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试论儿童诗的阅读鉴赏与创编策略

作者

李颖怡

从化希贤小学 510920

引言

儿童诗作为儿童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滋养着儿童的精神世界[1]。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它不仅是语言学习的载体,更是想象力培育、情感塑造与审美启蒙的重要途径。当下,随着人们对儿童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视,儿童诗的价值被进一步凸显,如何让儿童更好地感受其魅力、创作属于自己的诗歌,成为值得深入探索的课题,为相关研究提供了现实语境。

一、儿童诗的特点

1. 语言美感突出,富有想象力

儿童诗语言简洁生动、节奏明快,充满韵律感和画面感,适合儿童的审美心理。它以儿童熟悉的生活为素材,通过夸张、拟人等手法激发丰富的想象与情感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审美创造的核心素养。

2. 表达自由灵活,启发创意思维

儿童诗在表达形式上灵活多变,不拘泥于固定结构或押韵规则,允许情感自然流露,鼓励个性化表达。这种自由的表达空间契合儿童思维活泼、语言发展迅速的阶段特点,有助于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激发灵感,在创编中实现自我表达。新课标强调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儿童诗正是承载这一目标的重要文体。

二、目前儿童诗在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理念固化,偏离儿童视角

部分教师以成人思维解读儿童诗,过度强调主题思想和写作技巧,忽视诗歌的童真内核。如将《雨后》中孩子踩水的快乐硬套为“热爱生活”的宏大主题,违背儿童对诗歌的天然感知,让鉴赏变成机械的意义拆解,难以引发学生共鸣 [2]。

2. 重视程度不足,课时占比偏低

在应试导向下,儿童诗常被视为“辅助内容”,课时被压缩甚至挪用。多数教师仅满足于让学生通读诗歌,缺乏深入引导,导致学生对儿童诗的认知停留在表面,无法体会其中的语言魅力与情感价值,削弱了鉴赏教学的育人功能。

3. 教学方式单一,互动体验匮乏

教学中多采用“讲解 — 分析”模式,教师主导解读过程,学生被动接受。鲜少通过情境创设、角色扮演、绘画创作等方式激发参与感,如赏析《月亮》时,未引导学生想象月亮的形态变化,使鉴赏沦为枯燥的文字分析,抑制学生的主动感悟。

4. 文本资源局限,拓展延伸不足

教学多依赖教材内的几首儿童诗,缺乏课外资源补充。教师未挖掘生活中的诗歌素材,如未引导学生观察校园景色创作短句,也未引入优秀童诗绘本、诗人作品等,导致学生接触的诗歌形式单一,难以形成系统的鉴赏视野。

三、儿童诗的鉴赏与创编策略

1. 回归童真视角,重塑教学理念

儿童诗本质上是一种贴近儿童生活、情感与想象的文体,其魅力在于童真、童趣与童思。教学中应立足儿童的视角,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感受诗意世界,摒弃成人化的解读方式。新课标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尊重儿童的语言感知与情感体验,让童真成为课堂的核心。这一理念的回归,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共鸣能力,提升其文学素养和表达欲望。以教学《四季》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眼中的四季,如“春天像谁来了”“冬天穿什么衣服”,结合诗中句子进行联想,通过绘画四季图景、模仿诗句创作新句,增强学生对诗意自然的感知。应避免用“热爱生活”“珍惜时间”等成人化的抽象主题去解读四季变化,而应关注孩子对花开、蝉鸣、雪花等细节的独特情感,从而真正走进儿童的审美世界与情感世界。

2. 强化课程定位,保障教学时间

儿童诗的教学应明确其独立的文学价值,不能将其简单附属在阅读或作文教学中。新课标提出,要关注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感发展,儿童诗作为最适宜儿童心智发展的文体之一,应被充分重视。课程安排中应科学规划儿童诗的课时,给予其必要的教学空间,避免被边缘化或挤压。学校在课程设计中,应设立专门的“诗歌欣赏课”或“文学拓展活动”,将儿童诗列入固定教学内容。教研组可结合学段目标,制定学期儿童诗教学清单,并合理穿插于语文课程或早读、语文活动课中。还可通过班级“每周一诗”活动,鼓励学生定期阅读并分享儿童诗作,增强其日常接触频率,逐步建立稳定的诗歌学习机制。

3. 丰富教学形式,激发体验参与

儿童诗教学应打破传统“讲解—分析”模式,鼓励学生参与式、体验式学习,以实现语言理解与情感共鸣的统一。新课标强调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教学形式的丰富可以拓展学生思维,让诗歌走进儿童真实的感知世界,提升其阅读参与感和表达创造力。以教学《彩色的梦》为例,教师可通过设定“梦境旅行”的情境,鼓励学生闭眼想象自己梦中的颜色与画面,再朗读诗歌,感受诗中的意境和情感。随后让学生用彩笔绘出自己的“彩色的梦”,并尝试配上两三句诗意的语言。这样的活动不仅增强了语言与视觉的联动体验,也让学生通过创作感受到儿童诗的自由与美感,提升整体鉴赏与表达能力。

4. 拓展文本资源,构建诗意生态

新课标提出要拓展学生的文学阅读视野,引导其接触多样化的优秀作品。儿童诗教学不能局限于课本,应积极引入更多优质童诗资源与创作素材,打破文本壁垒。丰富的诗歌文本与生活素材,有助于激发学生创编兴趣,形成动态、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儿童诗成为日常阅读与表达的一部分。以教学《家》为例,教师在讲解教材诗歌的基础上,可引入绘本《我的家在哪里》或著名儿童诗人金波、林焕彰的相关作品,拓展学生对“家”的多维理解。同时,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家的独特之处,如妈妈做饭的味道、阳台的花草、爷爷打盹的椅子,并尝试用诗句表达这些细节。通过生活与文本的结合,逐步营造充满诗意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结语

儿童诗的阅读鉴赏与创编是一个有机整体,需把握其童真特质与艺术规律。通过科学的方法引导儿童感受诗意、创作诗歌,能让他们在文学熏陶中丰富内心世界。未来,随着对儿童诗研究的深化,其教育价值将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为儿童的成长注入更多诗意与力量,让更多孩子在诗的陪伴下收获美好的精神滋养。

参考文献:

[1] 董路. 小学低段儿童诗创编教学策略研究[D]. 西南大学,2024.

[2] 缪娇 . 儿童诗写作指点策略 [J]. 小学语文教学 , 2024.

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 2025 年度《提升小学生儿童诗创编能力的策略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2419888)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