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热点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情境式教学策略探究
孙海青
包头市青山区第一中学 内蒙古包头 014030
摘要:本文重点探讨了基于生活热点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情境式教学策略,旨在通过紧跟时代潮流的热点话题,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进行道德与法律的思考。首先介绍了情境式教学的理论基础,阐述了生活热点的选取标准。然后重点探讨了如何通过创设情境、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与辩论等策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道德判断能力,最后还要注重情境反思与总结,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生活热点;初中道德与法治;情境式教学;教学策略
引言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初中阶段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抽象的道德和法律知识,转化为学生能够理解和实践的内容,是当前教育改革中的关键任务。情境式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生活化的情境设计,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和理解道德与法律的内涵,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文章提出一系列基于生活热点的情境式教学策略,旨在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实践参考指导。
一、情境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情境式教学是一种强调通过创造具体情境进行教学的方式,旨在模拟真实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过程中参与学习与探索。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借助实际情境的呈现,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从而在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情境式教学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思维,培养其综合能力。情境式教学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和优势:其一,它具有高度的互动性。在情境中,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还需要通过讨论、角色扮演、模拟等方式进行互动,增强了课堂的参与感和互动感。其二,情境式教学具有实践性,能够将抽象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其三,情境式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对具体情境的分析与反思,学生能够学会从多角度审视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在知识与能力之间建立联系,促进全面发展[1]。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热点的选择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热点指的是那些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社会现象,且能够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的话题。选择这些热点时,需要遵循两个重要标准:其一,时效性。所选热点要紧跟时代潮流,反映当下社会的主流话题。只有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的热点,才能引发学生的关注和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与应用道德与法治知识。例如,当前的互联网治理、网络暴力等问题,都是符合时效性的热点话题。其二,相关性。要求热点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阶段,他们在生活中常常遇到各种道德和法律问题,因此,所选热点必须与他们的日常经验相结合,能够引发共鸣与思考。比如,班级交友、遵守公共秩序等话题,直接涉及到学生的生活和成长[2]。
下面简要列举几个典型生活热点案例:例如,社交媒体与网络暴力问题。随着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青少年在网络世界中的互动越来越频繁,但随之而来的网络暴力问题也日益严重。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分析真实案例,讨论如何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个人权利,如何培养学生在社交媒体中健康的行为习惯。这不仅帮助学生了解网络暴力的危害,还能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教育他们尊重他人、遵守网络道德。再比如,青少年法律责任意识培养问题。随着社会问题的复杂化,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因不当行为而陷入法律困境,如打架斗殴、偷盗等。通过具体的法律案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青少年在法律面前的责任,强调法律对行为的规范作用,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通过这种教学,学生就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带来的法律后果,进而增强自律性。
三、基于生活热点的情境式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对于情境式教学的实施,创设生动的情境是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教学效果的关键。通过生活热点的引入,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社会问题或现象,借助情境设计让学生感同身受,从而更好地理解课堂知识。具体教学策略包括:第一,借助多媒体手段呈现生活热点,让学生更直观地感知社会现实。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学生的注意力越来越依赖于视觉和听觉刺激,因此,借助视频、图片、音频等形式,呈现时下的社会热点,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3]。例如,教师可以播放展示一段关于网络暴力的短片,让学生看到其中的具体案例,分析网络暴力带来的危害,激发他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通过这样生动的展示,学生就能够迅速进入课堂学习的状态,进一步激发思考与讨论。第二,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也是情境式教学中常用的互动手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道德与法治的实际应用。例如,在“交友的智慧”教学内容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情境模拟,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角色,情境内容可以是社交网络中的一次交友经历。学生们可以分别扮演一个网络朋友、一个受害者以及一个旁观者,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拟出在网络交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危险,如虚假信息、网络诈骗或隐私泄露等问题。在情境模拟中,学生需要扮演自己的角色,并思考如何在这些情境下做出合适的道德和法律判断。通过情境模拟,学生不仅能够体验不同角色的感受,还能在模拟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决策能力。比如,学生在扮演网络朋友时,会遇到如何辨别虚假信息的问题,或者如何在网络中建立健康的友谊。作为旁观者的学生,则需要思考如何正确地帮助他人,避免陷入不良的社交环境。通过这种角色扮演的方式,学生就能够在“体验”中学习,通过实践加深对道德与法律问题的理解。
