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的思考
李雪
农安县自然资源局 吉林省长春市 130200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规划管理中的土地资源管理和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提高土地资源管理科学性,不仅有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还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然而,在城乡规划管理实践中,往往面临着土地资源紧缺、用地布局不合理、环境污染等诸多挑战。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方法,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同时对资源环境开展深入研究,从而评估不同规划方案的环境影响,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
1 土地资源管理
土地资源管理是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分配及调整的一系列行政管理活动,涵盖土地使用、规划、保护、开发、监管等多个环节。目的是为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强调在保证土地分配和使用平衡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开发土地资源。相关部门通过对土地资源的宏观调控,对土地资源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与把控,确保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以解决因土地资源利用不当而造成的土地资源供需失衡问题,推动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2 土地利用转型及土地资源管理方法
2.1 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
在开展土地利用转型以及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时,完善的法律体系能够为上述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在面对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及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时,需要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不断对土地法律体系进行完善。首先,在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时应该立足于全局,既要遵守国家的宏观战略,又要充分考虑各地的经济发展情况、产业结构特点以及生态环境等多种因素,从而制定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地方性法规与规章。其次,在完善法律体系时应该强化对土地利用转型的指导作用,为土地利用转型工作的开展提供明确的路径引进,确保转型过程既符合经济效益最大化原则,又兼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此外,自然资源部门作为土地资源管理的主责部门,需充分发挥自身的力量,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进行全面掌握,并基于得到的信息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转型方案,以及完善土地资源管理制度,从而为土地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提供有力支撑。
2.2 土地利用规划
为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合理分区管理的目标,X 县首先需要制定详细的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方面,应明确各类用地的具体用途和开发强度,确保各功能区划分科学合理。具体而言,该县应综合考虑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等因素,制定长期和短期的土地利用规划。比如在平原地区,规划主要用于农业生产,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应;而在县城周边的非耕地区域,划定工业区,促进工业经济发展。同时,在县城中心及主要交通干道沿线,规划商业区,支持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此外,生态敏感区如山区和水源地应严格划定为生态保护区,限制开发活动,保护环境。通过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该县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
2.3 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土地利用转型应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在土地开发利用过程中,严格执行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确保生态功能重要区域和生态环境敏感区域不受破坏。加强对生态用地的保护和修复,增加城市绿地、湿地等生态用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土地利用方式,在农业生产中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在城市建设中,采用绿色建筑技术,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2.4 加强土地监管和执法
为了进一步推动土地利用转型以及对土地资源进行良好的管理,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土地资源的监管与执法力度。首先,在对土地进行开发以及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其审批以及监督,确保所有土地的开发活动均符合既定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并且通过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租赁和处置的监管机制,有效遏制非法流转、违规占用土地等行为。其次,应该构建土地资源管理信息平台,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信息系进行采集、共享以及管理。通过对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土地利用中的存在的异常情况与潜在风险,推动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与高效利用。再次,针对土地流转市场存在的问题,相关部门需加大监管力度。通过完善土地流转价格评估机制,确保流转价格合理反映土地价值;通过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纠纷调解机制,快速解决流转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与冲突;通过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恶意炒作、非法侵占土地等行为,从而维护土地流转市场的公平、公正与透明。此外,在对土地资源进行管理时需要依靠专业人才队伍的支持。因此,相关部门应重视人才培养与引进工作,并且加强对执法人员的专业培训与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其法律素养、业务能力与服务意识。
2.5 强化土地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1)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将生态保护红线作为土地利用的刚性约束,严格限制在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进行开发建设活动。加强对生态保护红线的监测和评估,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动态调整机制,确保生态保护红线的科学性和稳定性。加大对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的生态修复和保护力度,通过实施生态工程、生态补偿等措施,提高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和稳定性。(2)加强土地生态环境监测与治理。建立健全土地生态环境监测体系,运用卫星遥感、地面监测站等多种手段,对土地质量、土壤污染、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加强对土地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针对不同类型的生态环境问题,制定相应的治理方案和措施。例如,对于土壤污染问题,要加强污染源管控,开展土壤污染修复试点示范;对于水土流失问题,要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实施植树造林、坡耕地治理等措施。(3)推动绿色土地利用方式。在土地利用转型过程中,积极倡导和推动绿色土地利用方式。鼓励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推广绿色种植、养殖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在工业用地方面,引导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在城市建设中,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推广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提高城市土地的生态承载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土地资源管理与土地利用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等各方共同努力和协同推进。通过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完善管理体制、推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推动土地复垦和整治、加强土地监管和执法等措施,能够构建完善的土地利用转型以及土地资源管理模式,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未来,土地利用转型研究可围绕理论与方法论创新、测度模型方法构建、转型与经济社会发展互馈机制揭示、转型区域模式提炼与优化调控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周贵鹏 , 龙花楼 , 戈大专 , 等 . 耕地利用隐性形态三维测度及其地域类型研究 : 以黄淮海地区为例 . 地理研究 ,2024,43(1):180-199
[2] 陈美景 , 王庆日 , 白中科 , 等 . 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转型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 生态学报 ,2023,43(22):9459-9470.
[3] 邓楚雄 , 彭勇 , 李科 , 等 . 基于生产—生态—生活空间多情景模拟下的流域土地利用转型及生态环境效应 . 生态学杂志 ,2021,40(8):2506-2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