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时尚教育国际化:中外合作办学品牌构建路径

作者

钱宇箫

浙江理工大学 310018

随着全球时尚产业的深度融合,中国时尚教育国际化进程加速。一方面,国际顶尖院校(如伦敦中央圣马丁、意大利马兰戈尼)的教育模式被广泛引入;另一方面,中国本土院校积极探索文化输出路径,如非遗技艺的课程化、国潮设计的国际化推广。中外合作办学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诞生的重要战略,但在实践中却面临不可忽视的矛盾[],一方面,西方院校的教育模式被广泛引入,导致彰显本土文化自信的课程内容占比不足;另一方面,本土院校的文化输出常陷入符号化表达,例如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毕业展中的模特妆容被诟病带有西方刻板印象。

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时尚教育国际化的重要载体,其品牌构建路径直接影响时尚教育的文化定位与教育质量[]。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中法埃菲时装设计师学院院长周晓鸣指出,中国时尚教育需要建立“教育特区”,去“西化”,避免“整体复制”,在民族文化传承中实现创新突破。”这一理念代表了当前学界对中外合作办学形态下国际化与本土化如何有效并行的反思。本文将讨论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和课程重构,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避免文化依附性发展,打造兼具全球竞争力与中国文化基因的时尚教育品牌。

一、国际化时尚教育融入本土的必要性

(一)产业水平差距驱动学习需求

在全球时尚产业的权力格局中,西方教育体系长期占据着无可争议的话语高地。从意大利马兰戈尼学院走出的创意总监们执掌着顶级奢侈品牌的审美权杖,到巴黎时装工会学院构建的产教融合机制成为行业黄金标准,这些教育范式早已超越技术传授层面,演变为全球时尚文明的叙事范式。反观中国时尚教育,尽管依托世界最大的纺织服装产业体量,却在品牌价值创造与文化表达层面面临深刻困境[],具体表现在西方世界对中国设计新生力量认知不足和中国品牌在国际奢侈品时尚份额严重缺失等。这一悬殊差距暴露出本土时尚教育在文化转译与品牌叙事上的系统性缺失。不少本土设计师仍沉溺于传统纹样堆砌,而西方同行早已将东方元素解构为具有当代生命力的美学语言,这种差距直指中国时尚教育在理论框架和传播策略的短板。

(二)学生国际化诉求升级

在互联网与全球化背景下,学生对时尚教育的期待已超越本土视野。正如东华大学学子带着富有科技元素的海派时尚旗袍登上爱丁堡艺术节,昭示着年轻一代早已超越对西方技术的简单崇拜,转而追求在全球语境中建构文化主体性的高阶能力。他们的焦虑不再局限于技法修炼,更延伸至如何直通四大时装周前沿趋势、如何搭建跨国界产业人脉、如何让水墨留白的东方美学成为国际秀场的通用语言。这种集体性的身份觉醒,正在倒逼教育者重新审视国际化课程的本质:它不应是西方教材的汉化移植,而应成为培育文化转译者的孵化器。

(三)中国时尚产业转型的倒逼

中国时尚产业的转型升级,则从国家战略层面为教育国际化按下加速键。国潮 3.0 时代的品牌们尽管在国内市场高歌猛进,却在出海征途中屡屡受挫,这些阵痛揭示着产业升级的深层瓶颈。《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提出对“中国时尚大师”拓展全球市场开展扶持,产业与制度的两股力量正在合力重塑人才标准。之禾集团巴黎旗舰店的成功揭示了中国时尚产业目前对于国际化人才的依赖,其设计团队成员大多具有的海外学习背景,最终让中国品牌在塞纳河畔站稳脚跟。时尚教育国际化的真谛,并非单纯向西方模式的顶礼膜拜,亦非对本土传统的固守自封,而是在两种文化体系的碰撞中,锻造出具有全球流通价值的美学新物种。

