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路径探索
徐祥云
平山中心小学红岭校区,广东省惠州市,516300
一、引言
逻辑推理能力是数学思维的核心,是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抽象规律、从已知推导未知的关键能力 [1]。小学数学作为逻辑推理能力培养的启蒙阶段,其教学过程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这样做”,而非仅记住“怎样做”。然而,当前课堂中“重算法轻算理”“重答案轻过程”的现象普遍存在:学生能熟练计算却说不清理由,能解决常规题却对变式题束手无策。这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折射出逻辑推理能力培养的缺失。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强调,数学教学应“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过程”[2]。这一要求提示,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需贯穿教学全过程,而非孤立的技能训练。本文基于小学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探索逻辑推理能力培养的可操作路径,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实践借鉴。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逻辑推理能力培养的现状问题
(一)教学内容呈现缺乏思维梯度
教材中的逻辑推理素材虽丰富,但教师处理时往往忽视思维训练的层次性。低年级教学“20 以内加减法”时,教师多让学生机械记忆“凑十法”步骤,却不引导思考“为何凑成10”“不同数字如何选择策略”,导致学生只会套用公式,不理解运算背后的逻辑关联;高年级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时,教师直接演示“两个三角形拼平行四边形”的过程,省略“为何选两个三角形”“如何验证拼法普遍性”等推理环节,学生虽记住公式,却难以迁移到梯形、圆形面积推导中 [3]。
这种“结论先行”的呈现方式,让学生错失逻辑推理的生长机会。课堂观察发现,当教师提问“长方形对边为何相等”,多数学生答“老师说的”,仅有少数能通过“对折重合”解释,反映出主动推理意识的薄弱。
(二)教学方法忽视推理过程体验
教学方法的单一化限制了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部分教师习惯“例题讲解+ 习题训练”模式,将逻辑推理简化为“套用题型”。例如“鸡兔同笼”教学中,教师直接传授“假设法”步骤,要求按公式代入,却不引导思考“为何假设全是鸡”“脚数差与动物数量的关系”,学生虽能解同类题,却不理解逻辑转换 [4]。
实践操作与思维训练的脱节同样突出。低年级“分类”教学中,学生虽对物品分类,却不被要求说明标准;高年级“可能性”教学中,学生虽做掷骰子实验,却未被引导分析“为何次数越多结果越接近概率”。缺乏语言表达与思维梳理的操作,难以转化为逻辑推理能力。
(三)评价方式侧重结果忽视过程
当前数学评价多以“计算准确”“解题迅速”为指标,对逻辑推理过程关注不足。单元测试中,应用题仅按答案给分,不考虑推理思路;课堂提问时,教师更倾向表扬“答案正确”的学生,对“思路独特但结论有误”的回答缺乏引导。这种导向使学生形成“只要结果对,不管过程”的惯性。
三年级“找规律”测评中,学生需填 662,5,8,11 ”的下一项,多数写出“14”得满分,但追问“为何加 3”时,近半数学生无法解释,仅说“前面都这样”。这表明答案可能源于模仿,而非推理,而现有评价难以区分二者 [5]。
三、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具体路径
(一)重构教学内容,搭建推理阶梯
依据学段特点设计梯度化推理训练。低年级结合“数与代数”,设计“观察-比较 - 归纳”活动。教学“20 以内进位加法”时,不直接讲“凑十法”,而是让学生用小棒摆“9+4”,观察“9 根加 1 根凑 10′′ 的过程,自主发现“把 4 分成 1 和3”的逻辑,再迁移到“ 8+5 ”“ 7+6 ”,在比较中归纳“凑十”通用方法。
高年级依托“图形与几何”,设计“猜想 - 验证 - 演绎”环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先让学生测量不同三角形内角,提出“内角和可能 180 度”的猜想;再用“剪拼”“折叠”验证;最后通过“四边形分两个三角形”推导四边形内角和,使归纳与演绎形成闭环,让知识掌握与思维发展同步。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活推理思维
通过问题链引导推理过程。教学“除法”时,设计阶梯问题:“8 块糖分给 2 人,每人几块?”(平均分)→“每人分 2 块,能分给几人?”(包含除)→“为何两种分法都用除法?”(本质是平均分)。问题逐步深入,推动学生从操作向抽象过渡。
结合生活情境培养推理意识。低年级“位置与方向”教学中,创设“教室找朋友”情境,让学生描述“前后左右是谁”,在互动中理解方位相对性;高年级“比例”教学中,引入“配奶茶”情境,通过“奶与茶比 1:3,500 毫升需多少奶”的问题,引导从“份数”到“比例”的推理。生活情境的熟悉性能降低推理难度,让学生感受逻辑思维的实用价值。
(三)优化评价体系,关注推理过程
采用“双轨制”评价,兼顾结果与过程。课堂评价中,对回答采用“思路+ 结论”反馈,如“你从长方形对边相等推出正方形对边相等,过程清晰,若补充邻边相等的特点会更完整”;作业评价增设“推理过程栏”,要求学生用文字或画图说明思路,教师针对性指导。
开展“推理思路展示”活动,鼓励分享不同思考路径。低年级可“说图意”“讲算理”,高年级可举办“解题思路辩论会”。五年级“长方体体积”教学中,学生通过“摆小正方体”“测长宽高”“类比长方形面积”等思路推导公式,教师引导比较方法的逻辑共性,使评价成为深化推理认识的过程。
四、结语
小学数学中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需教师将思维训练融入知识传授的每一环。从低年级引导说清“为何这样分”,到高年级鼓励论证“推理是否合理”,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贯穿数学学习始终。
通过重构内容、创新方法、优化评价,能为推理能力生长提供土壤。当学生不仅能说“答案是什么”,更能讲“为何这样想”;不仅能解熟悉题,更能迁移思路应对新挑战时,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便落到实处。这要求教师既是知识传授者,更是思维引导者,在简单知识中挖掘推理生长点,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爱上数学。
参考文献
[1] 史宁中 . 数学基本思想 18 讲 [M]. 北京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S].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3] 吴正宪. 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20.
[4] 张奠宙 , 孔凡哲 . 小学数学研究 [M].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9.
[5] 王永春 .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教学论 [M]. 上海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