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律动游戏对壮族民歌的开发利用分析
张玉颜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永丰中心学校 513222
在新课程改革与文化自信的驱动下,传承民族音乐是小学音乐教育的使命。以壮族民歌而言,其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了丰富的生活智慧和民族精神,为小学音乐教育带来了很多素材。但是,现下壮乡小学音乐教学期间,壮族民歌传播面临着各种问题。而音乐律动游戏将身体运动作为核心,借助具象化的体验活动和音乐元素、文化内涵相连,为解决壮族民歌传播面临的问题提供了新路径。下面就针对小学音乐律动游戏对壮族民歌的开发利用进行了研究与论述。
一、壮族民歌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价值和困境
(一)价值
壮族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基因,其教育价值体现在多个层面:在文化认同层面,比如充满热情的原生态壮语《迎客歌》,其反复吟唱的“入屋正啰入屋正啰”,不只是简单的歌词,更是一种礼仪规范的生动表达,传递着壮族人民热情好客的品质,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时培育民族归属感,让其进一步认识到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为自己拥有的独特民族文化感到自豪;在艺术审美层面,壮族民歌具有独特的曲调结构,如“欢”“加”“伦”等,这部分曲调各具特色,同时变化丰富。其可以大大丰富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让学生领略到不同于其他音乐风格的美妙之处,感受音乐世界的多样性与魅力;在生活认知层面,如壮族童谣壮语歌《探外婆》,其中“拿只鸡腌拿块肉”这种质朴且形象的歌词,再现了壮族人民日常生活的真实场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具象化的生活教育素材,让学生好似置身在壮族的家庭生活中,亲身体会到那里的风土人情与民俗习惯。
(二)困境
通过调研发现,壮乡小学在壮族民歌教学过程中有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壮族民歌在校园中的传承与发展。
其一,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脱节。现有教材在呈现壮族民歌方面,大部分是以乐谱与歌词形式出现,对“歌圩”等文化场景较少涉及与解释。这就造成学生在学习壮族改编版歌曲时,因为对相关文化背景不了解,很难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民族情感表达方式,只能停留在表面的演唱上,不能走进歌曲内心世界。
其二,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天性相背离。传统教唱模式比较关注技巧训练,未能注意到学生兴趣与需求。比如,教师教唱《探外婆》的过程中,仅仅是规定学生记忆“阿带(外婆)”等壮语词汇,并未将歌词转化成有趣的模仿动作,比如模仿拎物、走路等。如此一来,原本充满乐趣的学习过程变成了机械化的记忆任务,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下降。
其三,文化传承和教育目标彼此割裂。多数教师在教育教学当中比较关注学生的演唱技能训练,忽视了壮族民歌当中蕴含的“敬老”“互助”等价值观的渗透。例如,在面对“姐弟有心水很长”这种富有深意的歌词时,没有从中提炼出体现亲情的动作设计,让学生在学习中不能体会到歌曲背后的文化内涵,削弱了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
二、音乐律动游戏和壮族民歌相融的理论基础和优势
(一)理论基础
从参与式学习至元素性音乐教育。参与式学习理论强调了“做中学”,和小学生的具象思维主导的认知特点相契合。音乐律动游戏借助肢体互动建构知识意义,刚好有效弥补了传统教学过程中抽象讲解的不足。奥尔夫“元素性音乐教育”思想为融合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其强调“身体作为乐器”和“节奏优先”等理念,和壮族民歌的通过歌声传递情感、借助舞蹈助兴的传统表达形式相通。而日本冲绳民谣教学过程中的“踊”(舞蹈)和歌曲相结合的实践经验,也表明游戏化形式可以大大降低儿童对民族音乐的接受门槛。
