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课标指导下初中历史跨学科教学研究

作者

王梦花

长汀县第四中学 366300

前言: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初中阶段的历史教育碰到了新的机会跟挑战。随着教育改革不断往深入发展,跨学科教学慢慢变成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一个重要办法。历史这门学科可不单单是回顾过去发生的事,更是理解当今社会、生态环境还有人类发展的关键窗口。借由跨学科教学,学生能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融入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好多方面知识,进而形成更全面的一种认识。“生态环境跟社会发展”这个主题,正是历史跟其他学科交叉的重要表现。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社会发展面临好多挑战,这就让历史教育不光得留意历史事件的发生以及发展,还得深入探究人类社会在不同历史阶段怎样跟环境相互作用、怎样在发展过程里找寻可持续性。

一、学科融合的理论架构:构建多维认知网络

新课标着重强调历史学科邮跟地理、生物、政治等学科深度融合,构建立体知识网络。以《生态环境跟社会发展》为例,从三个方面搭建理论架构:

(一)时空维度的跨学科映射

把历史事件放到生态变化的长时间角度里。比方说,分析战国时候郑国渠修建,得结合地理学科里关中平原的水文特点,说明这个工程是咋通过“横断”冶峪河、清峪河等水系,达成“关中变成肥沃土地,没有灾年”的生态效果。同时,引入生物学科的物种传播理论,对比明清时候玉米、番薯传入给中国人口增加跟山地开垦带来的双重影响,让学生明白生态输入对社会架构的深刻改变。

(二)方法论的跨界整合

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重现历史场景。像通过数字地图把唐代长安城的坊市布局和周边水系叠在一起,引导学生分析城市扩大对水资源的消耗;结合化学学科的污染物检测办法,解读工业革命时期伦敦“毒雾事件”的原因和治理经过。这种“技术加史料”的双轨研究,能有力培养学生的实证思维和跨学科分析本领。

(三)价值观的协同培育

把政治学科里的可持续发展想法融合进来,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新的发展看法跟历史案例做对接。比方说,把战国时候都江堰“深淘滩,低作堰”体现出来的生态聪明做法,跟现在黄河流域治理当中“山水林田湖草沙”这种系统修复工程对比一下,让学生明白生态保护从过去到现在一直延续,而且每个时代还有新的创造。靠着这样引导价值观念,让历史学科的家国情怀跟地理学科人地协调的观念深深融合在一起。

二、主题式教学的实施路径:创设真实问题情境

新课标倡导以问题为导向的项目式学习,《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可设计三大跨学科主题:

(一)文明兴衰的生态密码

以楼兰古城消失为例,把历史、地理、生物学科的资源整合起来。历史老师带着学生梳理汉代西域屯田政策还有丝绸之路贸易网络,地理老师分析塔里木河改道对绿洲生态造成的破坏情况,生物老师讲解胡杨林退化引发的土地荒漠化情形。学生通过制作“生态 - 社会”互动模型,得出“过度开发致使生态承载力垮掉”的结论,并且撰写《给当代城市建设者的生态警示文书》。这样的多学科一起合作,能让学生透彻明白“生态变好文明就兴盛”这样的历史规律。

(二)工业革命的环境代价

结合化学学科开展的大气污染检测实验,让学生模拟 19 世纪英国曼彻斯特的空气成分分析工作。历史老师给出《英国工厂法》等相关文献资料,政治老师解读环境治理里政府扮演的角色,学生通过扮演“议会代表”对污染治理方案展开辩论。最后形成一份有历史分析内容、科学数据、政策建议的跨学科研究报告,达成“知晓历史以作现今借鉴”的教学目的。

(三)当代中国的生态实践

以“长江十年禁渔”政策为切入点,把历史学科所讲的水利工程历史、政治学科说的国家治理体系、语文学科做的政策文本解读融合起来。学生靠着采访渔民生计转变的例子、画出长江生态恢复的时间线、创作出《江豚新生》的微剧本这类活动,搭建起“政策 生态 民生”这样多个维度的认知架构,真真切切感觉到历史跟现实紧紧连在一起。

三、资源整合的创新策略:打造立体化教学场域

新课标要求打破学科壁垒,《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可通过三类资源实现深度融合:

(一)数字化资源的跨学科应用

借助 AI 技术修复历史影像,比如复原宋代“圩田”农业景观,把地理学科等高线地图用来分析它的生态影响;开发“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互动数据库,把《齐民要术》里农业技术、《天工开物》里手工业记载跟现代环境监测数据整合起来,让学生在时空对比中找到规律。

(二)实践基地的跨界联动

成立“历史 - 生态”研学共同体。举例来说,带领学生到都江堰水利工程实地考察,历史老师讲解李冰“因势利导”的治水观念,地理老师分析岷江流域水文特点,生物老师监测鱼嘴分水堤生态效果。学生靠测量水温、记录鱼类洄游数据、撰写《都江堰生态智慧》考察报告,达成理论和实践深度融合。

(三)学科教师的协同教研

组建跨学科备课小组,设计由“问题链”推动的教学方案。比如,在分析明代“一条鞭法”改革的时候,历史老师提出“赋役货币化对农村生态有啥影响”的问题,政治老师引导学生探讨税收政策跟资源分配的关系,地理老师给出明代耕地分布地图,一起构建“经济政策 - 人口流动 - 土地开垦”因果链条。这种协作方式能有效提高老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

结语:总的来讲,靠着新课标开始实行,跨学科教学给初中历史教育带来新角度跟可能。对《生态环境跟社会发展》这个主题开展研究,不光让历史教学内容变丰富,还为学生全面发展给出广阔空间。我们盼着经过一直探索和实践,给学生培育出更有历史眼光、生态观念和社会担当的未来公民,同时给教育改革提供新想法跟参考。

参考文献:

[1] 梁军浩 , 贺辛亥 , 付翀 , 张婷 , 高怡安 . 课程思政建设在《材料成型工艺与设备》课程中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 ,2023(11):54-57.

[2] 韩婷 . 基于跨学科融合的初中历史教学研究——以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5 课《北伐战争》为例[J].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21.

[3] 张妍琰 , 李颖嘉 . 基于多维度教学法在医学影像专业本科生超声诊断学实习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2023.

[4] 石媛 . 跨学科融合教学视角下的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以”宋元时期的科技和中外交通”为例 [J]. 学园,2021(03):236-245.

[5] 柴唤友,陈丽,郑勤华,等 . 学生综合评价研究新趋向:从综合素质、核心素养到综合素养[J]. 中国电化教育,2022(03):3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