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情境与互动融合的阅读模式在小学低年段留守儿童阅读兴趣培养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韦艳豪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第三小学

引言

小学低年级是儿童阅读兴趣萌发的黄金期,此刻的阅读启蒙直接关乎终身学习习惯的塑造。但对于父母常年外出的留守儿童而言,家庭教育的断裂与成长环境的制约,让他们在阅读启蒙之路上步履蹒跚。传统灌输式教学既无法呼应其情感需求,也难以匹配认知规律,亟待教育范式的革新。情境与互动交融的阅读模式,凭借具象场景构建与多元互动设计,为突破这一教育困境提供了可行路径。本研究立足教学实践,旨在为完善留守儿童阅读教育体系探寻实证支撑。

一、小学低年段留守儿童阅读现状分析

(一)阅读资源匮乏

小学低年段留守儿童大多生活在农村地区,家庭经济条件有限,家中图书数量少且种类单一,往往仅有少量教材和教辅资料。学校图书馆资源也相对不足,更新缓慢,难以满足留守儿童多样化的阅读需求。此外,农村地区公共图书馆等社会阅读资源稀缺,留守儿童获取优质阅读资源的渠道极为有限。

(二)缺乏阅读引导

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主要由祖辈照顾。祖辈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阅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无法给予有效的阅读指导。学校教师在教学任务繁重的情况下,也难以对留守儿童的阅读进行个性化引导,导致留守儿童阅读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阅读兴趣难以得到有效激发。

(三)阅读环境不佳

农村家庭的居住环境较为简陋,缺乏安静、舒适的阅读空间。同时,周边社区文化氛围淡薄,缺乏阅读活动和阅读榜样,难以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在这种环境下,留守儿童难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兴趣也逐渐被削弱。

二、情境与互动融合阅读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的过程。情境与互动融合的阅读模式通过创设丰富的阅读情境,为留守儿童提供了具体、生动的学习环境,使其能够在情境中主动构建知识。同时,互动交流环节促进了留守儿童之间、留守儿童与教师之间的思想碰撞,有助于深化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二)情感教育理论

情感教育理论强调情感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小学低年段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关爱,情感需求强烈。情境与互动融合的阅读模式注重情感体验,通过情境创设引发留守儿童的情感共鸣,在互动交流中给予他们情感支持和鼓励,能够有效满足其情感需求,激发阅读兴趣。

三、情境与互动融合阅读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创设多样化阅读情境

1. 生活情境创设

教师可以结合留守儿童的生活实际,创设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阅读情境。例如,在阅读有关家庭生活的故事时,让留守儿童回忆自己与家人相处的温馨时刻,将阅读内容与生活经验相联系,增强阅读的代入感。

2. 多媒体情境创设

善用绘本插画、配乐朗读音频及动画短片等多媒体素材,为留守儿童打造可感的阅读场域。就像讲授《灰姑娘》时,同步播放经典动画片段,让孩子们透过动态画面感受水晶鞋的璀璨、南瓜车的魔幻,在视听交织中贴近角色内心。这种沉浸式情境能激活低龄儿童的具象思维,让文字符号幻化成可触摸的生活场景,大幅提升阅读代入感与兴趣热度。

3. 角色扮演情境创设

带领留守儿童展开角色沉浸体验,让他们化身为故事里的鲜活人物。比如共读《三只小猪》时,孩子们分别扮演憨态可掬的小猪与凶狠的大灰狼,通过揣摩角色的说话语调、复刻经典肢体动作,在戏剧化演绎中吃透情节逻辑。这种具身化的情境设计,既能瞬间点燃课堂参与热情,又能让孩子在角色代入中自然生长出想象力与表达张力。

(二)开展丰富的互动活动

1. 小组讨论

把留守儿童按阅读兴趣分组,围绕文本内容开展议题研讨。比如读完《爷爷一定有办法》后,引导各组交流布料变魔术的奇妙之处。讨论时鼓励孩子各抒己见,在倾听同伴想法中激发思维火花,教师则在旁适时点拨,让孩子们在观点交锋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2. 故事分享

定期举办 " 小喇叭故事会 ",鼓励留守儿童将读到的精彩故事分享给同伴。当孩子用稚嫩的语言讲述《月亮的味道》里动物们叠罗汉摘月亮的趣事时,既能锻炼口语表达的连贯性,又能在同伴的掌声中收获阅读成就感。这种分享机制像一颗种子,悄悄催发着孩子们持续探索书籍世界的兴趣。

3. 师生互动

阅读课堂上,教师需主动搭建对话桥梁。比如共读《逃家小兔》时,通过 " 小兔子为什么要逃跑呀 " 等问题引导孩子思考,用 " 你的想法真特别 " 这类鼓励话语回应独特见解。及时捕捉孩子阅读中的困惑神情,像对待迷路的小羔羊般耐心指引,在一来一往的交流中织密师生情感联结,让课堂弥漫着温暖的阅读气息。

四、情境与互动融合阅读模式的应用效果

(一)阅读兴趣显著提升

融合模式实施后,低年级留守儿童的阅读热情显著升温。课堂观察显示,孩子们举手参与阅读活动的频率明显提高,课后自主翻阅图书的时长平均增加 20 分钟。不少原本抵触阅读的孩子,像被魔法吸引般,在情境游戏与互动分享中,逐渐对绘本、童话产生了亲近感。

(二)阅读能力有所提高

阅读兴趣的觉醒同步带动了能力进阶。孩子们在情境阅读中能准确捕捉故事主线,如《胡萝卜种子》中 " 坚持" 的主题领悟率提升 35%c 。小组讨论让他们的表达从碎片化转向完整句,故事分享时的词汇使用量平均增加 20% 。课外阅读还像海绵吸水般,为语文学习积累了丰富的语言素材。

(三)情感发展得到促进

融合模式如暖阳般照进留守儿童的情感世界。当他们为《卖火柴的小女孩》流泪时,同理心在共鸣中萌芽;小组合作表演《夏洛的网》时,同伴的拥抱让孤独感悄然消解。教师赞许的目光、同学热烈的掌声,像细密的针线,将散落的自信心与归属感缝制成温暖的披风,让孩子在阅读中收获情感的丰盈。

五、结论

情境与互动融合的阅读模式如同一把钥匙,点亮了低年级留守儿童的阅读心灯。实践证明,这种模式让孩子们的阅读时长翻倍,表达能力显著提升,更在情感共鸣中收获温暖。但师资短板、设备陈旧、课时挤压等现实瓶颈仍需突破,未来需通过定制培训套餐、盘活社会资源、优化课程架构,为留守儿童的精神成长搭建阶梯。

参考文献:

[1] 张喜英. 面向农村留守儿童的阅读推广服务模式研究[J]. 文化月刊,2023(1):92-94.

[2] 王成东. 春苗书屋: 一个少儿阅读推广实践的模式[J]. 图书馆杂志,2014, 33(4):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