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技工院校混合式教学的课堂管理效能提升研究
傅金平
徐州工程机械技师学院 江苏省徐州市 221000
引言
本研究立足于技工教育“做中学”的本质特征,通过构建“数据驱动 - 过程可控- 安全优先”的管理效能提升模型,旨在破解混合式教学中秩序维护难、行为监管弱、评价反馈迟等问题。研究的创新价值在于提出适配职业教育场景的技术解决方案,试图为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可复制的管理范式。
一、数字化转型对技工院校教学模式的影响
数字化转型正深刻重塑技工院校的教学形态,随着智能终端、虚拟仿真等技术的普及,传统单一技能传授模式正在解构,取而代之的是虚实融合的沉浸式学习场景。在数控加工、汽车维修等专业领域,通过AR 设备叠加三维拆解动画,学生能直观观察机械内部结构的动态工作原理,显著降低了复杂设备的理解门槛。而物联网技术的嵌入使实训设备运行数据实时反馈至教学系统,实现从经验指导到数据驱动的教学决策转变。例如在电工课程中,学生先通过移动端完成电路搭建的交互式模拟,系统自动生成错误日志后,再进入实体配电柜操作。但技术赋能的另一面是新型教学关系的困境,部分教师在虚拟示教器使用、学习分析仪表盘解读等环节消耗过多精力,反削弱了对学生操作细节的观察力。因此数字化转型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技术本身的先进性,而在于其与技工教育特质的适配度。
二、混合式教学课堂管理的现实问题
(一)教学秩序管理难度加大
混合式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界限,线上与线下教学环节的交替进行使得教学秩序的维护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性,技工院校的实操课程往往要在虚拟仿真平台与真实工作场景间频繁切换,学生在不同教学媒介间的注意力迁移成为管理难点。当教师在线下演示机床操作要点时,部分学生仍在低头完成未达标的线上理论测验。某校《智能制造系统》课程中,因网络延迟导致PLC 编程指令无法实时同步至实训设备,整组学生陷入长达 15 分钟的等待,暴露出混合式教学对基础设施的高度依赖性。而线上讨论区与线下小组活动的并行开展,使得教师不得不分散精力监控多个交互空间,原本连贯的教学过程被切割成碎片化的管理单元。
(二)学生学习行为监管不足
混合式教学的虚拟组件为学生行为管理留下了大量灰色地带,传统课堂中一目了然的走神、交头接耳等行为,转化为更难察觉的挂机刷课、多窗口切换等数字时代的“伪学习”现象。在数控编程等课程的线上模块,部分学生利用脚本自动完成视频观看任务,系统显示的100% 完成度与实际掌握形成巨大反差。现有学习平台的行为识别算法过于依赖点击频次、停留时长等表层数据,无法捕捉到学生打开教学视频后最小化窗口玩游戏的欺骗行为。
(三)管理评价体系不健全
现有评价机制难以适配混合式教学的多维特性,多数技工院校仍沿用“线上考勤分 + 线下实操分”的简单叠加模式。线上学习数据的过度量化催生了功利主义行为,有学生为刷高云平台的“互动指数”,在讨论区发布大量与课程无关的灌水内容,反而增加了教师的信息筛选负担。而线下评价则陷入另一个极端,教师对车削精度、焊接质量的评分仍停留在经验判断层面,没能与线上记录的工艺参数、操作轨迹等数据建立关联。
三、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课堂管理效能提升策略
(一)教学组织模式优化
数字化转型要求重构技工院校的教学组织逻辑,离散的线上线下活动整合为有机连贯的学习流。在《工业机器人编程》等课程的实践中,采用“三阶螺旋式”的教学组织取得了显著成效,课前通过智能微课推送个性化理论包,系统自动识别学生知识盲区并生成重点操作警示标签;课中运用AR 辅助系统实现闭环训练,教师可同时监控 6 组学生的编程调试过程,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把典型错误实时投射到车间显示屏;课后则依托大数据分析自动生成技能掌握热力图,为每位学生推荐特定的强化训练模块。
(二)学生学习行为管理机制创新
针对新时期学生的学习特点,要构建更具弹性的平衡机制。某校在《智能制造系统》课程中试点的数字工分制成效显著,线上讨论质量、虚拟实训完成度等行为转化为可兑换实操机会的积分,而严重违规操作则触发积分冻结机制。对于高风险实操课程,则引入数字化的操作系统,学生每步操作都同步生成数字记录,既便于事故溯源,又能通过对比优秀学员的操作轨迹进行精准指导。
(三)课堂管理评价体系的完善
基于对教学本质的回归,构建“四维三层”评估框架。在教学理念融合度方面,评估数字化思维与教学规律的契合程度,核心观察点包括教师是否将数字工具视为“教学助手”而非“主导者”,教学设计是否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逻辑,以及是否平衡技术效率与教育温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明确数字工具的辅助地位,不能让技术凌驾于教学之上。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在追求技术带来的教学效率提升的同时,也要注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保持教育的温度。师生互动质量是评估的重要维度,关注线上线下互动的连续性与思维递进性。具体来看,线上讨论是否能引发深度思考,是否有教师的有效引导;线下互动是否能回应线上困惑,是否形成思想碰撞的氛围;师生、生生之间是否建立起信任与协作的关系。线上讨论不能只是表面的交流,要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教师要及时给予引导和回应。线下互动要与线上讨论紧密衔接,针对线上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让学生在思想碰撞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良好的信任与协作关系是高效互动的基础,能够促进师生和生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合作。
混合式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字化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也要关注教育公平,让不同背景的学生都能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受益。
结语
数字化转型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重构技工教育的生态格局,在智能工厂、数字孪生等产业新形态倒逼下,技工院校的课堂管理正经历着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范式转变。尤其值得深思的是,当虚拟仿真可以完美复现各种实操场景时,教师的角色定位将如何重新定义?当算法能预判学生的操作失误时,技能传承中的人文价值又该如何彰显?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就隐藏在我们对技术赋能教育本质的探索中,数字化转型的终极目标不是用屏幕取代车间,而是创造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技能习得环境,使技术真正成为培育大国工匠的良好工具。
参考文献:
[1] 徐国师 , 张婷 . 数字化背景下中职学校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J].新教育 , 2025(13):16.
[2] 张严心 .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策略研究 [J].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25(2):78-81.
[3] 杜海洋 .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混合教学模式反思与改革 [J]. 职业教育发展 , 2024(6):18.
作者简介:傅金平(1977.2-),女,汉族,浙江省义乌市人,本科,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