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视域下高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策略研究
彭李明
重庆市开州区赵家中学(开州中学浦里校区)
一、“三新”对高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新要求
(一)新课标:明确素养培育的“方向标”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将核心素养细化为四个维度,为英语教学提供清晰指引。相较于传统课标,新课标更强调“语言能力”的实用性,要求学生能在真实语境中有效沟通;“文化意识”的培育需突破单一文化视角,引导学生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树立文化自信与跨文化包容态度;“思维品质”则注重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避免机械性语言学习,需学会分析、评价与创新表达;“学习能力”的培养需关注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的提升,助力其终身学习。这要求教师打破“以知识点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核心素养目标融入每一节课的设计中,实现“知识学习”与“素养发展”的同步推进。
(二)新教材:提供素养培育的“主载体”
新版高中英语教材(如人教版)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主题群为框架,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反映时代热点的素材,如“环境保护”“人工智能”“文化遗产保护”等主题,为素养培育提供丰富场景。 这种编排方式要求教师打破“逐句翻译”的教学惯性,通过语篇分析引导学生挖掘主题意义,在语言学习中培养逻辑思维与文化思辨能力,同时借助“读后续写”“观点讨论”等活动,提升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与学习自主性。 此外,新教材增设“项目式学习”“探究性任务”等板块,如“为社区设计英语环保宣传册”,要求学生结合文本知识与生活实际完成任务,推动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协同发展。
(三)新高考:强化素养培育的“指挥棒”
罗桃花(2017)的实证研究表明,高考英语对高中英语教学具有显著反拨作用——高考题型与评价标准的调整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内容与方法选择。新高考取消单项选择题,增设“读后续写”“语法填空”等题型,重点考查学生的语篇理解能力、逻辑连贯能力与语言创造能力;同时,作文评分标准更注重“内容完整性”“语言准确性”与“思维深度”,而非单纯的词汇与语法复杂度。例如,“读后续写”要求学生根据短文情节续写内容,既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又考验逻辑思维与创造性思维;“阅读理解”选材涵盖学术性文本、新闻报道等,要求学生快速获取信息、分析观点,体现对“思维品质”的考查。这要求教师需以新高考为导向,调整教学重点,将素养培育与考试能力提升有机结合,以适配高考评价导向。
二、“三新”视域下高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策略
(一)重构教学目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分层设计
教学目标是素养培育的起点,需依据新课标要求,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分层设计。核心素养培育需避免“一刀切”,教师应依据新课标要求与学生学情,将核心素养目标分层细化为“基础层、提升层、拓展层”,确保不同水平学生均能获得发展。以人教版必修1“Friendship”单元为例:
1. 基础层目标:掌握“upset、calm、concern”等词汇及“it’s + adj.+ to do”句型,能简单描述友谊(语言能力);
2. 提升层目标:通过分析文本中“Anne 与日记的友谊”,理解友谊的内涵,对比中西方对“友谊”的认知差异(文化意识、思维品质);
3. 拓展层目标:小组合作设计“校园友谊调查”问卷,用英语撰写调查报告并展示,提升自主探究与合作能力(学习能力、语言能力)。
这种分层目标设计既落实了课标要求,也符合多元智能理论(朱智贤,1989)中“尊重学生智能差异,促进全面发展”的理念,为素养培育奠定基础。
(二)情境化开发教学内容:挖掘教材的素养价值
新教材为核心素养培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师可以将新教材的主题素材通过“情境化设计”转化为素养培育的载体,避免“照本宣科”。具体可从两方面入手:
1. 生活情境融入: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结合,如在“Healthy Living”单元,创设“校园健康饮食方案设计”情境,让学生运用英语讨论饮食搭配、制定健康计划,在实践中提升语言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
2. 跨学科情境整合: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设计任务,如在“Science andTechnology”单元,联合物理学科开展“英语科技小发明介绍”活动,学生需用英语解释发明原理,分析科技对生活的影响,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又能促进跨学科素养的融合。
(三)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素养发展
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难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需结合“三新”要求创新教学方法:
1. 项目式学习:以真实问题为导向,让学生通过完成项目提升综合能力。例如,设定“为学校英语角设计活动方案”的项目,学生需分工合作,进行需求调查、方案设计、英语宣传,在此过程中,语言能力、合作能力、思维能力均得到锻炼;
2. 批判性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评价,而非被动接受。例如,在阅读“网络社交的利弊”的文章后,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数字化教学融合:利用“英语趣配音”“学习强国英语板块”等资源,让学生在配音、观看英语纪录片中提升语言感知能力,同时拓展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四)完善评价体系:保障素养培育的实效
“三新”背景下,英语教学评价需从“单一的分数评价”转向“多元的素养评价”,具体可构建“过程性评价 + 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体系:
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日常学习表现,如课堂参与度、小组合作贡献、作业完成质量、英语日记撰写等,采用“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素养发展情况;
2. 终结性评价:除期中、期末考试外,可增加“英语综合能力测试”,如口语面试、项目成果展示等,考查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与思维品质。同时,参考新高考题型,在单元测试、期中期末考试中融入“读后续写”“批判性阅读”等题目,发挥评价对教学的导向作用。
三、结论
“三新”改革为高中英语核心素养培育提供了制度保障与实践路径,但其落地需依托教师对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的系统性革新。教师需以新课标为引领,深入挖掘新教材的素养价值,借助新高考的评价导向,将核心素养培育融入教学全过程。同时,需充分利用高考的反拨作用(罗桃花,2017),结合多元智能理论(朱智贤,1989),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不同学生提供个性化的素养发展路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中英语教学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的转型,培养出具备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与学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满足新时代对英语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S]. 北京 :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2] 罗桃花 . 高考英语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反拨作用的实证研究 [D]. 昆明 :云南师范大学 ,2017.
[3]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 普通高中英语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 [M]. 北京 :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