二、国际化时尚教育融入本土的可行性

(一)课程与师资的国际化融合机制

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国际化融合,需遵循教育部“外方课程占该专业全部课程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刚性要求,但绝非简单照搬外方课程内容,而应构建本土化转译机制。以中美项目为例,在引入纽约州立大学时装技术学院“时尚买手”课程时,保留其市场需求分析框架,但将案例替换为李宁国潮出海策略,并安排中方教师联合授课,解析本土供应链特性。这种“国际骨架 +. 本土血肉”的模式,既满足政策要求,又规避文化依附风险。

师资国际化则需突破“候鸟教授”困境,建立双轨制教学共同体,中方教师和外方教师应共同承担专业核心课程。同时,院校需要构建常态化交流机制:一方面选派教师赴合作院校研修,另一方面聘请国内外行业专家担任客座教授。通过课程的本土化重构与师资的协同进化,实现“借术育魂”的教育目标。

(二)学生流动与本土实践的协同创新

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学生流动与本土实践,需构建双向循环的创新生态系统。院校通过设置奖学金鼓励更多学生赴合作院校交流,同时完善交流生学分认证制度,使境外学习与国内学习实现良好衔接。以武汉纺织大学与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共同创建的伯明翰时尚创意学院为例,通过国际交换生、暑期夏令营、国际学生领袖交流营和国际性学术论坛等活动提升学生创新和科研能力,加强与合作院校学术互通和协作。此类流动强化了全球在地化认知,而绝非简单学分置换。学生作为国际化时尚人才储备,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环境浸润下,实现文化解码能力跃升,为将来升学和就业提供坚实的依据,也为中国设计师融入国际时尚圈子创造了条件。

国际化时尚教育的本土实践是教学内容的压力测试场与创新反哺源。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中英时尚设计学院通过一场中外青年学生作品发布秀,以“红帮裁缝”文化基因与英伦先锋美学的创造性对话,构建了跨国产教融合的新范式。在博洋控股集团教育基金支持下,这场展演超越传统文化交流的表象意义,成为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证场域。此类实践彰显国际化时尚教育的现实意义,以全球视野重构本土基因,在文明对话中锻造既具全球视野又握有文化主动权的新锐设计力量。

三、中外合作办学品牌构建的价值

(一)破解时尚教育国际化的紧迫性困局

全球化浪潮下,时尚教育国际化已从“发展选项”升格为“生存刚需”。西方教育体系凭借百年积淀形成的话语霸权,正通过课程标准化加速文化输出。若中国院校固守本土化孤岛,将导致设计人才在全球价值链中被边缘化。中外合作办学通过制度性对话渠道,为中国教育主体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提供战略支点,这是突破文化单向输入的紧迫命题。

(二)吸纳国际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内核

国际顶尖院校的核心优势在于构建了方法论体系而非技术堆砌。其模块化课程本质是知识封装术,将产业智慧转化为可迁移认知框架。西方注重“概念生成-文化叙事-商业转化”的全链条培养,而本土教育多滞留在技能训练层面,这种先进性体现为教育范式的代际差异,中外合作办学成为获取先进教育基因的关键通道。

(三)响应国内产业发展的深层诉求

中国时尚产业面临“高端化突围”与“文化出海”的双重挑战。本土品牌在国际市场遭遇的审美体系质疑,暴露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断裂。合作办学通过注入国际师资、课程等手段,重塑人才能力矩阵,使培育国际级设计大师目标形成战略协同。

四、结语

中外合作办学品牌的构建,不是“西方技术+中国元素”的简单叠加,而是以中国文化为内核,西方方法论为工具。其价值不仅在于弥合产业代差,更在于诞生真正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中国时尚教育品牌,为我国时尚产业发展培养具有跨文化适配能力的高端人才。

参考文献:

[1]伍宸.境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引进的风险及规避策略[J].高校教育管理,2021(01):35-44

[2]邹云龙,谭端,周琳莉,等.新形势下中外合作办学体系的创新改革路径研究[J].山西青年,2025(06):1-3

[3]许才国,屈萍,李婧,等.国际化办学背景下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探索——以宁波大学中法联合学院为例[J].纺织服装教育.2020,35(03):209-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