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化工生产中的节能减排技术与实践

作者

刘宇航

身份证:430722199708281619

摘要:化工行业作为高能耗、高排放产业,在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其节能减排任务尤为紧迫。本文聚焦化工生产过程中常见的能耗环节与污染排放源,系统梳理当前应用的节能减排技术路径,并结合典型实践案例分析实施效果,总结技术瓶颈与推广难点,提出可行性改进措施。研究旨在为推动化工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思路支撑和现实路径,构建高效清洁的化工生产体系。

关键词:化工生产;节能技术;减排实践

一、化工生产能耗特征与排放现状

(一)主要工艺环节的能耗集中点

化工生产流程涉及原料预处理、合成反应、产品精馏和尾气排放等多个阶段,每个环节均存在显著的能耗问题。特别是在连续性化工装置中,反应设备的加热系统、冷却水系统及传质单元往往消耗大量热能与电能。蒸馏塔操作所需的高温蒸汽和多级冷凝水构成企业总能耗的重要部分,其能效水平直接影响到整个工艺系统的节能潜力。在换热系统方面,传统列管换热器因结垢严重、传热效率下降等问题,造成热能浪费。同时,压缩空气系统、电机传动设备运行时间长、负荷波动大,也加剧了能源消耗。在实际操作中,能源流失现象普遍存在,例如蒸汽泄漏、余热回收不足、冷凝水未回用等,这些问题累计形成了巨大的能源浪费空间,必须通过系统性节能改造来加以遏制。

(二)典型排放物及其环境影响

化工行业在加工过程中产生大量“三废”,尤其是废气与废水的成分复杂,处理难度大,若处置不当将造成环境的多维度污染。废气排放物中常见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不仅具有强烈刺激性,还可能诱发大气雾霾与臭氧污染,严重危害城市生态系统。废水则通常含有高浓度化学需氧量(COD)、总氮、总磷及多种难降解有机物,其对水体生态安全构成持久威胁。固体废物如重金属残渣、催化剂废料等可能通过土壤迁移进入食物链,形成生物富集效应。在排放过程中,不同污染物常呈现出协同毒性特征,处理难度成倍提升,要求从源头治理、过程控制到末端净化全流程协调。环境影响的不可逆性与累积性更要求化工企业高度重视污染物减量化、无害化与资源化路径,构建绿色循环发展模式。

(三)当前节能减排体系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虽然部分大型化工企业在节能减排方面已形成较为完备的体系,但在行业整体层面仍存在明显的短板与结构性障碍。一方面,节能减排设施多为分散布局,缺乏统一协调与集成优化,致使系统运行效率未达预期。部分中小企业受限于资金、技术和人才储备,往往以应付检查为导向,治理措施缺乏持续性与深度,难以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另一方面,节能管理手段多依赖人工经验,缺乏大数据、智能化平台的支撑,造成能耗数据采集滞后、反馈机制不畅。在制度层面,目前行业尚未形成覆盖设计、采购、施工到运行的全过程节能减排标准体系,政策执行与监管手段存在地方差异性与弹性空间。产业链上下游节能协同机制尚未建立,能效提升难以突破单体装置的局限,制约了化工行业节能水平整体跃升。

二、化工节能减排技术路径与实践探索

(一)高效传热设备在反应与分离工段的应用实践

传热过程是化工反应与物质分离的核心,其效率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能耗水平与操作稳定性。传统换热设备由于设计方式陈旧、材质限制与长期运行带来的污垢沉积,难以满足现代工艺对高效、紧凑、耐腐蚀的多重要求。近年来,多管式换热器、板翅式换热器、螺旋缠绕换热器等新型设备逐渐替代传统列管装置,具备换热面积大、流体扰动增强与传热效率高等优点,有效提升热量交换效率。以精馏塔为例,采用塔釜热耦合与热泵回流技术,可显著降低蒸汽消耗与冷却负荷,实现内能的多级再利用。反应单元方面,微通道反应器与动态换热装置能精确控制反应热释放,减少温差波动对能效的影响。部分企业还将换热器与换热网络模拟系统联用,基于PINCH技术构建整体热集成路径,优化能源配置,实现从设备节能向系统节能的跨越。

(二)变频调速系统在动力设备中的推广应用

化工企业中大量连续运行的动力设备如水泵、风机、冷却塔、压缩机等,传统运行模式为定频满负荷,难以根据负载变化实现动态调节,导致能耗浪费普遍。变频调速技术通过调节设备电机频率,实现转速与负荷的实时匹配,可有效避免无效运行。在技术实践中,应用变频器不仅提升设备运行平稳性,还显著延长机械寿命与降低维护成本。通过能耗监测平台,配合负载变化分析与控制策略优化,可进一步挖掘节能潜力。例如在循环水系统中,结合PID控制算法,系统根据实时温度反馈调整泵速,使冷却水流量维持在高效范围内,最大程度降低电耗。在空压站与风机系统中,建设集中控制中心,实现多台变频机组联动控制,突破孤立运行局限性,形成动态负载分配机制,在能源成本与运行效率之间取得最佳平衡。

(三)尾气回收与清洁燃烧技术协同处理路径

化工生产中排放的尾气不仅带有大量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硫化物与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同时蕴含可观的可燃热值,具备资源回收价值。通过吸附浓缩与膜分离手段可将VOCs等组分有效分离,并作为锅炉或热电系统燃料使用,既实现污染物控制,也降低了外部能源需求。对于尾气中含氮组分,采用低氮燃烧器与分级燃烧技术可抑制NOx生成,在源头实现减排目标。部分企业结合热能系统进行改造,将烟气余热回收用于预热原料或供暖系统,实现能源梯级利用与污染协同治理。在实际案例中,采用多效吸附—解吸回收系统与催化燃烧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尾气处理效率可达99%以上,有效减少有毒成分排放并提升能源利用率。未来该技术路径可与碳捕集与封存(CCS)系统结合,进一步拓展减排效益边界。

(四)智能化能耗管理平台的建设与运营优化

实现化工生产过程节能优化,需要具备实时、高效、可预测的能源管理体系。通过构建基于物联网的能耗监测平台,将传感器布设于生产设备、管道、能源交换节点,实现电、水、蒸汽、气等多能源流的动态采集。系统通过数据挖掘与能效基准分析,可识别高能耗环节、波动异常点并提供策略建议。平台嵌入预测模型与人工智能算法,可自动生成调度方案与运行指令,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人工决策偏差。例如在蒸汽系统中,系统依据历史运行数据与工况趋势对负荷进行前馈控制,使蒸汽供应更加稳定与节能。在企业管理层面,引入绩效考核机制与奖惩体系,强化员工节能意识,构建节能目标分解与责任追踪体系,保障智能平台落地效果。部分先进企业已实现能源数据与财务成本耦合分析,实现从“技术节能”向“经营节能”转型升级。

结束语:化工生产节能减排工作已从单一技术推动走向系统协同、智能融合的新时代。各类高效节能设备与清洁治理工艺的深入应用,不仅显著减少资源消耗与环境排放,也为企业绿色发展注入新动能。今后还需加强产业协作与政策引导,持续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打造绿色低碳现代化工产业体系,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陈新伟.化工行业节能减排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J].化工环保,2023,43(02):35-42.

[2]张莉.基于系统集成的化工节能改造路径研究[J].中国化工贸易,2023,45(09):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