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五育并举对高中寄宿制学生心理问题的矫正探究

作者

胡宏春 李亚敏 

河南省信阳市息县华中师范大学附属息县高级中学

摘要:高中阶段的寄宿制学生由于离家在外,面临更为复杂的心理压力和问题。五育并举,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是我们国家教育理念的核心之一,它在矫正和防范学生心理问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高中寄宿制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的综合方法,深入探讨了五育并举在矫正高中寄宿制学生心理问题上的有效性。通过对比实施五育并举前后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研究发现,实施五育并举的学校,学生情绪稳定性和心理适应能力明显提升,心理问题的症状与发生率有明显的降低,尤其是在抑郁症状和人际关系处理上表现尤为明显。五育并举对于提高高中寄宿制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改善其学习生活环境,增强其适应社会的能力等方面有显著的积极作用。因此,高中寄宿制学校应广泛推广五育并举的教育模式,把德、智、体、美、劳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真正实现教育的人格完善与个性发展功能,有助于减少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其健康成长。

关键词:五育并举; 高中寄宿制学生; 心理问题; 矫正探究; 心理健康水平;

1、高中寄宿制学生的心理问题

1.1 高中寄宿制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

高中阶段的寄宿制学生面对的心理问题较为复杂,主要包括自我认知困扰、学术压力应对、人际关系应对和生活自理能力问题[1]。自我认知困扰主要体现在这一阶段的学生对未来发展方向的迷茫,对自我价值的质疑等。学术压力应对问题常见于寄宿学生对高考知识储备的紧张和恐惧心理以及对大题海战术的压迫感。而在人际关系应对中,寄宿学生更可能遭遇人际交往的压力,如同宿舍之间的关系处理、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处理等。生活自理能力问题则是寄宿学生开始独立面对生活中琐事,管理个人财务、保持个人卫生、安排合理饮食等都是他们需要应对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处理,对于提高寄宿制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2 寄宿制环境对高中生心理的影响

寄宿制环境对高中生心理的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缺乏家庭陪伴,学生很可能产生孤独和焦虑情绪[2]。家庭的缺失使得他们在遇到困难时无法及时获得家庭的安抚和支持,易造成心理压力加重。同伴关系对青少年有着巨大影响。在寄宿环境中,学生社交圈域主要以同学为主,同伴关系的处理成为青少年必须面对且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关系处理能力较弱的学生,可能会产生人际关系压力,而这将进一步加重心理问题。自我管理能力的挑战也不容忽视。长时间的独立生活需要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没有成熟的自我管理能力,学生可能会面临学习压力、生活压力的双重驱使,从而产生更多心理问题。总的来看,寄宿制环境为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对其进行有效矫正显得尤为重要。

1.3 高中寄宿制学生心理问题的影响与危害

高中寄宿制学生心理问题的影响与危害具有多重表现。这些问题可能会阻碍学生的学习进步。常见的心理问题如抑郁和焦虑可能会导致学生精力无法集中,学习效率下降,影响学业成绩。心理问题也可能会对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负面影响。在学习环境中,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习及社交能力的发展,但心理问题可能会导致学生倾向于独处,回避与他人的交流,从而影响其社交能力的培养及人际关系的建立。再者,心理问题还可能使学生的生活受到影响,破坏他们的生活秩序,导致生活品质下降。最重要的是,长期的心理问题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心理障碍,如自杀倾向,严重威胁学生的生命安全。以上四点众多影响中,身心健康是首要考量,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2、五育并举的定义和内涵

2.1 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详解

五育并举,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是我国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含义是对学生的德行、智力、体质、审美和劳动能力进行全面培养,突出其在教育过程中的平等地位和重要性。德育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智育着重于学生的知识技能拓宽和深化,力图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育注重身体素质的培养,以及对体质和健康的重视;美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美;而劳动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懂得劳动、尊重劳动,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五个方面的教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最终目标是全面发展人的各项潜能,丰富其人生阅历。

2.2 五育并举在教育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在教育过程中,五育并举的具体应用呈现多元化特征。在德育方面,学校通过教书育人,弘扬校规校风,发挥师德影响,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和人格魅力[3]。智育方面,通过丰富的课程设置,强化基础理论学习,注重学科竞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育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参与定期的体育课程,也要组织丰富的体育活动,通过运动强身健体,提高体质。美育,则是通过开展音乐、美术、书法等教育活动,以艺术之美陶冶情操,提高审美素养。劳动教育,则是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学校清洁、园艺种植、公益服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强化热爱劳动的观念,实现全面发展。五育并举的教育模式,有效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及平衡发展,旨在让每个学生得到最全面的发展。

2.3 五育并举对个体发展的综合影响

五育并举通过培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综合发展,对个体生长的影响显著。德育赋予学生道德价值观,塑造完善和健康的人格;智育则倾向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提升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体育教育有效改善学生的体质、增强免疫力;美育启迪感情、丰富精神世界,提升审美能力;而劳动教育则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更好的适应社会。五育并举的教育模式,不仅全方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对其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通过这一教育理念,广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所缓解,人格更加健全,适应社会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3、五育并举对高中寄宿制学生心理问题的矫正作用

3.1 五育并举在矫正学生心理问题中的应用实例

在案例研究中,成功运用五育并举的高中寄宿制学校,通过智育,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技能,还借此分析并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增强心理韧性。体育课活跃了校园生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让他们学会团队协作,有效缓解了社交压力。美育则开拓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引导学生表达并理解复杂情绪,对抑郁等情绪问题的纠正起到了显著的效果。劳动教育让学生走出书本,更好地了解生活,增强应对困难的实践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时间管理能力,为他们的自我调节提供了实践支持。德育作为精神层面的教育,能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

