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思政 + 文化 + 技能”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形感效”路径

作者

宋晓茹

曲靖师范学院

引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目标之一,具有极其深远的社会意义。面对多元化的全球文化冲击,铸牢这一意识的教育成为当前教育体系中的关键课题。思政教育、文化传承和技能培养被认为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增强民族认同感的三大支柱。如何将这三者有机结合,形成合力,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是当前教育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将通过探讨“思政+文化+技能”教育模式的“形感效”路径,深入分析其对学生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力求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与操作性建议。

一、思政+文化+技能路径的理论基础

1.思政教育的核心作用与价值

思政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道德水平与社会责任感。思政教育不仅仅是理论的灌输,更是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塑造。通过课程内容的设计与教学策略,思政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与文化认同。其核心作用在于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强化集体主义与社会责任感。

2.文化传承在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功能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文化自信是构建民族共同体的重要基石。在教育中,文化传承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认同的培养 对传统文化的学习 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民族的历史与价值观,增强文化认同感。文化教育注重的不仅 的共鸣。某艺术院校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如书法、京剧表演等, 化的魅力。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学会了技艺,还在潜移默化中增进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文化教 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归属感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3.技能培养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互动关系

技能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也应当将社会责任感与集体主义精神融入其中。通过技能教育,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和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需求、提升自我, 并在团队合作中增强对集体的认同与责任感。技能教育的核心在于通过实际操作、团 体验到个人与集体、局部与整体之间的联系。某职业院校通过组织学生参与 服务项目 了职业技能,还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体会到了社会责任感与集体主义精神。技能教育的这种形式让学生在提升专业能力的同时,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自身在民族共同体中的角色。

二、思政+文化+技能路径的实践路径与实施效

1.思政与文化课程的融合与互动

思政与文化课程的融合,既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需求,也是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途径。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入思政课程,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如儒家思想中的家国情怀、中华民族的团结精神等,进一步强化民族认同感。以某高校思政课程为例,课程中通过组织学生深入学习《论语》、孔子的仁爱思想,并结合当代社会的实际,讨论如何将这些传统文化精神融入到现代社会建设中。

2.技能教育对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技能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 还能够通过团队合作和社会实践项目,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集体主义精神。在技能课程中, 集体协作完成实践任务, 这一过程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与集体荣誉感。例如,某职 专业技能的训练外,还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建设项目,让他们在服 承担社会责任。学生在实践中深刻认识到,技能不仅是个人发展的工具,更是参 民族建设、实现社会价值的途径。通过这种方式,技能教育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还加强了他们对国家与民族共同体的责任感。

3. “形感效”路径的教学效果评估

“形感效”路径是一种通过形象化的教学内容、感官的情感体验以及有效的教学手段来提升学生认同感和行动力的教学模式。通过这一路径,学生不仅能够从知识层面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能够通过实际的情感体验与文化实践,形成内化的认同感。某高校思政课程通过结合虚拟现实技术(VR)和传统文化遗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节庆、民族工艺的文化氛围。通过这种沉浸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接受到了强烈的文化冲击,增强了对中华文化的情感认同。在技能培养方面,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民族团结主题的志愿服务项目,体会到个人与集体、民族与国家的关系。通过这种多感官的教学手段,学生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得到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同。

结论

“思政+文化+技能”教育模式通过思政课程与文化传承的有机融合,结合技能教育的实际应用,成功促进了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与强化。思政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思想上的指导,文化教育增强了他们的情感认同,而技能教育则通过社会实践和团队协作进一步深化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通过“形感效”路径的实施,学生不仅在知识上获得了对中华文化和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也通过多感官的教育体验增强了情感上的认同。该模式的实践表明,将思政、文化与技能教育有机结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为新时代的民族团结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教育支持。这一模式的成功实施为未来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参考文献

[1]王晓明. (2021). 《新时代思政教育与文化认同的融合路径探讨》. 教育研究, 32(4), 72-80.

[2]李华. (2022). 《思政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及路径分析》. 文化研究, 25(6), 105-113.

[3]赵鹏. (2020). 《技能培养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及其路径分析》. 教育与社会, 30(5), 90-97.

[4]陈建平. (2019).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路径与实践》. 民族教育, 22(3), 5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