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田园探秘:家园共育下的乡村田野劳动教育独特魅力

作者

熊泽舟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掘港街道环镇幼儿园 226400

引言:

现代社会日益工业化,城市进程提速,幼儿成长空间偏向城市空间,远离大自然。大自然包括乡村田野,富有众多课程资源以及教育价值。家园共育是幼儿教育中的理念,家长与幼儿园合作推动幼儿的健康成长。家园共育的乡村田野劳动教育是建立于乡村环境基础上的,幼儿通过劳动,亲近田野、认识田野并学习劳动、动手做、有担当。现阶段,关于家园共育的乡村田野劳动教育研究极为匮乏。因此,本文借助田园寻宝的视角开展家园共育的乡村田野劳动教育的研究,发掘家园共育的乡村田野劳动教育的新亮点,对拓宽幼儿教育发展新领域、提升幼儿综合能力有深远的影响和指导意义。

一、乡村田野劳动教育在家园共育中的独特价值

( 一) 自然认知与探索

乡村田野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不同的动植物、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自然现象应有尽有。在开展家园共育的乡村田野劳作中,可以由家长和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田野里的花花草草、飞禽走兽,让他们知道它们的生长特点及习惯等。如,当春天到来,家长带领幼儿一起去田野里观赏油菜花的绽放,并及时向幼儿介绍植物的生长周期知识。幼儿通过实际的手摸眼观,对万物的自然现象有更直观、具体的感受,在心里打上探索和求知的记号,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 二) 劳动意识与习惯培养

幼儿劳动教育是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而广阔的乡村田野正是幼儿进行劳动实践的场所,在幼儿园与家园的共同引导下,幼儿可以种植、浇水、施肥、采收等农活,在体验劳动艰辛的同时享受劳动乐趣,懂得劳动成果来之不易的道理,从而逐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 三) 亲子关系与家园合作强化

家园合作乡村田野劳动教育为亲子之间提供了更多亲密的接触机会,在田野劳动中家长与幼儿共同完成某项活动,比如一起搭建一个简单的稻草人。这一亲子合作过程能够促进亲子情感的融洽、强化家长了解幼儿兴趣、特点的亲身体验。同时,幼儿园组织的乡村田野劳动教育活动为家园之间的合作搭建桥梁。教师与家长在活动中紧密沟通,关注幼儿表现,分享教育经验,形成更加紧密的教育合力。

二、家园共育推进乡村田野劳动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制定协同教育计划

幼儿园与家庭紧密配合,在满足幼儿自身身心发展规律与劳动教育与生活相衔接的同时,结合乡土特色规划出一套田野劳动教育方案,有利于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热爱劳动、动手实践的能力。

例如,“秋收”活动不仅仅是让幼儿观看秋天的稻田,而是让幼儿亲身体会去收获果实和收集落叶进行自然手工创作,体验秋天的丰收喜悦和生命法则;“春天播种”活动重在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实验认识植物的成长过程,自己种植蔬菜、鲜花等等,照顾自己的小植物,在这个活动中体会耐心与责任意识。可以开展“夏季去田园”,在大人陪同下让幼儿寻找田野里的一些小动物,观察昆虫等等,诱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

家长作为幼儿的首任教师、家庭成长的缔造者,有责任和义务响应幼儿园的教育方案,将劳动实践田进行的生产劳动贯穿到日常亲子活动,除了双休日带幼儿去自己家田地除草、浇水、施肥等生产劳动,还可以根据自己家的季节变化,进行家庭小菜地项目,让幼儿从选种、下种、生长到收获,亲身经历劳动的过程。例如春天可同种西红柿、黄瓜等蔬菜,夏天观看植物的变化过程进行记录,秋天收获果实、亲手制作等等,这样的劳动教育丰富了幼儿生活体验的同时,也增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二)开展多样化活动

为了让乡村劳动教育的田野活动更加丰富、生动,更好地开展田地劳动课程学习活动,幼儿园可以和家庭联合起来,共同编制富有教育意义的、充满趣味性的生活活动,以吸引幼儿参与到学习中来,并亲身感受劳动的苦与乐,达到敬畏自然、勤劳品质的培养目标。