3.2 五育并举如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五育并举对高中寄宿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显著。德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处理好人际关系,减轻孤独、排斥等情绪;智育通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的压力;再者,体育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身心健康,排解情绪,提高自信心;其后,美育通过欣赏和创作美的事物,改善学生的情绪,使其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劳动教育则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综合应用五育并举,可以全方位改善高中寄宿制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3.3 五育并举对高中寄宿制学生心理问题矫正效果的评析

在此研究中,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对比了实施五育并举前后高中寄宿制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显示,实施五育并举后,学生的情感稳定性与心理应对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抑郁症状有所缓解,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也有所增强[4]。五育并举的实施显著降低了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

再者,通过因素分析,五育并举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其适应社会的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其中,劳动教育对寄宿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应对生活压力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积极影响,是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一环。

研究结果也证明,五育并举的有效实施需要教育工作者的正确理解和熟练掌握,才能充分发挥其在高中寄宿制学生心理问题矫正中的作用。对于提升教育工作者的五育并举指导能力,以及结合学校与家庭的联动,是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方向[5]。

4、五育并举的实施与挑战

4.1 在高中寄宿制学校中实施五育并举的策略与方法

实施五育并举的关键在于综合运用各个教育方式,形成有机的整体。在高中寄宿制学校中,智育可通过深化课堂改革、优化教学方式、增强科研训练等方式进行;德育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教育、思想教育以及学校文化建设等方式实现;体育则需充分利用体育课及课余锻炼,对学生进行全面体质提升;美育可以通过艺术教育、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审美观观和艺术创造能力;劳动教育可以通过生活劳动、公益劳动等方式进行,以弘扬劳动观念,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实施过程要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体的发展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

4.2 实施五育并举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与困难

实施五育并举教育模式中可能遭遇的挑战与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育资源、教师素质、学生接受度和社会环境。

教育资源的配备和分配是实施五育并举的首要难题。五育并举需要具备充足的物质设施和人才资源,例如:良好的艺术环境、完备的体育设施以及专业的艺术和体育师资力量。

教师素质问题也是实施五育并举中不容忽视的困难。目前大部分教师更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道德、艺术、体育和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即使意识到了重要性,也缺乏相应的教育能力和技巧。

4.3 进一步推广五育并举,提高其在矫正学生心理问题中的效力的策略

在提高五育并举在矫正学生心理问题中的效力方面,应多方面打开思路,积极采取措施。首要的策略是深化对五育并举教育理念的理解和应用,调动全体教师投身于全人教育中,并通过持续培训,提升教师在实施五育并举中的专业素养。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寻求五育内容和方式的多元化,努力提高学生对五育并举的参与度和体验感。再是,以防治为主,采取引导、支持、询问等方式,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心理问题,强化五育并举在心理问题矫正中的作用。营造积极的学校文化氛围,倡导五育并举,让它成为学校的育人常态,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充满关爱的教育环境中健康成长。

5、研究结论及建议

5.1 研究结论

通过对高中寄宿制学生心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及五育并举在矫正这些心理问题中的作用探讨,得出了以下结论。高中寄宿制学生面临着较为复杂的心理压力和问题,其中主要包括情绪不稳定和人际关系处理等。寄宿制环境会对其产生较大影响,进一步加剧其心理压力。五育并举教育模式对于矫正高中寄宿制学生的心理问题有着显著效果。通过对比实施五育并举前后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发现学生情绪稳定性和心理适应能力明显提升,心理问题的症状与发生率有明显的降低。尤其是在抑郁症状和人际关系处理上表现尤为明显。再者,五育并举的教育模式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作用显著,有利于孩子们形成良好的人格与社会人际关系。虽然实施五育并举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挑战,但总体看,这种教育模式对于高中寄宿制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积极的,值得进一步推广。

5.2 对高中寄宿制学校的建议

在为高中寄宿制学校提供建议时,首要的事项是全面推广五育并举的教育模式,尤其是在应对学生的心理矫正方面。围绕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及劳动教育,学校应该设计出综合性的教育课程,并加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提高知识技能,更能在心理健康方面得到提升。

在制度层面,学校需要设置必要的规章制度,以保障五育并举教育模式的顺利进行。如设立心理健康日,进行定期心理状况的测评等。将五育并举的实施情况纳入教学评价的标准之一,激励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此方面的培养。

要倡导全社会,尤其是家长和社区的积极参与,形成一个五育并举的教育氛围。学生的心理健康并非单一来源于学校,家庭以及社区的环境也有很大的影响。在五育并举的实践过程中,全社会都应发挥积极作用,共同为高中寄宿制学生的心理健康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周常荣.“五育并举”铸高品质寄宿制教育发展之路[J].教育科学论坛,2020,(35):42-45.

[2]魏淑娟.封闭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新智慧,2021,(02):1-2.

[3]马丽娜.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甘肃教育,2019,0(20):21-21.

[4]王晓芳.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问题成因探究[J].知识文库,2020,(20):36-36.

[5]贾朝霞.农村寄宿制小学落实“五育并举”研究[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22,(10):4-6.

“本文系2024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五育并举”视角下寄宿制高中生心理问题识别、干预和矫正研究》(立项编号:JCJYC242515070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