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视角下小学数学新旧知识衔接教学研究
陆江资
东阳市吴宁第二小学 浙江省金华市
引言
当前,一些课堂往往还是侧重于单个知识点的讲授与操练,忽视了章节间、学段间承前启后的内在联系,致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呈“点状”分布,难以串联成“线”、编织成“网”。这种碎片化的学习状态,是造成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发展受阻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如何从结构化的视角审视教材,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知识的深度融合与顺畅迁移,已成为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现实课题。
一、结构化教学的理论内涵与衔接价值
结构化教学的核心是从学科的整体逻辑出发,将零散的知识点组织成相互关联的系统。它不是孤立地教单个知识点,而是注重知识之间的层次关系和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建立清晰、完整的认知框架。在新旧知识衔接中,结构化教学可让新知识的引入更加自然,因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学习经验,使新内容成为旧知识的延伸而非完全陌生的内容。这样既能降低学习难度,也能减少学生的困惑。同时,结构化教学还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应用场景,让他们明白“为什么学”和“怎么用”,从而提升学习的实用性和灵活性。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巩固了旧知识,也促进了新知识的有效吸收,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加连贯和系统。
二、促进知识有效衔接的教学实践策略
(一)前瞻后顾,在备课中预设衔接点
教师备课需要建立整体教材观,系统梳理知识脉络。具体操作时,应该从三个维度进行思考:当前知识点与先前学习内容的逻辑关系,该知识点在后续学习中的延伸应用,以及如何设计教学环节实现自然过渡。这种备课方式要求教师不仅掌握本课内容,还要熟悉整个学段的教材编排。以北师大版“小数加减法”为例,教师需要明确该内容建立在“分数初步认识”和“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同时为“小数乘除法”奠定基础。在教学设计时,可以设计数位对齐的对比练习,让学生发现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相同运算规则,只是多了小数点对齐的要求。这样的备课方式能确保新旧知识自然衔接,避免生硬切入。
(二)创设情境,在导入中激活连接点
课堂导入环节需要兼顾趣味性和认知衔接功能。理想的情境设计应该满足两个条件:既能唤起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又能自然引出现有知识无法解决的问题。这种情境通常来源于生活实际,与学生的既有经验相契合。以“分数除法”教学为例,在分数除法的教学导入环节,“分果汁”情境能有效实现新旧知识的衔接。该情境选取学生熟悉的集体活动场景,要求将 2 升果汁平均分给3 个小组。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顾整数除法的分配经验,如 6 升果汁分 3 组,每组 2 升这类整除情况,激活等分除的运算概念。当问题变为 2÷3 时,学生运用已有方法会得出每组不够 1 升的结论,这时教师可展示量杯测量过程,让学生观察 2 升果汁被 3 等分时,量杯刻度停在 2/3 升的位置。这个情境设计的关键在于制造认知冲突的时机把控。当学生发现整数除法无法精确表示分配结果时,教师应及时呈现前期学过的分数意义知识:1 升被分成 3 份,每份是1/3 升,那么 2 升就包含 6 个 1/3 升,每组应得 2/3 升。此时再引入分数除法的算式表达,学生就能理解 2÷3=2/3 不仅是运算规则,更是对实际分配过程的数学刻画。这样的情境转换既巩固了分数单位的概念,又为分数除法算法提供了直观支撑。
(三)对比建构,在探究中明晰生长点
在新知识的主体探究环节,简单的告知和演示是远远不够的。要实现新旧知识的深度融合,就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地对新旧知识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比较和辨析。比较是人类认识世界最基本的方法之一,通过对比,事物的特征才能被清晰地界定,事物间的联系与区别才能被深刻把握。在数学学习中,引导学生将新知识与某一相关的旧知识进行系统对比,是帮助其理解新知本质、明确其“新”在何处、并顺利将其同化到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最有效手段。
例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教师不应直接给出性质内容然后让学生去背诵和应用。最有效的方式是引导学生将其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的性质”进行主动对比。可以提出一系列引导性问题:“‘比’、‘分数和‘除法算式’三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既然分数有自己的基本性质,除法有商不变的性质,那么猜想一下,比会不会也有类似的性质?”“如果存在,它的内容应该是什么?你能尝试根据它们之间的联系推导出来吗?”在这一连串的问题驱动下,学生就会自觉地将“比”、“分数”和“除法”这三个既区别又联系的概念放置在一起进行观察和推理。他们会发现,既然比的前项相当于分数的分子和除法中的被除数,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数的分母和除法中的除数,那么分数的分子分母同乘同除一个不为零的数分数值不变,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同乘同除一个不为零的数商不变,那么比的前项和后项同乘同除一个不为零的数,比值也理应不变。通过这样一番深刻的对比和推理,学生不仅自己“发现”了比的基本性质,更重要的是,他们深刻地理解了分数、除法和比这三个知识模块本质上源于同一个数学模型,是同一数量关系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表现形式。
结语
总之,从结构化的视角推进小学数学新旧知识的衔接教学,其根本目的在于转变学生的知识获得方式,从积累“砖块”转向绘制“蓝图”和建造“房屋”。这要求教师首先提升自身的结构化学科素养,深刻把握知识的内在脉络,进而通过精心的设计、巧妙的情境和深入的对比,引导学生在温故与知新之间架设起坚固的桥梁
参考文献:
[1] 胡太元. 小学数学教学中新旧知识衔接的有效优化[J]. 教育观察 ,2023(32):109-112.
[2] 陈晶 . 新旧教材知识的衔接教学策略——以“整数、小数和分数乘法”为例 [J]. 教育视界 ,2024(24):33-36.
[3] 朱容生 . 小学数学单元整合结构化教学探究 [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4,(01):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