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网络思政教育创新路径研究
王宇
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省沈阳市 110122
一、引言
在数字化浪潮中,互联网全面渗透到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网络思政教育作为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新战场,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如何利用网络优势创新思政教育,突破传统局限,提升教育实效,培养适应时代需求、具备良好思政素养的高职人才,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高职院校网络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
2.1 网络不良信息干扰
全媒体时代,网站、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信息繁杂。虚假新闻、色情暴力内容充斥其中。面对国际时事、社会热点,高职学生因阅历不足、辨别力弱,易被不实信息及“网络水军”“知名大 V”误导,冲动行事,给学校管理和个人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2.2 教育队伍能力短板
部分高职院校网络思政教育队伍专业素质与能力有待提升。多数思政教师未接受系统新媒体知识培训,难以熟练运用社交媒体、移动应用、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仍依赖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开展富有创造性的网络思政活动,难以满足学生对网络思政教育的期待。
2.3 学生网络素养欠缺
高职学生虽熟练使用 ChatGPT 等人工智能软件,但网络道德与法治素养并未同步提升。在人人皆可发声的网络环境中,部分学生因网络法治素养低引发舆情事件。网络思政教育若要增强生命力与感染力,提升学生网络素养迫在眉睫。
三、高职院校网络思政教育创新路径
3.1 构建数字化思政教学体系
数字化思维方法、传播形式和动态内容应融入高职思政教育。利用数字化技术的创造性、开放性和自由性,打破思维惯性与创新壁垒。如搭建数字化学习平台,提供丰富教学资源,包括网络文本、音频、图片、视频及实时大数据信息,让学生摆脱传统思政学习的枯燥,实现订制化思政教育,提升信息素养,促进师生、家校互动,打造“大思政教育”格局。
3.2 强化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
在数字化教育浪潮席卷而来的当下,组织思政教师参与系统的新媒体技术培训迫在眉睫。培训内容应涵盖短视频制作、直播教学技巧、在线教育平台使用等多个方面,通过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帮助教师掌握 VR、AR 等新兴技术在思政课堂中的应用方法,使其能够将抽象的思政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虚拟场景,开展沉浸式翻转课堂教学。例如,利用 VR 技术还原革命历史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增强学习体验。同时,定期组织网络思政教学研讨活动,搭建教师交流分享的平台。教师们可以在此分享自己在在线教学中的成功案例,如如何通过网络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社会热点问题,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学习数据调整教学策略等。通过相互学习、借鉴,共同攻克数字化教学中的难题,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3.3 提升学生网络道德法治素养
为有效提升学生网络道德法治素养,开设网络道德与法治课程是重要的基础环节。课程内容需精心编排,不仅要系统讲解网络法律法规,如《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等,还要深入剖析网络道德规范,结合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等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行为背后的道德缺失与法律后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为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学校可定期举办网络安全知识竞赛,设置丰富奖品,以赛促学,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网络安全知识;开展网络文明主题演讲活动,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网络文明的理解与践行方式,在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的同时,加深其对网络道德法治的认知。此外,校园网络监管力度需持续加强,通过建立网络内容审核机制、安装网络行为监测软件等方式,对校园网络平台上的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及时过滤不良信息,对违规网络行为进行警示和纠正。
四、创新网络思政教育的实践策略
4.1 以网络科普基地为核心汇聚育人能量
高职院校与当地科技局、公安局等部门合作建立网络安全青少年科普基地,是整合多方资源、构建协同育人模式的关键举措。科技局具备前沿的网络技术知识与创新资源,公安局则拥有丰富的网络安全执法案例与实践经验,双方与高职院校联合,能为科普基地注入强大的专业支撑。基于科普基地,开发 APP答题小程序,通过设置趣味性强、涵盖网络安全法规、防诈骗技巧、信息保护等知识的题目,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线上答题活动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网络安全知识。同时,推动网络普法进校园,邀请公安干警、法律专家开展以案说法讲座,结合真实发生的网络诈骗、网络暴力等案例,剖析事件成因与法律后果,增强学生法律意识。举办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通过海报展览、短视频展播、互动体验等形式,营造浓厚的网络安全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如此一来,学校得以掌握网上思想引领主动权,实现学校、政府部门、学生多方联动,构建起全员育人格局,有效提升学生网络素养与思政水平 。
4.2 利用校园网络传播矩阵实现全程育人
校园网络传播矩阵是实现全程育人的重要载体,以学校官网、官微为核心,通过打造原创网络正能量作品矩阵,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网络生活。在官网和官微开设活力社团、青春风采、红色文化育人等特色专栏,不仅能展示学校社团的多彩活动、学生的青春风貌,还能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讲述革命故事、传承红色精神。线上线下活动紧密结合,线上通过发布活动预告、精彩瞬间、成果展示等内容吸引学生关注,线下组织社团活动、红色文化参观学习等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定期推送优秀学生事迹,以身边榜样激励学生成长;分享思政教育案例,将抽象的思政理论转化为生动的现实故事。此外,借助网络传播的即时性与广泛性,及时发布校园动态、思政教育内容,如在重大节日、纪念日策划专题报道,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从学生入学到毕业,校园网络传播矩阵持续发挥作用,在不同阶段以合适的内容与形式进行思政教育,实现全程育人 。
4.3 借助智慧校园平台达成全方位育人
智慧校园平台与易班 APP 的深度开发,为全方位育人提供了技术与功能保障。在平台上开发主题教育、党建工作、生活服务、班级管理、资助育人、实践育人等多元功能模块,满足学生学习、生活、思想成长等多方面需求。主题教育模块围绕不同时期的思政主题,推送学习资料、组织线上讨论;党建工作模块展示党组织活动、党员风采,吸引学生向党组织靠拢。生活服务模块提供校园导航、失物招领、生活缴费等便捷服务,拉近思政教育与学生生活的距离。班级管理模块方便师生沟通、班级事务处理,增强班级凝聚力。资助育人模块公开资助政策、流程,保障贫困学生权益,传递学校关怀。同时,成立学生朋辈网络思政小组、“V 网社团”,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组织开展网络安全专题讲座、思政主题分享会等活动。学生在参与组织活动过程中,提升自身思政素养与组织能力。
五、结论
高职院校网络思政教育创新是顺应时代发展、提升思政育人成效的必然选择。通过应对网络不良信息干扰、教育队伍能力短板、学生网络素养欠缺等挑战,从构建数字化思政教学体系、强化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提升学生网络道德法治素养等方面创新路径,并以网络科普基地、校园网络传播矩阵、智慧校园平台为实践载体,可有效提升网络思政教育质量,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筑牢思想根基。
参考文献
[1] 冯星星 . 高职院校网络思政载体建设的路径探析 [J]. 现代商贸工业 ,2025,(13):223-225.
[2] 周红婕 , 杜相锋 . 新媒体背景下民办高职院校网络思政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方法研究 [J]. 人生与伴侣 ,2025,(15):17-19.
[3] 苏凯 . 高职思政教育在网络环境下的创新与发展探索 [J]. 科学咨询 ,2025,(06):264-267.
本文系 2022 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 ( 高校思政专项)“新时代高职院校网络思政教育创新研究( 项目编号:L22BSZ085)”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