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城市园林绿地对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及优化路径

作者

魏杨永

萧县城市管理局 安徽宿州 235200

我国城市化率 2024 年底突破 66% ,快速城市化虽带来发展,但居民心理健康问题凸显,工作压力、生活节奏快等是主要诱因。城市园林绿地兼具生态与休闲社交功能,其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受关注,20 世纪 80 年代国外“注意力恢复理论”等已证实,国内研究也显示接触绿地频率与心理健康正相关。但当前绿地存在布局不均、功能单一、管理缺公众参与等问题,故本文探究其影响机制并提出优化路径,为实践提供指导。

一、城市园林绿地对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

1. 生理调节机制

城市园林绿地通过改善微环境对居民生理状态产生积极影响,进而作用于心理健康。绿地中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及有害气体,降低空气污染物浓度,研究表明,绿地覆盖率每提高 10% ,空气中 PM2.5 浓度可降低 5%-8%,清新的空气能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缓解因身体不适引发的焦虑情绪;同时,绿地中的植物群落会释放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如芬多精),这些物质具有镇静、杀菌的作用,可降低人体皮质醇(压力激素)水平,实验数据显示,在绿地中停留 30 分钟以上,人体皮质醇水平平均下降 15%-20%,心率和血压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有助于缓解生理紧张状态,改善情绪;此外,绿地能调节局部小气候,降低夏季气温 3-5℃,增加空气湿度,为居民提供舒适的户外活动环境,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可减少因闷热、干燥等不适带来的烦躁感,提升心理舒适度。

2. 心理修复机制

“注意力恢复理论”指出,城市环境中的大量刺激(如交通噪音、广告信息)会消耗人的定向注意力,导致注意力疲劳,表现为烦躁、易怒、效率下降等,而城市园林绿地中的自然景观(如树木、花卉、水体)属于“软fascination”,能让人在无意识中产生兴趣,使定向注意力得到放松和恢复,研究表明,观看绿地景观 10 分钟可显著提升人的注意力集中度,记忆力测试成绩提高 10%-15%,对于长期处于高强度脑力劳动的人群,如学生、办公室职员,接触绿地能有效缓解精神疲劳,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压力缓解理论”则强调,自然环境能激活人体的副交感神经系统,引发积极的情绪反应,绿地中的自然元素(如鸟鸣、流水声)可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减少压力激素分泌,使人产生平静、愉悦的情绪。

3. 社交促进机制

城市园林绿地为居民提供了非正式的社交场所,促进人际互动,有助于缓解孤独感和疏离感,在绿地中开展的散步、健身、亲子游戏等活动,能增加居民之间的接触机会,增强社会联系,例如,社区公园的广场舞群体、老年棋牌社等,通过共同的兴趣爱好形成社交网络,提升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对于特殊群体,如老年人、留守儿童,绿地的社交功能更为重要,空巢老人在绿地中与同龄人交流,可减少孤独感,留守儿童在绿地中与同伴玩耍,能弥补家庭教育中的情感缺失,研究发现,社区绿地的使用率每提高 20% ,居民的邻里关系满意度可提升 12%,孤独感评分降低 8%-10% ;此外,绿地中的集体活动(如园艺劳作、环保志愿活动)能增强居民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价值感,促进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

二、城市园林绿地的优化路径

1. 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可达性

推进“口袋公园”建设,在老城区、城中村等绿地匮乏区域,利用闲置地块、屋顶、街角等空间建设小型“口袋公园”,面积虽小但功能齐全,确保居民步行 5-10 分钟可达,例如深圳通过“见缝插绿”,近三年新增口袋公园 500 余个,有效改善了中心区绿地可达性;均衡区域绿地分布,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将绿地指标纳入规划强制标准,确保新建小区和老旧小区改造时配套相应比例的绿地,对于绿地不足的区域,通过拆违建绿、破硬复绿等方式增加绿地面积,缩小区域差距;构建绿色交通网络,建设连接不同绿地的步行道、自行车道,形成“绿道网络”,方便居民出行和游览,提高绿地的串联效应,例如成都的锦江绿道串联起多个公园和社区,成为居民休闲健身的重要通道。

2. 丰富功能设计,满足心理需求

划分多元功能分区,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将绿地划分为安静休息区、运动健身区、亲子互动区、社交活动区等,各区之间设置缓冲带,减少相互干扰,在安静休息区种植茂密乔木,营造私密空间,在运动健身区配备健身器材和塑胶地面,保障安全,在亲子互动区设置沙坑、滑梯等设施,促进儿童交往;增加参与性景观,引入园艺体验区、共享菜园等参与性项目,让居民参与植物种植、养护过程,增强成就感和归属感,例如杭州部分公园开辟“市民菜园”,居民可认领地块种植蔬菜,既丰富了活动内容,又缓解了心理压力。

3. 完善管理机制,提高公众参与度

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在绿地规划阶段,通过问卷调查、听证会、居民议事会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在建设和管理阶段,鼓励居民参与监督和维护,如成立“绿地管家”志愿者团队,负责日常巡查和简单养护;推行精细化管理,根据绿地的使用情况,灵活调整开放时间,如夏季延长开放至晚间 9 点,定期维护设施设备,及时清理垃圾,保持绿地环境整洁,开展多样化的绿地活动,如心理健康讲座、亲子运动会、园艺培训等,提升居民的参与热情;引入智慧化管理手段,利用物联网技术监测绿地的环境质量(如空气质量、噪音水平),通过 APP 向居民推送信息,设置线上反馈平台,方便居民提出建议和投诉,提高管理效率和响应速度。

4 结论

城市园林绿地通过生理调节、心理修复、社交促进等机制,对居民心理健康产生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当前我国城市园林绿地建设存在空间布局不均、功能设计单一、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制约了其心理健康效应的发挥。通过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可达性、丰富功能设计满足心理需求、完善管理机制提高公众参与度等路径,可有效改善城市园林绿地的建设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居民心理健康。未来,还需结合城市发展实际,加强绿地建设与心理健康研究的结合,制定科学的规划标准和评价体系,推动城市园林绿地成为居民心理健康的“绿色屏障”。

参考文献:

[1] 刘滨谊 , 常青 , 张琳 , 等 . 城市公园绿地主客观植物多样性对居民健康行为的影响 [J]. 中国园林 ,2024,40(11):6-14.

[2] 李曦, 金荷仙, 曾程程. 城市邻里绿地与心理健康研究进展[J].中国城市林业 ,2024,22(1):141-149.

[3] 黄雯雯 , 林广思 . 城市绿地社会健康的概念、效益及影响因素[J]. 中国园林 ,2023,39(11):77-82.

[4] 周燕 , 罗雅文 , 郭诗怡 . 大型滨水绿地生物多样性感知对心理恢复的影响机制 [J]. 风景园林 ,2024,31(2):11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