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下投资估算的精准性与管控作用提升研究
程潇滢
重庆泓展建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重庆市渝北区 401100
引言
随着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的深入推进,其对项目投资管控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投资估算的精准性却成为制约其效能的突出短板。基于在川渝地区多年的实践洞察,发现这一问题的复杂性源于多方视角的困境交织,审批方苦于可研估算与初步设计概算的严重偏差,导致决策失真和频繁调概;编制方面临前期资料有限、专业协同不足的制约,往往被迫做出“站不住脚”的估算;评审方则受限于时间压力和评审重点偏差,难以对估算合理性进行深度质询。这些困境使得精准估算在实践中陷入知易行难的境地。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分析问题根源,构建一套“编得准、审得清、控得住”的估算精准化提升路径,为提升全过程工程咨询项目投资管控水平提供实践解决方案。
一、投资估算失准的深层原因剖析
投资估算失准的首要原因在于机制性脱节。当前“估算-概算-预算”三阶段往往由不同主体在不同时段独立完成,缺乏贯穿始终的成本管控主线。根据四川省发改委公开的《2023 年全省重大项目调整概算情况通报》,约 30% 的项目在实施阶段出现超概算现象,其中超概幅度在 20% 以上的项目中,近七成源于可研阶段估算依据不足或漏项。这充分反映出前期估算与后续阶段严重脱节的现状。
技术性失真同样不容忽视。一方面,估算方法严重滞后,许多项目仍机械套用多年前的估算指标。例如重庆市建委 2024 年发布的《建设工程造价指标》显示,装配式建筑、光伏一体化等新技术的造价数据缺失率高达 40% ,导致估算人员不得不采用类比估算,偏差率普遍超过 15%。另一方面,专业协同严重不足,设计与造价分离。在评审成渝高速扩能项目时发现,由于设计师未充分考虑山区地形条件,路基土石方量估算偏差达 32% ,直接导致后期概算大幅调整。
最具挑战性的是管理性偏差。从审批视角看,部分项目存在“钓鱼工程”倾向,如某市智慧停车场项目为争取立项,初期估算故意压低的机电设备费用,后期实施时不得不申请调增投资达原估算的 45%。从编制视角看,业主需求变更频繁但估算未能同步更新,如某新区医院项目在可研批复后发生三次重大方案调整,但估算始终未重新核定。从评审视角看,现有评审往往聚焦程序合规性,缺乏对估算合理性的深度质询工具,使得一些看似手续完备但实质不合理的估算得以通过。
二、提升估算精准性与管控作用的实施路径
提升投资估算精准性的首要任务是理念重塑,必须确立其作为项目“成本锚”的权威地位。建议参考《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抓好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的通知》(发改投资〔2023〕271 号)中“强化投资估算约束力”的要求,在项目立项阶段即明确估算控制概算的刚性原则,并将这一要求写入全过程工程咨询招标文件及合同条款,从源头上确保估算的严肃性。
在机制创新方面,建议推行前期造价工程师主导制,让造价工程师从可研阶段就深度介入,与设计师共同开展工作。同时制定《川渝地区投资项目估算编制与评审要点清单》,明确估算必须包含的要素,一是价格水平期,建议以四川省造价总站和重庆市造价管理总站每季度发布的人工、材料价格指数为依据;二是重大风险预备费,参考近期成渝地区地质灾害频发情况,建议山区项目预留 3%~5% 的专项费用;三是各专业工程量的估算依据,要求提供类比项目来源或计算公式,使估算评审从感性判断走向理性核查。
技术赋能是关键支撑。应建立“估算-概算-预算”三阶段对比分析机制,强制要求设计单位在概算阶段说明与估算的差异原因,并按照重庆市建委《建设工程造价数据监测分析制度》要求形成闭环管理。同时,可先行建立川渝地区典型项目投资估算指标库,初期可采用 EXCEL 格式,收录如成都天府国际机场配套工程、重庆轨道交通延长线等项目的关键指标,通过两地工程造价行业协会官网共享,逐步形成区域统一的估算标准基础。
三、从理念革新到工具创新的提升路径
在当今项目建设领域,精准的成本管控至关重要。本研究立足川渝地区丰富的实践经验,精心打造了以“成本锚”理论为核心的全过程精准估算实施框架,为项目投资管理带来全新思路。
该框架涵盖三个紧密相连的创新层次。理念革新是基石,深刻认识到投资估算在项目成本管控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大力推行“估算控制概算”的刚性原则,并将估算准确性纳入项目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促使各参与方高度重视估算工作。机制层创新则是关键支撑,建立前期造价工程师主导制,同时制定《川渝地区投资项目估算编制与评审要点清单》,对价格水平期依据、风险预备费计提标准以及工程量估算依据等核心要素作出规范化要求,确保估算工作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工具层赋能更是如虎添翼,构建“估算-概算-预算”三阶段对比分析机制,能及时发现差异并调整策略;还开发区域性估算指标数据库,为项目提供丰富参考。
实践充分证明,这三重创新举措协同发力,形成强大合力。通过它们的有效实施,可将投资估算偏差率稳定控制在 8% 以内的行业先进水平,极大地提升了项目投资管控效果,助力项目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稳健前行,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这一框架不仅适用于川渝地区,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范例。
四、政策建议与实施保障
为实现从“算得准”到“管得住”的治理效能转化,本研究提出分层实施的政策建议体系。对政府审批部门,建议建立重大项目估算备案与后评估制度,完善评审质询机制,重点审查估算依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并将估算准确性纳入项目单位绩效考核指标。对咨询企业,应当推动组织架构变革,设立前期成本部,培育既懂工程技术又精通造价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梯队,同时建立企业级估算标准数据库和智能估算平台。对行业协会,建议牵头制定《川渝地区全过程工程咨询投资估算实施指南》,建立区域性估算数据共享平台,组织开展专业人员能力认证和继续教育培训。通过多方协同的治理体系创新,为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最终实现区域投资项目效益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展改革委 . 政府投资条例 [EB/OL].(2019-04-14)
[2]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推进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建市〔2019〕101 号)[EB/OL].(2019-03-15)
[3] 四川省人民政府. 四川省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川府规〔2022〕5 号)[EB/OL].(2022-07-15)
[4] 重庆市人民政府 . 重庆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渝府发〔2021〕12号)[EB/OL].(2021-04-02)
[5] 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 . 建设项目投资估算编审规程(CECA/GC1-2015)[M]. 北京 : 中国计划出版社 ,2015.
[6] 四川省发改委 .2023 年全省重大项目调整概算情况通报 [R]. 成都 : 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23.
[7] 刘伊生,李明哲. 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咨询规程与案例分析[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1.
[8] 王宏,严敏 . 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下投资管控的关键问题与对策研究[J]. 建筑经济 ,2023,44(5):3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