(二)优势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律动游戏将壮族民歌的节奏和旋律等多种元素转化成可操作的动作,比如:将“欢”调的轻快节奏转化成拍手和跺跺脚的组合,有效解决了抽象的音乐概念理解难度;在文化方面,借助对“歌圩”对唱游戏场景的模拟,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到壮族“以歌会友”的社会文化,相较于纯粹的讲解更加容易形成文化认同;在情感方面,游戏当中的合作互动,比方说将学生划分成各学习小组,通过分组对唱原生态壮语《迎客歌》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参与热情,让“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三、小学音乐律动游戏对壮族民歌的开发利用对策和案例
(一)资源解构,提炼可转化的重要元素
小学音乐律动游戏开发,需要对壮族民歌实施系统化的教育性解构,从不同角度提取有价值的素材。在节奏层面,像“加”调所具有的切分节奏特点,可以转化为拍手和跺脚交替进行的动感动作,让学生在身体律动过程中感受到节奏的魅力。对歌词意象层面的内容,如《探外婆》,其中“拿只鸡腌拿块肉”这句话充满生活气息,可以设计为模仿拎物和包裹等动作,让学生深刻理解歌词含义。在文化场景层面,“歌圩”对唱形式可以转化成分组竞赛游戏,提高学习的趣味性。除此以外,还要尤其关注壮语词汇的动作化转译工作,例如,将“啰嗨”等衬词设计成挥臂欢呼的动作,如此可以加强语言和情感之间的紧密连接,让学生在学习当中深入体会壮族民歌的文化内涵。
(二)分类型游戏设计案例
1. 模仿类游戏:将《探外婆》作为例子,设计小访客的礼物律动
在这一游戏设计当中,学生需要紧跟歌曲欢快的节奏,用自己的手臂模仿拎鸡时的屈肘提物状和捧肉时的双手托举状。当演唱到“走到阿带家”这句歌词的时候,学生加入可爱的踮脚走步动作。通过逼真的肢体动作再现歌词描绘的场景,学生不但可以理解歌曲内容,还可以感受到壮族敬老习俗背后蕴含的文化底蕴。
2. 创编类游戏,将《迎客歌》作为例子,设计欢乐对歌台
这个游戏将学生分为两个小组,即主人和客人,营造出真实且有趣的交流氛围。当主人组演唱“来到门口啰要入屋啰”时,他们会做出热情的邀请手势,也就是掌心向外轻轻摆动;客人组会礼貌地回应“多谢主人啰好心肠啰”,同时配合鞠躬致谢的动作。基于此,鼓励主人组和客人组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自主创编各种欢迎和答谢的动作组合,亲身体验壮族礼仪文化的魅力。
3. 竞赛类游戏,基于壮族“对歌”传统,设计节奏接力比赛
选择具有代表性“伦”调的固定节奏当作比赛的主要内容,学生通过小组为单位进行激烈的角逐。在游戏过程中,学生需要以跺脚的方式代表强拍的力量感,以拍肩的方式体现弱拍的轻柔韵味,采用这样的方式传递节奏。一旦有小组发生失误,需要勇敢地演唱一段民歌片段作为惩罚。这种设计不但可以加强学生对节奏的敏感度与感知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与竞争意识。
(三)分学段实施路径
对于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与发展需求,需要制定差异化的实施路径。如:针对低学段的学生(1-2 年级),这个阶段的学生好奇心比较强烈,所以需要倾向于感官体验,选择模仿动物叫声的壮族童谣作为素材,设计“唱跳小动物”游戏。比如,在模仿“蝉歌”时,学生会做出振臂飞翔的动作,彷佛自己变成了一只快乐的小鸟。中学段学生(3-4 年级)拥有表演能力与理解能力,因而需要强调文化场景再现。借助“歌圩小演员”的游戏,让学生在模拟对唱场景中展现才华,感受壮族文化的魅力。高学段学生(5-6 年级)思维活跃,创造力强,所以需要关注创编创新。实施“民歌动作设计师”的活动,鼓励学生创作具备叙事性的律动组合,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音乐律动游戏为传承壮族民歌提供了可行的教育路径。其价值就是通过身体的独特体验架起音乐和文化之间的桥梁,让抽象的“遗产”变得可感知、可玩乐、可创造,渗透到学生的生活。未来,还需要积极探索如何在壮语和汉语教学中设计律动环节,实现多民族音乐游戏融合开发,为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多种教育范式。
参考文献:
[1] 晏玉杰 . 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应用分析 [J]. 当代家庭教育 ,2021(3):97-98.
[2] 金梦恬 . 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文理导航 ,2021(6):63-64.
[3] 万亚 . 浅谈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J]. 基础教育论坛 ,2020(34):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