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讨

作者

李涛涛

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实验初级中学校 山西长治 047300

引言:历史学科承载着认识过去、理解当下、面向未来重要使命,不仅传递历史知识,更蕴含着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与能力重要价值。现今初中历史教学仍存在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现象,学生普遍缺乏历史探究兴趣与创新思考,如何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成为教师应当亟需思考问题。探究立足初中历史教学实际探讨通过激发创新思维、运用多元方法等路径,构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学体系,期望为历史教育改革提供新思路。

一、创新思维激发,历史兴趣培养

历史学科蕴含丰富育人价值超越简单事实记忆,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学生产生浓厚兴趣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创新思维,教师应打破传统说教模式,善于设计富有吸引力问题情境将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建立联系,让学生感受历史就在身边。例如讲授鸦片战争时引导学生思考当时中国国力衰弱原因以及历史启示,让学生置身历史情境中,以历史人物角度思考当时面临选择与决策,培养学生设身处地思考能力。采用悬念式教学创设历史谜团引发学生探究欲望,如在讲授秦始皇统一六国过程中设计为何秦国能够在战国七雄中脱颖而出谜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史料主动寻找答案。教师应注重发掘历史背后隐藏信息,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学生历史洞察力。

历史兴趣培养还应注重情感共鸣与学科融合,教师应当通过历史故事讲述,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增强历史代入感,同时打破学科壁垒,将历史与文学、地理、艺术等学科知识有机结合拓展学生认知视野。例如结合文学作品中历史描写,帮助学生理解特定历史时期社会风貌,利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影响,欣赏不同时期艺术作品感受历史文化变迁,此类跨学科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多维思考形成创新思维。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勇于质疑,不迷信教材与权威培养独立思考习惯,通过设置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提出自己见解,并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形成辩证思维,这种培养历史兴趣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更能激发其创新思维潜能。

二、多元方法运用,思辨能力提升

思辨能力作为创新能力核心构成要素,需要通过多样化教学手段进行培养,尤其对于初中生而言历史探究活动应贯穿整个学习过程,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接触原始史料,学会比对分析不同来源信息建立史料批判意识,也可设计微型历史探究项目让学生亲身体验史料收集、整理、分析全过程。还应当组织历史辩论活动,围绕具有争议性历史问题展开讨论促使学生形成独立见解,同时历史角色扮演能让学生设身处地思考历史人物抉择体验历史情境复杂性,运用历史比较法引导学生横向比较不同文明发展轨迹,纵向对比不同时期历史现象,找出其中规律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这些方法相互配合形成完整培养体系,能够全面提升学生历史思辨能力打破传统灌输式教学局限,让学生在探究中培养创新思维建构历史认知框架。

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起源教学中,教师应当设计考古学家工作坊实践活动,模拟考古发掘与文物探究过程。先让学生观看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考古纪录片了解考古工作基本流程,然后准备仿真考古沙盘内藏各类史前文物复制品如陶器碎片、石器、骨器等,学生分组进行发掘记录出土位置、埋藏深度等信息。接着引导学生根据出土文物推测当时生产生活方式,分析陶器纹饰代表意义推断史前人类精神世界,最后各小组汇报探究成果相互质疑与补充,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何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文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气候环境变化如何影响人类生活方式演变?通过这种亲历式学习学生不仅掌握史前文明知识,更重要是体验历史探究方法学会从文物证据中提炼历史信息,培养推理能力与想象力形成历史思辨能力,进而激发创新思维。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课堂模式优化,创造潜能释放

创新能力培养离不开优质课堂环境营造,传统单向灌输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历史教学应积极探索多元课堂形态,翻转课堂为历史学习带来新机遇,通过重构课堂时间与空间学生可以在课前自主获取基础知识,课堂则转为深度讨论与问题解决场所。问题驱动型课堂围绕富有挑战性历史问题展开,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与探究,体验式课堂通过情境创设与角色扮演,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小组合作学习强调集体智慧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信息技术融入为课堂注入新活力,数字博物馆资源突破时空限制,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展现地理环境与历史发展关系,教学评价同样需要创新,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关注学生探究过程而非结果,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展现独特见解。

在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教学中,教师应当设计历史法庭活动激发学生创造潜能,课前学生分组查阅资料了解鸦片战争起因、过程及影响,课堂上设置模拟法庭情境,将鸦片战争相关人物与国家送上历史审判台,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清政府官员、中国平民、历史学者等。控辩双方需基于史实展开辩论,控方学生揭露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罪行,辩方则从当时历史背景解释各方行为动机,旁听学生作为陪审团评判各方言论合理性。教师则引导学生思考更深层次问题:清政府为何在战争中失败?两国社会制度差异如何影响战争走向?若清政府采取不同应对策略,历史会有何变化?通过角色转换学生得以从多角度审视这段历史,不仅加深对鸦片战争理解,更培养历史批判思维与创新意识。这种教学方式打破传统讲授局限课堂由听变为演,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建构,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与创新潜质得到充分激发形成对历史问题独特理解与创新解读。

结论: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思维激发、方法运用等多维度协同推进,通过设计富有挑战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历史探究兴趣;采用多元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历史思辨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创造有利于学生创造潜能释放环境。这一过程中教师角色需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学生则从被动接受者成长为主动探究者。历史教学创新能力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学科素养,更能培养其面向未来核心素养,使其具备历史眼光与时代精神,成为能够适应未来社会挑战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高春慧.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人物画报:下旬刊,2020, 000(011):P.1-1.

[2] 应启昂.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浅探[J]. 2021.

[3] 张允国 , 李爱英 . 试析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J].20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