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GC 视域下动画在非遗文化中的应用研究
余南霖 李珺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 四川成都 611331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作为人类文明的瑰宝,承载着世代相传的故事、技艺与智慧。然而,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浪潮中,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 AIGC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的兴起,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迎来了新的机遇。
动画作为一种生动、形象的视觉表现形式,在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传播与普及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 AIGC 视域下,动画与非遗文化的结合更加紧密。AIGC 技术通过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等高级算法,能够自动生成多媒体内容,如图像、视频、音频等,这为非遗文化的数字化展示与传播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形式。
一、AIGC 对动画创作的影响
动画集合了绘画、电影、音乐、摄影、文学、数字媒体等众多艺术门类于一身,在内容上有着丰富的表达方式。AIGC,是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创作生成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代码等不同形式内容的技术。如今 AIGC 逐渐成为数字内容创作领域的一种重要方式。以 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Sora、Runway、Cascadeur 等为代表的AI 内容生产工具,极大的丰富了动画创作手段,拓展了动画艺术的边界,为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盛宴,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动画制作的效率和质量。
二、动画与非遗文化融合的优势
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它是相对于有形遗产,即可传承的物质遗产而言的概念。”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除了依赖传统途径之外,融入数字化技术同样至关重要。
动画与非遗文化的融合,为非遗文化数字化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路径。动画能够以动态虚拟的方式展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动画的夸张、变形、拟人等手法,非遗文化中的传统元素、符号和故事得以更加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增强了观众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三、AIGC 视域下动画在非遗文化中的具体应用
动画的制作流程较为复杂,而非遗文化往往带有浓厚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并且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许多非遗项目的传统表现形式可能难以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因此,要完成一部完整且效果精美的非遗动画作品,不仅需要在故事情节上进行现代化改编,同时在表达形式上,也要符合当下受众的审美。将 AIGC运用于非遗动画制作中,可以显著提升动画创作的效率与质量,打破传统制作方式的局限性,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新的可能。AIGC 在非遗动画作品创作中的应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创意策划及剧本创作
在动画的前期制作阶段,创意策划及剧本创作是至关重要的环节,AIGC技术的应用为这一环节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通过使用诸如 ChatGPT、讯飞星火等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只需输入关键词和故事梗概,这些工具便能自动生成多个版本的剧本草案。以“剪纸”这一非遗文化为例,AIGC 模型可以生成以剪纸元素为主要设计风格的动画角色、场景和故事情节。这不仅大大缩短了创意构思的时间,还拓展了非遗动画的创意疆域,使其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
(二)角色和场景设计
在角色设计上,诸如 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 等 AI 图像生成工具被广泛应用。利用这些工具,通过输入关键词和风格要求,可以快速生成融合非遗元素与现代审美的角色形象。例如,在塑造具有潮汕非遗文化特色的花旦角色时,可以通过设定“萌系、传统风、现代卡通风”等关键词,结合潮剧服饰和传统图案,生成一个既传统又富有现代感的独特IP 形象。
在场景设计中,AI 能够学习并再现非遗中的典型场景和元素,如古老的戏台、传统的工艺制作过程等。同时, AI 技术还能模拟不同的光照条件和使用场景,生成高保真的场景渲染图,帮助直观评估设计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优化。
(三)分镜头设计
分镜头设计是将剧本拆解成基本的视听语言单位,并通过镜头的设计和组织来呈现故事。传统的非遗动画分镜头设计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而利用AIGC 技术,如 DeepArt、KIMI、豆包等智能工具,能快速生成符合非遗风格的图像和动画素材,大大缩短了设计周期。这不仅降低了制作成本,还使得非遗动画的生产速度得以加快,满足了现代观众对文化内容快速消费的需求。
(四)动画制作
在动画制作阶段,AIGC 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画面的精细绘制和预览,使得动画师能够更加方便地进行画面调整和修改。同时,还可以实现帧动画的绘制和补帧,使动画画面更加流畅和生动。
以中国皮影戏非遗元素为例,可以将传统的动画制作工具与 AIGC 工具相结合,来实现皮影角色的动态效果。通过 AI 算法,这些工具能够精准地模拟皮影戏中人物的动作和表情,使动画角色在保持皮影戏独特风格的同时,展现出更为生动和流畅的动作。
(五)剪辑与特效
传统的剪辑方式是通过剪辑软件,如 Adobe Premiere、Final cut 等对动画镜头进行剪辑和合成,将各个场景和角色进行拼接组合,形成完整的动画故事。
AIGC 技术能够智能分析动画剧情与镜头语言,自动完成镜头的拼接与节奏的调整。它不仅能识别并优化画面中的关键元素,如人物表情、动作节奏等,还能根据情感需求,自动添加或调整转场效果,使得非遗动画在叙事上更加流畅自然,情感表达更加细腻丰富。这种自动化剪辑可以大大减少人工剪辑的工作量,提高生产效率。
在智能修复方面,AIGC 同样展现出强大的应用潜力,它可以识别并修复视频中的各种问题,如抖动、噪声、模糊等,通过深度学习和图像处理技术,智能地修复视频,提高视觉体验。
(六)声音设计及录制
通过 AIGC 技术进行声音的后期处理,可以提高声音的清晰度、丰富度和质量。同时,通过声音与画面的同步处理,可以使声音更加贴合动画的情感表达和叙事节奏。
例如,在制作一部以新年福鹿闹春为题材的剪纸动画时,使用 AIGC 工具,如腾讯智影,在前期风格探索时,利用它的AI 配音功能快速生成多版旁白小样,再根据剪纸古朴、灵动的画面特点,挑选出温暖醇厚、略带诙谐的中式嗓音,为动画奠定叙事基调。
四、AIGC 技术应用于非遗动画中的挑战和困境
虽然通过 AIGC 科技手段,能够让古老的非遗文化以更加生动、直观的形式呈现给全球观众,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然而,这一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困境。
首先,技术融合是非遗动画创作中的一大难题。AIGC 技术虽然能够高效生成图像、音频等视听内容,但要确保这些内容与非遗文化的精髓相契合,需要深入理解非遗的历史背景、艺术特色及文化内涵。
其次,保持非遗文化的准确性是 AIGC 应用中的另一大挑战。非遗动画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呈现,更是对非遗故事、技艺、精神的传承。AIGC 技术在自动生成内容时,可能会因为算法局限或数据偏差,导致生成的动画内容偏离非遗的真实面貌,甚至产生误解或曲解。
再者,如何在创新与传统之间找到平衡点,是 AIGC 应用于非遗动画时必须面对的问题。一方面,利用 AIGC 技术可以为非遗动画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效果和交互体验,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沉浸感;另一方面,过度的技术渲染可能会掩盖非遗文化的本质,削弱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如何在保持非遗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巧妙融入现代科技元素,使古老文化焕发新生,是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的课题。
综上所述,在 AIGC 技术的强大驱动下,动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应用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广阔潜力与深远影响。这一技术的融入,不仅极大地丰富了非遗文化的视觉表现形式与观众交互体验,更在深层次上促进了非遗文化内涵的挖掘与传承路径的多样化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