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影像创作的方式与作用探究
高宇栎
四川大学 610000
一、舞蹈影像创作的方式
舞蹈影像是依托多媒体设备和数字技术,突破舞台场地和观赏时间的限制,用镜头语言与舞蹈语言所创作出的舞蹈作品,主要是在电影、电视上播放。舞蹈影像调整了舞者与观众之间的关系,还通过后期的剪辑,使观众能够看到编导想呈现的内容和细节,使舞蹈的艺术美感更加细腻和全面。
(一)镜头语言的运用
在舞蹈影像中除了涉及审美本体舞蹈自身的舞蹈语言以外,还有镜头语言。因此,舞蹈影像是运用镜头语言去叙事舞蹈内容的一种重要方式,舞蹈影像的镜头运用,决定最终所呈现的影像内容和审美意境。
通过摄影机的角度来改变观众的观看视角。在摄影中有“平视”、“仰视”、“俯视”、“鸟瞰”、“倾斜”几种角度。不同的角度带给观众的视觉效果所表达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平视”是摄影机的高度和拍摄主体的高度差不多,是正常的视角,通常会作为一种普通的舞蹈场景或者叙事,没有特别效果。“仰视”则是摄影机低于拍摄主题,模仿的是观众从下至上观看舞者,可以塑造一种高大威严的形象。“俯视”,则是从上至下的拍摄,这种效果营造出一种模式或者贬低的效果,仿佛被摄主题很渺小。
同时,通过调整摄影机与拍摄主题之间的距离来表现舞蹈内容,有“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及“大特写”几种。远景是景深悠远,人物形象很小。在舞蹈影像中,如同坐在观众席上的最后一排。“全景”是摄影机拍摄人物的全身和周围坏境,使观众能够看清人与环境的关系。在舞蹈影像中,就是把舞台和舞者全部都取景拍摄进去。“中景”是指只取人物膝盖以上的范围,能够更加清晰的看到舞者上半身的动作。“近景”一般会拍摄舞者腰部以上的,对舞者的衣着、表情、容貌进行强调。“特写”及“大特写”主要是强调面部表情或者事物。
(二)后期剪辑的运用
舞蹈影像跟电影之间有异曲同工之妙,电影是通过摄影机去记录、刻画人物形象和表达电影内容,拍摄内容以人的语言符号等为主。而舞蹈影像的拍摄内容则主要是以人的舞蹈动作等为主。两者都要有后期的剪辑,也需要借助、文字、画面、色彩、声音等辅助,这些都是一种表现语言,如果没有后期的处理,那仅仅是如实的记录和镜头的拼接,无法更加具体、生动的表现出意境,产生艺术美感。
在舞蹈影像中要注意镜头的衔接。在传统的舞蹈中,是以舞者一段流畅的运动方式来完成叙事或者抒情。而在舞蹈影像中,舞蹈的叙事脉络有可能被拆分或者打散,通过不同视角、不同焦距、不同运动方式的画面来组成,这就需要在后期的剪辑中形成叙事完整,结构流畅的舞蹈内容。因此在舞蹈影像中,要熟练的运用镜头取舍、合并、衔接、变速等编辑手法,使舞蹈内容更丰富,叙事更流畅,视觉更有冲击效果。
二、舞蹈影像的开拓作用
(一)创建新的时间规则
舞蹈艺术主要是以肢体动作、舞台布景、服饰妆容、伴奏灯光等来刻画一个生动逼真的舞蹈形象,因此长于抒情,拙于叙事。尤其是受时长的限制,无法像文学作品或者影视作品一样,采用闪回、倒叙、插叙等方式进行叙事。然而影像舞蹈可以打破传统的舞蹈叙事方法,而创新叙事手法,让舞蹈不受时间的限制,在短短的几分钟里同样可以采用多种叙事方法,跨越千年去讲述故事。
(二)突破舞台空间限制
传统舞蹈是在固定的空间中表现舞蹈内容。舞台通常只有一个面能够展示舞蹈内容,但是在舞蹈影像中,却是可以多面的展示舞蹈形象和内容,舞蹈的表现力得到全面的展示,拓宽了舞蹈的表现范围。而这种表现手法,在传统剧场里是难以呈现的,观众是难以从多个角度去看到舞蹈的变化,而只能是一个固定的角度。
(三)拉近视觉的“心”距离
