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读·学·记·用

作者

韩雪梅

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第一中学校 038100

一、读:以诵读为基础,增强文言文感知力

诵读是打通文本与学生认知的重要桥梁,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学生认知规律开展诵读教学,使诵读从被动跟读转变为主动感悟,以增强学生文言文感知力。在初读阶段,以扫清语言障碍为目标,让学生通过正确停顿和精准字音形成对文本的语音感知,为后续深度诵读奠定基础。例如《鸿门宴》中的古音字“鲰(zōu)”等,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标注,并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等纠正误读,保证字音的准确性。在精读阶段,引导学生关注文言文语气变化、句式特点,通过诵读节奏快慢、语调高低等感知文言文形式美,从诵读文本向理解内涵转变。文言文中包含疑问、祈使等语气,需要结合上下文语境调整语调,才能传递情感。教师鼓励学生精读文言文中的节奏、语气等,从而在诵读中深入感知语言。在悟读阶段,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意境、思想等,通过个性化诵读表达实现与古人精神对话。

二、学:以文本解读为核心,构建文言文认知体系

在文言文教学中,学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通过深度解读文本,深刻感知和理解文化内涵,最终构建完善认知体系。在“学”这一环节,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将零散的文言文知识转变为结构化储备,让学生在解读文本时做到触类旁通。文言文实词是文本解读的核心,具有一词多义特点,教师要结合文本语境进行归类梳理,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含义。例如,在《烛之武退秦师》“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中,延伸为“军队。其次,深度挖掘文本内涵,完善知识体系。大部分文言文与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文化背景相关,教师要结合历史背景理解文本写作动因。例如,在讲解《过秦论》时,为学生讲解“秦统一六国到秦亡”“汉初社会状况”的历史背景。最后,多元化解读与拓展,激活学生学习思维。在具体教学中,站在历史视角理解文本时代意义、站在现实视角挖掘文本当代价值,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现实生命力。例如,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劝谏艺术”时,结合战国时期各国争霸,君主需广纳谏言以强国的背景理解邹忌劝谏艺术以及带来的政治效果。

三、记:以科学积累为要点,内化文言文知识

文言文知识具有碎片化、关联性特点,如果仅靠孤立的记忆容易出现记混、记漏问题。“记”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将零散的知识按照逻辑关联整合形成结构化知识体系,使记忆从单点存储变为网络联结,以提升记忆效率。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以“知识类型”“文本主题”为线索,将不同文本中的相关知识串联整合,让学生在主题关联中记忆。例如,以“仁思想”为主题,整合《论语》知识,关联实词“仁”“礼”“恕”等,标注各个实词在不同章节中的例句。通过主题式整合学生会认识到“仁”思想不是孤立的概念,而是由名句阐释、文化背景等共同组成的知识网络,在记忆时可以借助主题线索快速提取相关内容。此外,在“记”环节,进行工具化整合,使用知识卡片、思维导图等可视化工具梳理知识,直观呈现知识的逻辑关系,以降低学生记忆和理解难度。例如,针对文言虚词“之”制作层级式思维导图,其中一级分支为词性、二级分支为代词、助词等,三级分支为教材中的相关例句。 在这一过程中,思维导图可以清晰、直观地呈现“之”的用法层级,学生在记忆时也会按照词性、类别、例句等途径逐步关联,形成完善的树状记忆网络。

用:以实践迁移为目标,增强文言文应用能力

“用”是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读·学·记·用”中的价值体现,是让文言文知识从储备转变为应用的关键步骤。文言文中凝练的字词、精妙的笔法等是现代写作中重要资源。语言表达迁移的核心是引导学生将文言文积累应用到议论文、应用文等不同文体,以提升学生写作文采,培养学生知识提取与应用能力。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按需择句,防止出现“为引而引”的现象,保证名句与论点一致。例如,引用《劝学》中的“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并补充阐释,强调持续发力的重要性,该引用通过解读名句内涵有效关联文言智慧与现代学习场景,可以使论证更加深刻。此外,教师要设计多元文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和传承文化。例如,组织《论语》名言实践周活动,要求学生每天践行一句《论语》中的名言,并撰写实践日记,记录内心感悟。也可以组织“文言文化海报设计”活动,要求学生结合文言文中经典语句,结合现代设计元素制作海报。

结语:

综上所述,“读·学·记·用”于一体的文言文教学策略,与学生文言学习规律相符,契合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在文言文教育实践中,教师要灵活应用这一策略,改变知识传授模式,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让学生学习文言智慧的同时,形成良好文化品格。

参考文献:

[1] 吴兴乐 . 读·学·记·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开展 [J]. 中学语文 ,2025,(17):54-56.

[2] 何凤.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研究[C]//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2025 素质教育创新发展交流会论文集(下册). 桃江县第二中学 ;,2025:258-259.DOI:10.26914/c.cnkihy.2025.023624.

[3] 林茹茵 . 指向“学教评一体化”的高中文言文教学初探—以《登泰山记》为例 [C]// 广东教育学会 . 广东教育学会 2025 年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三). 深圳实验学校崇文高中 ;,2025:577-583.DOI:10.26914/c.cnkihy.2025.030949.

[4] 陈燕 . 一体四面下文言文教学内容确定的研究——基于《鸿门宴》课例的分析 [C]// 中国语文报刊协会 ,《语文报》社有限责任公司 . 第四届新时代语文教育学术展评活动论文集(学术 论 文 ). 赣 南 师 范 大 学 文 学 院 ;,2024:431-437.DOI:10.26914/c.cnkihy.2024.084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