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生活本沉闷,但跑起来会有风

作者

范小静

河南省焦作市解放区环城南路第一小学 454100

梦想绘桃源,难掩眉间惆怅。遥望,遥望,梦与现实碰撞。首先面临的问题是这个班级的孩子们对文化课卷的厉害,尤其是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分数,对分数之外的一切都不上心。更不用谈晨诵、谈观察大自然,感悟生命了。也可能家长会觉得这个课程,这个作业的布置对孩子们的分数没有任何短期的效果,也许孩子们也只是支差应付的完作业……

当大脑里想得越多,行动越迟缓,什么也不想了,干就是了,哪怕梦想与现实撞的粉碎,也要让孩子们看到分数以外的世界。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

一、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在教务处工作的我今年有幸教6 年级,有幸看到担当者行动招募课程培训,有幸在2024—2025 年将尘封多年的晨诵唤醒,天时地利人和,一切都是刚刚好,都是最好的安排。

二、整装待发再起航,踏上征途笑开颜

2025 新年伊始,我就带着孩子们开始徜徉在农历的天空下,在现实与梦想中感受生命之美。对于 6 年级的孩子,对于晨诵内容我一直想找一个系统的课程,在选择晨诵内容时,也是思考了许多,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晨诵的孩子们,我选择了和生命息息相关的二十四节气,这是一个以诗词为主的综合课程,更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就这样,一场浩浩荡荡的旅程就开始了……

(一)旅行前的攻略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让自己少走弯路,寒假购买了干国祥老师的《农历的天空下》、美丽老师的《用诗歌唤醒黎明》和丽华老师的《24 节气诵读古诗词》,不仅能深入了解 24 节气文化,更能在诗歌与教育实践的交织中获得独特启发,感受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内涵。

(二)旅行前的仪式

旅行前,我让孩子们每人准备一个新新的本子,并发挥创意画好封面。孩子们兴奋不已,纷纷拿起画笔,为这场与自然对话的奇妙之旅精心筹备。这个班级的孩子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晨诵,也从来没有过绘本故事,所以,他们根据我的描述开始创意的想象,有的孩子用彩笔勾勒出蜿蜒的四季河流,河畔依次绽放着代表不同节气的花卉;有的则描绘了太阳在黄道上的轨迹,周围环绕着24 个可爱的卡通节气图标,有的孩子设计了春夏秋冬四幅图,还有的孩子把24 个节气的古诗描画在了封面封底。

(三)一切就绪,我们出发啦

开学时立春已过,不过在开学后雨水前还是补上了立春这个节气,就从节气歌开始

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从朗朗上口的节气歌中窥见中华文明的生存智慧。把 2025 年的日历表呈现出来,孩子们惊奇的发现,日历中标注的节气和 24 节气歌竟完美的吻合,孩子们发出惊奇的赞叹声,真切地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带着这份惊奇,我们开启了第一个节气:立春。

从张栻的一首节令诗《立春偶成》开始

立春偶成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尽管天气寒冷还穿着棉袄,孩子们兴奋地从古诗的新奇中感受到了春天的到来。课后他们迫不及待的去寻找春天,校园的角落、上下学路上、街心公园、小区都是他们的观察天地,第二天的教室里,便有了春天的味道:校园里马路边长出新绿叶子的冬青树,街心公园泛绿的柳条、小区里结了苞的迎春花。

当天晚上,孩子们就写下了自己心中的立春:

立春送来的信笺

现代 周汐儿霜白的冬,还没收起寒衣,春,就迫不及待递来信笺,风,蘸着暖意书写,

冰融的溪流,是它的留言。

残雪在墙角悄悄溜走,暖阳早已把大地轻牵,枯木上,嫩芽偷偷睁眼,怯生生探望新的世界。

这是一封温柔的信,宣告四季的新篇。

时间很快来到了春分,春分是春季的第四个节气,气候变得温和,阳光也明媚,我们一起诵读了元稹写的春分的古诗《咏廿四气诗·春分二月中》,知道了春分的节气特点,了解了有关春分的相关习俗:立春蛋、送春牛、吃春菜,孩子们对立春蛋特别感兴趣,觉得非常好玩儿,有同学提议,晚上回家也要试试看,于是孩子们纷纷表示要试试。当晚,就从微信传来立蛋失败或立蛋成功的消息。第二天孩子们迫不及待的早早到校,分享昨天的紧张心情,有的说在立蛋的过程中自己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有的说自己一直立不起来就去网络上寻求方法,有的说起初自己不以为然,可是当一直立不起来的时候自己非常着急;还有的在着急之下差点把鸡蛋摔碎……孩子们积极分享的欲望是那么的强烈,这是平时很难见到的场景,自己也不禁跟着学生一起兴奋起来。

接下来我们在教室里进行了画蛋,一个赛一个好看,孩子们如同一个个充满创意的小画家,他们的想象能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一颗颗普通的蛋在他们的笔下变得五彩斑斓、妙趣横生。有的蛋披上了梦幻的星空外衣,深蓝的底色上点缀着金色的星星,仿佛能让人看到浩瀚宇宙的神秘;有的蛋摇身一变,成了可爱的小动物模样,圆圆的脑袋、萌萌的眼睛,憨态可掬;还有的蛋则被绘成了流动的诗书画卷,寥寥数笔便勾勒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清幽意境。每一笔都是孩子们心中美好的憧憬,教室里洋溢着欢乐的笑声和此起彼伏的惊叹声,墨香与童真交织,俨然成了传承千年诗韵的艺术殿堂。

俗话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孩子们趁着这春耕的大好时光,开始忙碌了,有的泡豆,有的泡蒜,有的泡花生……孩子们将将精挑细选的圆滚滚的黄豆、精神抖擞的绿豆、瓣瓣分明的大蒜、裹着红衣的花生轻轻放入清水,仿佛在举行一场特殊的入水仪式。

孩子们每天都会迫不及待地认真观察这些小生命的细微变化,会查看根系的生长情况,还会给嫩绿的植株换水,忙得不亦乐乎……

通过一段时间的养植观察,同学们的心思变得更加细腻了,每一次浇水换水,每一次观察记录,都在滋润孩子们的心灵,他们对生命的感知也更加细腻,对生命也更加敬畏了。

三、新枝初挺书林里,妙笔方挥韵自扬

开学以来,孩子们徜徉在农历的天空下,遨游在节气的古诗词中,俗话说: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孩子们开始创编属于自己的节气诗了,由最初的仿写受限于思路狭窄,语言也显得稚嫩直白,意象选取单调,慢慢地开始巧妙地将节气习俗及物候等元素融入仿写作品中,诗歌的画面感极强。从之前的生涩模仿,转变为如今能够灵动地驾驭文字,赋予诗歌独特的灵魂,仿写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我不禁惊呼:现在作家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