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学习在高中思政教学中的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
刘海燕
江西省永丰中学 江西吉安 331500
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思政教学面临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转型的挑战。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难以有效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实践能力和价值认同。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真实情境探究的教学模式,与思政课程“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定位高度契合。它通过设计驱动性问题、整合跨学科知识,能够促进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实现知识建构与素养提升。本文结合理论与实践,系统探讨项目式学习在高中思政教学中的设计原则与实施路径,为优化思政教学提供策略支持。
一、项目式学习在高中思政教学中的价值定位
(一)契合思政课程综合性与实践性特征
高中思政课程具有鲜明的综合性与实践性特征,其知识体系横跨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多个领域,且强调将理论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项目式学习通过设计真实情境任务,能够有效整合学科知识,促进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中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例如,在“探秘 ××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项目中,学生需综合运用《哲学与文化》模块中“文化的功能与价值”“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等理论,结合《经济与社会》中“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分析非遗技艺的市场化路径。这种跨学科的知识整合,打破了传统思政课堂“就理论讲理论”的局限,使学生能够从多维度理解文化传承的复杂性。同时,项目式学习以实践为载体,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
(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协同发展
在高中思政教学中,这一模式尤其注重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与公共参与四大核心素养的协同培育。以“中美贸易战背景下的国家利益分析”项目为例,学生需综合运用政治学中的“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理论、经济学中的“比较优势”原理,结合时政热点数据,分析贸易摩擦的根源与影响。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掌握学科知识,更需通过批判性思维辨析不同观点,例如对比中美双方政策主张的合理性,从而在理性分析中深化对“国家利益至上”原则的政治认同,同时培养尊重事实、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在实践能力层面,项目式学习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决策等任务,强化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例如,在“模拟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项目中,学生需分组扮演不同国家代表,围绕“碳中和目标”进行谈判。这一过程要求其运用沟通协作、利益博弈等技能,同时理解国际规则与多边合作机制。某校实践显示,参与该项目的学生在“公共事务参与意愿”量表中的得分显著提升,且能更清晰地阐述个人立场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二、项目式学习在高中思政教学中的设计策略
(一)锚定核心素养
项目式学习在高中思政教学中的有效实施,首要任务是构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清晰目标体系。这一体系需紧扣《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大核心素养要求,将抽象素养转化为可观测、可操作的具体学习目标。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单元教学为例,教师可围绕“党的性质与宗旨”这一主题,分层设计目标:在知识层面,要求学生通过查阅党史文献、分析典型案例,准确阐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一理论内涵;在能力层面,引导学生运用辩证思维,对比不同历史时期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路径,总结“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历史必然性;在价值观层面,通过实地走访红色教育基地、访谈老党员等活动,增强学生对党的情感认同,自觉践行“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立场。
(二)整合课程资源,设计真实项目主题
教师可依托教材单元框架,挖掘其中的跨学科联结点。例如,在讲授必修 2《经济与社会》中“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可结合必修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改革开放”的历史脉络,设计“从深圳特区到雄安新区:解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经济逻辑”项目。学生需通过分析40 年来不同区域政策文件、产业数据、民生指标,探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从而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理解“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结合机制。项目主题需紧扣社会现实,回应学生关切。针对“00 后”学生关注的人工智能、生态文明等议题,可设计“AI 伦理治理方案”“校园碳足迹追踪与减碳行动”等项目。例如,在“AI 伦理治理”项目中,学生需调研ChatGPT 等工具的使用现状,结合《民法典》中个人信息保护条款、科技伦理治理原则,分组撰写《校园 AI 应用规范(草案)》,并通过模拟听证会形式征求师生意见。这种“问题从学生中来,方案到学生中去”的设计,使项目主题兼具现实意义与参与价值。
三、项目式学习在高中思政教学中的实施保障
(一)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教师可通过设计“项目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在资料收集、团队协作、问题解决中的关键表现。例如,在“社区垃圾分类推广”项目中,档案袋可收录学生的调研问卷设计稿、小组会议纪要、阶段性反思日志等,直观呈现其批判性思维从“浅层分析”到“系统建构”的演进过程。同时,引入“量规表”工具,从“信息筛选准确性”“观点创新性”“合作贡献度”等维度制定评分标准,教师每周根据量规反馈个性化指导建议,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除传统的论文、报告外,可增加“情境化测评”形式。如“法治社会建设”项目结束后,组织模拟法庭辩论,要求学生分别扮演法官、律师、当事人等角色,围绕“高空抛物入刑”案例展开攻防辩论。评价标准不仅关注法律条文引用准确性,更考察其逻辑推理能力、应变表达能力及法治精神践行意愿。此外,通过“成果路演”形式,邀请社区工作者、家长代表参与评审,从实践可行性角度补充评价视角。
(二)提升教师项目化教学能力
思政课程本身具有综合性,而项目主题常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等多领域知识。例如,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项目中,教师需引导学生运用哲学中的“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分析文化冲突,同时结合社会学“文化资本”理论探讨文化传播机制。为此,学校可通过“学科工作坊”形式,组织思政教师与历史、地理、心理学科教师开展联合教研,共同设计跨学科项目框架。此外,鼓励教师参与“项目式学习案例库”建设,积累如“碳中和政策分析”“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等主题的跨学科资源包,提升知识整合效率。教师需掌握“逆向设计”理念,从核心素养目标出发,反向规划项目任务、评价标准与支持工具。例如,在“模拟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项目中,教师需提前设计“角色任务卡”“议事规则手册”“资源导航清单”等脚手架,确保学生明确学习路径。
结束语
项目式学习为高中思政教学改革提供了创新路径,其价值不仅在于知识传授,更在于通过真实情境探究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然而,其实施面临教师能力不足、评价体系滞后等挑战。未来需进一步探索“校—企—社”协同育人机制,开发智能化支持工具,推动项目式学习从“试点探索”向“常态应用”转型,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与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意忠 . 项目式学习在高中思政教学中的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 [J]. 高考 ,2025,(17):147-149.
[2] 肖敏辉 .“项目式学习”在高中思政课课外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J]. 高考 ,2024,(30):168-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