志国际保护团队”,协助农户申请国际地理标志保护,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品牌辨识度。同时,平台应密切关注国际市场消费趋势变化,及时推广新兴认证类型,如碳足迹认证、公平贸易认证等可持续发展相关认证,帮助农产品占据道德消费市场 [3]。
结语
双语跨境电商平台作为乡村振兴的数字引擎,正在重塑农产品国际化路径。从农田到餐桌的全流程双语追溯系统,让中国农产品透明可信;差异化双语品牌讲述农耕文明的千年故事;多层次人才培养机制激活乡村创新潜能;智慧物流网络缩短农产品与全球消费者的距离;跨文化标准体系为农产品打开国际市场大门。展望未来,随着数字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双语跨境电商平台将继续深化惠农实践,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同时,让中国特色农产品与农耕文化绽放世界舞台,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 杨明 . 农产品跨境电商产业集群发展思考 [J]. 商场现代化 ,2025,(14):38-40.
[2] 牛亚丽 , 逯腾吉 , 吴远 . 乡村振兴背景下跨境电商赋能农产品品牌竞争力提升研究:以西峡香菇为例 [J]. 山西农经 ,2025,(11):87-91.
[3] 奚存娃 . 数字经济背景下直播电商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探析[J]. 现代农业科技 ,2024,(13):198-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