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教育评价“指挥棒”推动高质量教育发展
黄彩霞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梅林中学 514445
一、引言
教学评一体化意味着评价工具和方法成为教学流程的一部分,两者互相促进。教师在备课时会思考:需要培养学生哪些情感与态度?要让学生掌握哪些道德与法律知识?评价时如何观察和记录学生在课堂互动、课后作业、社会实践中的表现?这类思考不只关注教什么、怎么教,也关心“教了之后学生发生怎样的可量化或质性变化”。
对道德与法治课程而言,评价不应只看学生能否背诵法律条文或概念定义,也要衡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具备相应的责任意识,是否能够管理情绪并与同伴协商解决问题。教学评一体化会把这些行为表现纳入评价范畴。学生在此过程中更容易感受到学科内容与自身生活的紧密关联,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会大幅提升。若能依靠评价这根“指挥棒”,为学生创造真实情境,让学生体验法律与道德的力量,课程质量也会随之提高。
二、“教学评一体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现实需求
( 一) 初中生身心特点与课程要
1. 心理发展与价值观形成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成长关键期,对外部世界保持强烈好奇,却也面临学业与社交的双重压力。有些学生在面对情绪波动、自我认同等问题时缺少成熟的方法,可能表现出冲动、焦虑或茫然。这些都体现了“做情绪情感的主人”在教材中的重要地位。课程若能结合“情绪管理”和“情感表达”的评价设计,就能帮助学生走向更自觉的情绪控制与情感培养。
同样地,“自信给人力量”强调学生对于自我价值的肯定和潜能激发,若评价模式只关注分数,难以让学生切身体会自信对个人成长的积极意义。教学评一体化在这方面的优势在于,它能在课堂活动和课外项目中引入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遇到难题时是否敢于尝试、在团队合作时是否积极主动等。这些维度正好与自信培养对应。
2. 法律意识与道德责任
道德与法治课强调法律常识与行为规范,但如果教师只是单向传递条文,学生容易觉得抽象无聊。教材如“弘扬中华人文精神”“守护生命安全”这类内容,既呼应社会大环境,也与学生日常行为息息相关。要让学生真正建立道德责任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深入思考与实践的机会,比如通过模拟法庭、社区活动或班级公约制定等形式。评价则应体现在这些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与反思上,帮助学生把法律与道德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
( 二) 传统评价与当下改革间的矛盾
1. 末端考试的单一化倾向
道德与法治课程往往面临一个尴尬局面:学科地位被部分学校或家长视为“副科”,学期末随便来一次闭卷考试就算完事,平时缺乏细致的过程评价。学生也认为只要期末临时背背课本,就能拿到不错的分数,导致学生对平时的课堂讨论或社会实践兴趣不大。这样的评价方式很难体现本学科的素质培养价值,更无法检验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潜移默化进步。
2. 教师评价理念的滞后性
一些教师受惯性思维影响,认为对学生道德与法治的评价“无从量化”。有人只在课堂时口头表扬表现积极的学生,缺乏系统的评价工具,也缺少对个体成长过程的跟踪记录。结果导致学生也不清楚教师究竟希望学生在哪些方面改进或提升,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对本课程的深入热情。只有打破这种滞后评价的模式,让“评什么、怎么评”与“教什么、怎么教”紧密对接,才能让道德与法治更具吸引力[1]。
( 三) 高质量教育发展的时代呼唤
随着“双减”政策与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各科都在追求高质量教育发展。高质量意味着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道德与法治在其中担当着重要的德育与社会责任教育功能,如果能把教学评一体化落到实处,一定会对学生的道德品质与社会参与度产生积极影响。
评价改革是整体教育改革的抓手,而道德与法治学科又是评价改革的绝佳切入点。因为它的学习成果并不只是单纯的对错题目,而是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内化与践行。若想让这门课程在高质量教育体系中真正发挥作用,需要运用多元、动态的评价方式,把学生在真实生活与课堂活动中的表现纳入评估,让每个人都能清楚自己的进步轨迹,从而激发更大的学习动力。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体化”的实现路径
( 一) 构建多元评价指标体系
1.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实现教学评一体化,需要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指标,涵盖知识掌握、情感态度、行为表现等方面。过程性评价包括平时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活动参与度等;终结性评价也不只是一次期末试卷,而可以是以考查学生对“自信给人力量”等主题的理解深度,或对“守护生命安全”相关知识的运用能力,还能借助小型论文、口头汇报或专题讨论等方式。
2. 主题实践评价与真实情境考察
道德与法治并非停留在知识层面,也要让学生在现实环境中检验自己的行为能力。可借助校园或社会中的主题活动,例如模拟法庭、爱国主义宣传、公益义卖、交通安全知识宣传等。这些实践活动可以跟教材章节对应,让学生把“弘扬中华人文精神”“守护生命安全”等理念落到具体行动上。
教师应设计评价量表或观察清单,记录学生在活动中的沟通技巧、角色承担、团队合作与责任感。评价结果可以当场反馈,让学生意识到哪些方面仍可改进。由此,教学评一体化不只是课堂听讲时的事,也延伸到课外,真正检验学生在社会情境里能否运用所学知识与价值观 [2]。
( 二) 创新教学形式与评价策略
1. 项目化学习与过程记录
初中生对情景化、项目化的活动更易产生浓厚兴趣。教师可在学习“自信给人力量”这一主题时,组织一次“挑战自我”项目,鼓励学生设定个人目标,如完成一段演讲或参与一次才艺展示。评价不仅看结果,还注重过程中的勇气与进步。班主任或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通过录像或日记等形式,收集学生在尝试新事物时的表情与言语表现,然后进行点评。
在项目进行的同时,也能融入“做情绪情感的主人”这一课的内容,如让学生记录自己在面对困难时产生的焦虑或兴奋情绪,尝试运用教材介绍的调节方法。此时评价不仅有量化维度,也包括教师的质性观察,如记下学生在自我暗示或与同伴交流时的语言表达、情绪稳定程度。这样一来,教学内容与评价机制就相互交融。
四、结束语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生形成正确三观与合格公民素养的关键阵地。教学评一体化的意义在于,打破了过去对道德与法治的“副科化”定位和末端考试依赖,把评价融入每一次课堂讨论、每一项社会实践、每一个团队活动之中。通过巧用教育评价这根“指挥棒”,可将学生的思想发展和学习进程同步记录和引导,让学生在知行合一的过程中内化法律与道德观念。
参考文献:
[1] 姚穗珍 .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衔接培养[J]. 教育信息化论坛 , 2013(14):114-116.
[2] 张丽芳 .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体化”构建路径 [J]. 教育 ,2011(7).
[3] 齐利平 . 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的研究 [J].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