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语文大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的实践探索

作者

魏佟梅

图们市志诚小学

引言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推进,处于核心素养视域之下的大单元主题教学已然成为小学语文教学实现成功转型的关键所在。在当前阶段多数教师在进行单元设计时普遍存在教学目标模糊不清以及严重忽视育人价值等一系列较为突出的问题,进而最终导致学生所获取的知识呈现出碎片化的不良状态。故而探索大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的有效实施路径,这不仅能够实现对教学资源的高效整合,而且还能切实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对于推动语文教学朝着高质量方向发展而言,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一、小学语文大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的现存问题

(一)教学目标设定与核心素养脱节

部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依旧将知识的识记作为核心重点,却并未将文化自信以及思维能力等素养目标有机融入单元教学目标之中。以教学写景单元为例,仅仅片面关注对修辞方法进行讲解,却忽视了引导学生去感受自然之美,进而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这种教学设计实际上与“忽略文本文化内涵、忽视育人价值”的问题高度相符[1]。长此以往便导致学生虽然能够掌握一定的知识内容,然而却难以真正形成综合素养,最终背离了核心素养培养的最初目标。

(二)教学活动缺乏内在逻辑关联

教师大多按照单篇课文来设计孤立存在的教学活动,并未形成围绕单元主题所构建起来的任务链。举例来讲,在“亲情”单元的教学过程当中,分别开展了课文朗读、字词默写以及片段仿写等一系列活动,却未能通过“家庭故事搜集—情感表达训练—亲情主题创作”这样连贯的任务来实现内容的高效整合。这种碎片化的教学设计使得学生很难建立起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正如“导致学生机械化接受知识,不善于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如此便大大削弱了大单元教学所应具备的系统性优势。

二、小学语文大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的实践策略

(一)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重构教学目标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重构教学目标,并非简单地对传统目标进行文字替换,而是要建立“素养—目标—内容”的深度关联。在实际操作中,教师需先吃透课程标准中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四大维度(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具体描述,再结合单元主题的独特内涵进行拆解。例如在“自然之美”单元中,不能仅停留在“掌握描写景物的修辞手法”这类技能目标上,而应延伸为“能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描绘自然景象,感受语言文字的形象性(语言建构);通过对比不同季节的景物特征,培养逻辑分析能力(思维发展);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审美鉴赏)”。这种目标设计既避免了与传统教案的重复,又让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地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二)构建递进式单元教学活动体系

需要打破单篇教学的碎片化模式,让活动之间形成逻辑闭环。以“民间故事”单元为例,感知阶段可设计“故事大王选拔赛”,让学生搜集并讲述自己熟悉的民间故事,在倾听与表达中初步把握民间故事的口头性特征;探究阶段则开展“故事元素拆解工作坊”,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重复叙事手法,比如对比《白蛇传》与《牛郎织女》中“超自然力量干预”这一共同元素,培养分析与归纳能力 [2]。应用阶段则升级为“故事新编挑战赛”,鼓励学生在保留民间故事核心精神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生活元素进行创作,如将《孟姜女》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当代建筑工地上,既锻炼语言运用能力,又深化对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理解。这样的活动设计层层递进,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避免了与常见活动设计的雷同。

三、结论

小学语文大单元主题教学设计必须突破以往传统的模式,正视教学目标以及活动设计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以核心素养作为导向对目标进行重构,构建递进式的活动体系,此做法不仅能够解决教学过程中的痛点,而且还能够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整合以及素养的全面发展。这一场实践探索活动,不仅仅有助于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还能够为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提供有力的教学方面的支撑力量。

参考文献:

[1] 何晓云 . 基于部编版小学语文单元主题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 山西教育 ( 教学 ),2025,(06):48-49.

[2] 李小锐 . 小学语文单元主题整合教学实践研究 [J]. 小学生 ( 上旬刊 ),2025,(04):16-18.

本文系延边教育学会“十四五”科研规划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大单元主题教学设计与实施模式的研究 》(2024YBYL262)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