在传统的舞蹈剧场里,观众与舞者之间受空间距离的限制,不能近距离的观看到舞者的眉目表情以及细微动作的变化,在感受舞蹈情绪时就不够直观和清晰,对一些创作意图,也很难准确的传达。然而在舞蹈影像中,摄影机模仿的是观众的眼睛,编导可以通过调整镜头的焦距,近距离的去拍摄到舞者的表情变化,拉近观众与舞者之间的关系,犹如观众就站在舞者身边,近距离的观察舞者的表情变化,感受舞蹈形象的内心世界和心理变化。
三、舞蹈影像创作所发挥的实际作用
(一)更好的突出舞蹈主题
舞蹈主题是编导将生活中所观察、体验到的事物,进行分析和研究并进行提炼和加工,形成特征的情感意蕴和中心思想,表达编导对生活的认识、评价和审美追求。在舞蹈中,主题在舞蹈作品中处于主导地位,引导舞蹈题材的选择,结构安排以及舞蹈语言的运用和形象的塑造等,可以说对舞蹈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以便向观众传递一个生动、真实、逼真的舞蹈形象。然而在传统的舞蹈表演中,受到舞台空间的限制,舞蹈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内表达,观众也只能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去欣赏舞蹈作品,借助舞台装置、音乐、道具以及服装等传递舞蹈的主题思想。然而在舞蹈影像中,就可以摆脱这些限制,变化舞蹈场景,在不同的空间里表现舞蹈,使舞蹈的主题更加明确。而这些手法都可以运用到舞蹈影像中,更好的突出舞蹈主题。
(二)放大舞者内心的情感
在舞蹈艺术中,人物形象的情感和心理活动是通过肢体动作的快慢,动作幅度的大小等表现出来。在传统的舞蹈创作手法中,由于舞者与观众之间有物理距离,要观众能够清晰的看到舞者的动作并体悟人物内心的情感,舞蹈编创者必须要运用夸张的手法来彰显舞者内心的情感。但是舞蹈动作必须要遵循艺术美感,把握审美尺度,因此在编创时不宜过渡。然而在舞蹈影像创作中,镜头是可以根据舞蹈内容而进行远近调整,使舞蹈形象的情感得到放大,可以在兼顾舞蹈美感的同时,又放大舞者内心的情感。
(三)丰富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
在舞蹈影像中,可以运用影像的舞蹈来表现舞蹈艺术,如直接、间接、对比、象征、夸大等拍摄手法。这些手法用于舞蹈影像创作中,可以丰富舞蹈的表现形式。如影像创作中的直接表现方法是,将主题直接拍摄出来,而运用在舞蹈影像中,也可以运用长镜头的方法来直接的描述。
结论
综上所述,舞蹈影像已是现代舞蹈艺术中的一种创作手法,通过镜头语言的运用和后期的剪辑处理,使舞蹈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给观众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舞蹈场景和舞蹈内容。舞蹈影像可以近距离的拍摄舞者的眉目表情以及细微的动作,拉近舞者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引起观众的共鸣,提升舞蹈的表现力。另外,舞蹈影像还可以通过特写、近景等镜头语言,结合舞者的肢体动作等,更好的突出舞蹈的主题,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舞蹈影像是以舞蹈为核心所创作的舞蹈作品,影像只是一种辅助表现方式,因此舞蹈编创团队在创作过程中,也要把控舞蹈语言与镜头语言之间的关系,不能本末倒置,使舞蹈影像失去了舞蹈艺术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李汝琦.浅析新媒体环境下舞蹈影像对舞蹈编创思维的影响[J].尚舞,2021(03):88-89.
刘广权.新媒体时代下舞蹈影像在舞蹈编创中的应用分析[J].艺术研究,2023(05):73-75.
李安蕾.中国古典舞舞蹈影像创作的探索研究[D].北京:北京舞蹈学院,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