2.引入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一种利用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中道德与法律问题的教学方法。通过呈现真实或模拟的社会案例,使学生在情境中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法律意识。这一方法特别适合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法律在我们身边”这一教学为例,教师就可以选取学生身边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道德与法律问题。例如,教师可以展示一个关于校园欺凌的案例。案例中,某一学生因外貌或性格原因,经常遭到同学的言语侮辱和身体暴力。通过这一案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受害者应该如何保护自己?施暴者应该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旁观者是否有责任制止暴力行为?”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案例中的道德问题展开讨论。学生们可以从受害者、施暴者、旁观者等不同的角色出发,分析各自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公德和道德规范。通过讨论,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暴力行为的危害,以及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道德价值。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法律角度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校园欺凌案例中的法律责任,学生能够学习到《未成年人保护法》、《民法典》等法律条文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明白在遇到类似问题时,如何借助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教师还可以介绍具体的法律程序,例如受害人如何寻求法律援助,如何通过法律途径向施暴者追究责任等。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不仅能够了解相关法律知识,还能增强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意识。除了校园欺凌,教师还可以选择其他贴近学生生活的社会案例,如交通事故、网络诈骗、未成年犯罪等。每个案例的分析,都应该结合道德与法律的视角,让学生从多个维度理解事件背后的内涵。在分析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做出合乎道德与法律的决策,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法治观念[4]。
3.小组讨论与辩论
小组讨论与辩论是一种富有互动性和参与感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间的思维碰撞,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分析问题,锻炼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道德判断能力。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结合生活热点进行小组讨论和辩论,能够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引导他们全面理解道德和法律问题,从而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合理利用网络”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围绕网络使用的不同问题进行辩论和讨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已经深深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但同时,网络暴力、虚假信息、隐私泄露等问题也随之而来。因此,如何合理利用网络,成为学生必须面对的道德与法律问题。在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可以首先提出一个核心问题,如“青少年如何合理利用网络,避免沉迷与受害?”每个小组根据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并从道德与法律的角度分析。在道德层面,学生需要思考在网络环境中,自己作为网民应该具备哪些道德素养,例如尊重他人、真实表达、文明互动等。通过讨论,学生可以了解网络空间中的道德规则,理解在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也要承担道德责任。法律层面,学生需要进一步讨论如何避免在网络世界中侵犯他人权利或遭遇法律风险。例如,如何合法使用网络资源,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如何防范网络诈骗和网络暴力等问题。通过讨论,学生能够了解到相关的法律法规,如《网络安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认识到网络空间并非“无规则之地”,而是受法律约束的环境。在辩论环节,教师可以设计多个反方观点,推动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思考。例如,一组学生可以站在网络沉迷的角度辩论,探讨“长时间上网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一个小组则可以站在网络自由的立场上,认为“青少年有权自由使用网络”。在辩论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阐明自己的立场,还需要提供事实和理论支持,思考如何平衡网络自由与责任、网络使用与自律之间的关系。借助这种小组讨论与辩论的方式,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问题的多维度思考,还能够增强其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辩论过程中,学生们需要理性地听取他人的观点,尊重不同意见,并用事实与证据支持自己的论点。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他们能够在现实生活中独立做出符合道德和法律要求的判断[5]。
4.情境反思与总结
在情境式教学的最后阶段,情境反思与总结是学生深化学习、提升自我认知的重要环节,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就能够更好地理解道德与法律的相互关系,增强法治意识,同时巩固所学知识,进一步提高法律素养和道德判断能力。具体教学要关注:第一, 鼓励学生在情境中反思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情境反思是帮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行深度思考的关键步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反思道德与法律,不仅能帮助学生厘清知识框架,也促进了他们的思维发展。道德是社会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通过自我约束和社会认同来影响个人行为;而法律则是一种强制性的规范,它通过国家强制力来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尽管道德与法律在某些情况下有交集,但二者的约束力和作用机制不同。道德更多依赖个体的内心认同和社会共识,而法律则是具有强制性和惩戒性的行为规范。在情境反思中,学生可以通过分析不同情境中的行为后果,思考个人行为在道德和法律层面的影响与责任,从而加深对道德与法律相辅相成的理解。第二,总结教学重点。教学总结是课程结束时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能帮助学生全面回顾课堂内容,强化知识点,并深化理解。教师在总结时,应重点强调道德与法律的核心理念。通过总结课程教学内容,学生就能够明确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在社会中的作用及其互动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道德是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而法律则是社会秩序的保障。法律不仅是行为的底线,更是在道德约束无法达到的情况下,保护公民基本权益的强制性手段。通过总结,学生能够意识到,遵循法律不仅是对社会的责任,也是对自己和他人权利的保护。通过对法治的理解,学生就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自觉地遵守法律,增强法治意识,形成合理的法律行为习惯。
结语
总之,采取基于生活热点的情境式教学策略,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道德与法律的实际应用,还能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判断力。情境反思和总结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深刻体会到道德与法律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提升法治意识。未来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应继续探索和完善情境式教学的实施方法,进一步推动教育改革的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忠学. 有效开展情境教学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J].天津教育, 2023,(27):62-64.
[2]高尚钊. 生活情境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 2023,(06):51-52.
[3]李修梅. 浅谈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新智慧, 2023,(31):61-62.
[4]闫婷婷. 谈情境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 2023,(36):112-114.
[5]肖燕妮.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情境化教学环境创建[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2,(22):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