幼儿园通过组织集体外出的农事参观活动、邀请有经验的老农实地指导幼儿了解不同的农作物生长过程、种植方法和季节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之外,还可开设“小农夫体验日”,让幼儿穿上特制的小农夫衣服,在体验中亲力亲为地参与播种、除草、采摘等简单的农事劳动,在身体流汗的过程中体验和认识劳动的辛苦和获得的欣喜;通过组织“田野故事会”的活动,激励幼儿将自己的田野经历以故事或者绘画的方式记录,增强他们对劳动价值的认识。

例如,亲子田园运动会上的运动项目也可以设计得更贴近农耕劳作生活,除了运粮食接力赛,还可以设计“摘菜大比拼”,以家长带领幼儿一起摘蔬菜的方式进行比赛,代表一个家庭,争取摘得最快最好,比比谁的蔬菜更多;“做稻草人比赛”,让幼儿们亲手制作守护农田的稻草人,既能学习到稻草人的作用,也体会到动手制作的快乐。

家庭中的家庭园子小劳动不只限于庭院里的园子劳动,父母可以带领幼儿去当地菜市场或者跟邻里或街道结对子的农事活动,让幼儿有机会接触更多的作物、农具等,如去果园给果树修枝和摘果子,了解果树的生长规律及成熟的标记;制作堆肥,学会垃圾资源化利用。家长还可以布置家庭“小小农夫日记”,让幼儿们把每天劳动、植物的生长状况,个人感悟等都记录在日记本上,这也是一笔幼儿们成长的足迹。

(三)建立沟通与反馈机制

有效地、充分地实现家园的有效沟通和反馈,在幼儿教育教学过程中都是不可缺少的,而对于具有田野乡村劳动教育教学特色而言,更是必不可少。幼儿园作为教育教学主体有义务实现与家庭有效的多方位、多途径沟通,以便更好地有效反馈和沟通。

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是实现上述目标的一个有效渠道,幼儿园可以在定期的家长会上向家长介绍乡村田野劳动教育的长远规划目标、劳动教育的具体教育课程以及近期的开展活动,还可以将幼儿在开展活动中的照片和视频呈现给家长,让家长在直观上感受幼儿的成长与改变,在家长会上分享一次幼儿们在田间播种、浇水、除草的过程、幼儿们在劳动过程中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学会了耐心与责任感等等。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家园活动,如组建家长微信群,在微信群中,教师可以及时告知活动预告、安全告知,并将幼儿在园的一些劳动的实况录像在微信群中直播,家长不出园就可以知晓幼儿在园的生活。另外家长也可将幼儿在家里进行一些田间劳作的照片或者小视频上传至家长群,比如幼儿帮父母浇菜、收割果实等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家园文化的融合。

家长也同样可以作为教师了解幼儿平时在家情况的重要信息源,如幼儿在家里劳动责任心很强,或者在虫子方面害怕等心理问题,家长都可以第一时间告知。这样教师也就可以依据个性化的反馈内容来调整计划的安排,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给幼儿挑战、让幼儿克服心理障碍的任务,或组织幼儿对昆虫进行观察,引导幼儿克服恐惧心理。

这样相互互动、动态提升的沟通——反思策略的使用,使得幼儿园和家庭协作支持,可以共同为幼儿构建一个更为丰富多元、多与自然相接触的活动场,使乡村田野劳动活动内容充实有趣的同时,有效回应幼儿发展,真正指向幼儿全面成长。

三、结束语

家园共育的乡间田野劳动教育,有着其他教育形式无可比拟的吸引力,为幼儿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走进自然的窗口,是幼儿品德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是增强幼儿园与家长沟通,促进家园共育的重要抓手。今后的幼儿教育,还应该更加关注家园共育的乡间田野劳动教育,幼儿园和家庭应该积极谋求开拓、创新,丰富乡间田野劳动教育形式和内容,增强幼儿园和家长的联系与配合,充分发挥乡间田野劳动教育的价值,以乡村田野自然的美和劳动的趣滋养着每一位幼儿的心灵,为幼儿健康、快乐、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底,使乡间田野劳动教育成为幼儿难忘的一段教育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