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绿色生态理念在城乡规划设计的应用分析

作者

雷广洲

阜阳市颍泉区规划服务中心 安徽阜阳 236000

引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阶段。《“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目标,提出城乡建设绿色转型;《“十四五”城乡绿色发展规划》强调以绿色生态理念引领规划,优化空间、提升资源效率。传统城乡规划“重经济、轻生态”,导致生物栖息地破碎化、资源利用粗放、生态服务功能退化,制约可持续发展。本文拟从绿色生态理念与城乡规划设计的内在逻辑切入,梳理实践维度、提出优化策略,旨在解决生态与发展失衡问题,推动规划向“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转型,为城乡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1]。

一、绿色生态理念与城乡规划设计的内在逻辑

(一)绿色生态理念的核心内涵

绿色生态理念的演进始于 20 世纪中叶的环境运动。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推动人类从“征服自然”转向“尊重自然”;1987 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可持续发展,统筹生态与发展;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进一步将其确立为城乡发展核心价值。该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打破“重经济、轻生态”逻辑,引导城乡规划由“索取型”转向“修复型”,强调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统筹空间、资源与治理,推动城乡与自然协同进化 [2]。

(二)城乡规划设计的生态转向需求

传统城乡规划的“功能优先”导向常忽视生态规律,引发生态斑块无序分割、栖息地破碎化、生态用地过度占用及资源粗放利用等问题,导致生态功能退化与环境污染,制约可持续发展。面对全球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丧失等挑战,规划必须向生态转向:将生态保护融入全过程,以生态理念优化空间结构、提升资源效能、修复生态系统,从而实现城乡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 [3]。

二、绿色生态理念在城乡规划设计中的实践维度

(一)空间布局的生态化重构

空间布局的生态化重构以生态承载力评估为核心,需识别城乡生态敏感区与重要功能区,明确开发边界和强度。首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将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地等纳入严格保护,严禁不合生态功能的开发,保障生态系统原真性与完整性;其次构建生态廊道,连接分散生态斑块,促进生态流交换,提升系统连通性与稳定性;在此基础上统筹三生空间布局,实现空间协调融合与功能互补支撑。

(二)资源利用的循环化设计

资源利用的循环化设计旨在推动资源从线性模式向循环模式转变。水资源推行全流程循环,如小区雨水收集用于绿化、道路冲洗,工业园区中水回用降低新鲜水取用率;能源利用推进节能建筑设计,采用太阳能、地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使用节能材料提升效率;废弃物实施分类资源化,通过分类模式实现可回收物再利用、厨余垃圾堆肥、有害垃圾无害化处理,达成减量化、资源化与无害化统一。

(三)生态景观的功能性营造

生态景观的功能性营造以“生态服务 + 生活需求”为导向,融合生态功能与居民需求。如雨水花园通过低洼设计收集雨水,净化后用于绿化、冲洗,缓解内涝并提供休闲空间;乡土植物群落选用本地物种,降低养护成本,为动植物提供栖息地,也供居民亲近自然;绿色屋顶、垂直绿化等通过植物蒸腾降温,缓解热岛效应,提升舒适度。这种设计既美化环境,又增强生态服务功能,让居民感受生态价值。

三、绿色生态理念指导下城乡规划设计的优化策略

(一)建立生态优先的规划决策机制

建立生态优先的规划决策机制,需将生态因素贯穿全过程。首先,把生态承载力评估作为规划立项前置条件,分析自然要素明确开发适宜性与限制,从源头避免过度开发破坏生态;其次,制定严格生态影响评估制度,预测规划对生物多样性等的影响,要求提应对措施,未通过评估的方案不得进入后续审批;最终将生态目标纳入考核,与规划编制、审批单位绩效挂钩,强化生态优先导向,确保规划符合生态规律与可持续发展要求。

(二)构建多主体参与的协同设计模式

构建多主体参与的协同设计模式,需明确各主体角色与责任。政府作为公共利益代表,承担引导与监管责任,制定生态规划政策标准,明确目标并监督实施;企业需践行生态设计,选用环保材料与节能技术,承担生态修复责任;居民作为参与者与受益者,应发挥知情权与参与权,通过座谈会等方式提供意见,结合生活需求与生态保护。同时建立协同沟通机制,定期召开多方会议解决问题,形成“政府引导、企业执行、居民参与”的格局。

(三)完善生态绩效的评估反馈体系

完善生态绩效的评估反馈体系,需建立科学指标与动态机制。构建多维度指标体系,涵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如碳汇、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与居民满意度(如环境舒适度、绿化覆盖率),全面反映生态成效;采用实地监测、问卷调查、专家评审等多元方法,客观评价实施后绩效;建立动态反馈机制,将结果反馈给编制与决策部门,针对问题调整方案,形成“规划实施- 绩效评估-方案优化”良性循环,提升生态规划科学性与有效性。

结语

本文研究表明,绿色生态理念是城乡规划设计的根本遵循,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核心要求规划从“索取型”向“修复型”转变,通过空间布局、资源利用、景观营造等优化,实现城乡与自然协同。理论上构建“理念- 实践-策略”框架,深化内在逻辑认知;现实中提出的生态决策机制、协同模式等策略,为实践提供操作指导。与前人研究相比,更重实践梳理与策略设计,避免理念泛谈。但未深入分析不同区域生态承载力差异,策略适应性需验证。未来可深化区域差异研究,完善参与机制,提升策略针对性与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董晓峰 , 付杰 , 杨保军 , 等 . 以零碳宜人活力为目标的”英国第一生态城镇”规划建设 [J]. 城市发展研究 ,2023,30(9):29-34.

[2] 吴琪琪 , 李鹏 , 彭巧霞 , 等 . 生态文明视域下城乡协同绿美行动提升路径研究 [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4,23(22):227-229.

[3] 苏心 . 绿色生态理念对城乡规划设计的影响 [J].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3(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