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美术的认知与传承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张小倩
重庆市长寿区晶山小学校 重庆市长寿区 401220
中国民间美术是由中国人民群众创作的,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为目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流行的美术,它流传区域大,艺术形式多样,实用与欣赏兼备,具有强烈的地域色彩。民间美术作品出自普通劳动者之手,造型无拘无束,颜色绚丽多彩,表现出一种质朴、率真之美,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乡土的真情与对幸福的祈盼。我国的民间美术品类广博而丰富,剪纸、年画、刺绣、玩具、雕塑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样式。
民间美术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创作者大多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他们以一种本能的、原始的艺术基本品质反映着各族人民的情感生活和生活追求,是几千年的民族文化的积淀,我们一直把民间美术视为珍贵的艺术遗产,不断传承和发展着。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局限地教学使学生了解民间美术的形式和种类和对民间美术表现技法的学习,更重要的使学生具备认知传统民间美术美感的能力和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可和传承。作为一位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的任务是把民间美术中隐形的东西挖掘出来使学生好学、乐学,在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丰富业余生活美化生活环境。
一、民间美术在美术教材中的具体体现
在我们使用的人美版美术教材中从一年级上册至九年级下册,每册皆安排中国民间美术的范例和民间美术传承的课程,教材注意培养学生对传统美术的认知与传承,以给学生注入中国文化基因。在三年级上册《多彩的民间美术》一课中,专门介绍了民间美术的内涵、种类和用途,也引导学生分析了作品材料、色彩、纹样的特点,创作手法和作者想要表达的吉祥寓意。在这一课中学生对民间美术有一个全面的初步的认识。在六年级上册《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一课中把民间美术的学习升华到精神层面,许多的民间美术种类列入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手工艺人也被命名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让学生了解国家对民间美术的重视性和对民间美术的传承的意义,并结合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和研究。关于民间美术课程的学习,在小学阶段,民间美术中的绘画(农民画、年画),泥塑(泥玩具、面塑),戏剧(戏剧人物、偶戏),雕塑、剪纸、刺绣等种类在每册教材中均有涉及。特别是泥塑、剪纸、绘画课程在课程中的延展性和持续性的学习在各册教材中均有编排。在其它课程范例的选择中教材美术作品的选择上也更倾向于中国传统美术作品。比如在四年级下册教材中注入民间美术元素课例的有《巧用对称形》,这一课中介绍生活中的对称形时体现了民间美术中对称与和谐的美感,展示天坛、脸谱、剪纸和风筝等民间美术类型。另外《学画农民画》这一课也属于中国民间美术系列的内容,这些课程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增进了尊重民族文化的情感。
二、美术教学中传统节日的认可与传承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的节日活动丰富多彩。而民间美术与民俗活动关系极为紧密,如民间的节日庆典中的年画、剪纸、春联、戏具、花灯、扎纸、服装饰件、泥塑等都离不开民间美术,在教学中除了这些民间美术的学习,更向学生传输传统佳节的习俗,让学生学会用民间美术的形式去装点节日、美化环境,并对传统节日的认可和传承。比如在二年级上册的《绘画中的节日》、《节日的装饰》《过春节》等课程里学生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了解传统节日和人们庆祝节日的民俗活动和人们表达情感的方式。春节是我们中国人最重大的传统节日,在《过春节》一课中,让二年级的小朋友欣赏春节的窗花、春联、年画门神等作品,并尝试运用民间美术形式去营造这样的过年气氛,增加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三、民间美术资源在教学中的开发和运用
民间美术的题材都源自于生活,来源于大自然。大量的民间美术形式在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借助民间优秀传统美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因地制宜借助身边的民间美术形式丰富教学内容,比如离得较近的梁平“三绝”竹帘、年画、灯戏之一的梁平木板年画,是梁平县境内人民群众为庆贺年节而绘制的一种绘画艺术,距今有三百年的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荣昌陶器制作精良距今也有八百多年的历史,长寿本土的葛兰石狮制作等涉及绘画、泥塑、雕刻的内容均可以引入课堂,在学习技法的同时也让学生对身边的传统文化有所了解。
四、结束语
总之,中国的现代美术教育将会趋于世界性的多元文化教育的方向发展,学校教育既要顺应社会的发展,又要适应本民族发展的需要。处于半封闭式的生活方式和民族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既要吸收外来文化的营养,又要接受来自本民族文化的熏陶。学校美术教育能因地制宜地教学,不但具有地方性,而且具有开放性,使学校美术教学更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