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民族语译制中声音表演的艺术实践与经验探索

作者

巴图吉日嘎拉

内蒙古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

在民族文化传播与影视艺术融合的进程中,民族语译制中的声音表演承担着语言转换与情感传递的双重使命。多年来,带领团队深耕民族语配音领域,通过 四百多部电影、六千多集电视剧的声音创作实践,在民族语声音表演的技巧打磨、情感传递、跨媒介适配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本文从声音表演的方言适配、跨媒介塑造、跨文化表达等维度,系统梳理其团队在民族语配音艺术中的实践心得与专业技巧。

一、民族语声音表演的方言适配技巧

声音表演的核心在于让角色情感通过民族语言的韵律特质自然流淌。在长期实践中,团队探索出 “方言肌理与角色特质” 的精准匹配法则,通过挖掘蒙古语各方言的声音特性,让声音成为角色性格的 “听觉镜像”。

在角色声音塑造中,注重捕捉方言的 “声音基因” 与角色性格的内在关联。为《白蛇 2》中小青配音时,团队深入拆解巴尔虎方言的发音密码--其爆破音的短促有力与角色的刚烈性情高度契合。在指导下,通过调整发音的爆发力与节奏,让打斗场景的台词既保留原作的张力,又让蒙古语特有的韵律感融入每一句对白,使民族观众在熟悉的声音质感中瞬间共情角色的情绪起伏。这种 “声音性格化” 处理让作品获得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少数民族语译制片优秀作品奖,印证了所探索的方言适配技巧的艺术价值。

面对复杂角色的情感转变,创新运用 “语气助词的层级变化” 技巧。在《我不是药神》的蒙古语译制中,针对程勇从商人到救星的心理蜕变, 团队研究科尔沁方言中不同情感层级的语气助词使用规律:前期用疏离感强的 “哟”“呢” 体现商人的算 用温暖度高的 “啊” “哇” 传递人性觉醒。通过这种细微的声音调整,角色的情感转变在民族 避免了 “直译式” 配音的情感断层。同样在《妈妈》的译制中,选取鄂尔多斯方言中表达亲 有叠音助词, 让母女间的低语对话充满柔软的声音质感,使影片的情感浓度在语言转换中丝毫不减,该作品最终荣获 2024 年少数民族语译制片最佳作品奖。

二、跨媒介声音表演的差异化塑造方法

不同媒介的传播特性,对声音表演提出了差异化要求。在电影、广播剧、科教片等多领域的实践中,团队总结出适应媒介特性的声音塑造逻辑,让声音表演在不同载体中都能释放最大感染力。

广播剧作为 “纯听觉艺术”,其声音表演的关键在于 “用声音构建场景”。在《爱的摇篮》创作中,充分发挥蒙古语拟声词丰富的优势,通过声音的远近、强弱、虚实变化,在听众脑海中勾勒草原牧区的生活图景。为表现羊群移动的动态感,将巴林方言的颤音技巧与环境音效结合。近处的羊叫用清晰的颤音表现,远处的则弱化颤音、增加混响,让听众能通过声音精准感知空间距离。这种 “声音绘画” 手法,让作品同时斩获全区“五个一工程” 奖和八省区蒙古语广播电视优秀作品一类奖,印证了在纯听觉媒介中声音表演的独特魅力。

科教片的声音表演则需平衡 “专业性与易懂性”。在《预防电信诈骗》等作品中,创新采用 “双声线表演法”:用巴林方言的平实语调演绎诈骗案例,让对话充满生活气息;以喀尔喀语的沉稳音色讲解法律条文,保证专业术语的准确性。通过两种声音质感的切换,既让偏远牧区群众轻松理解防范知识,又不失内容的严谨性。而在《攀登者》等故事片的声音处理中,尝试将蒙古长调的发声技巧融入角色呐喊、在表现登山队员冲刺顶峰的场景时,用长调特有的 “气声转换” 技巧,让声音既具爆发力又带着草原民族特有的辽阔感,使英雄气概

与民族精神产生共鸣。

三、跨文化传播中的声音表达策略

声音表演在跨文化传播中,既要突破语言壁垒,更要实现情感的 “跨语境共鸣”。在跨国译制与民族题材创作中,团队探索出兼顾 “语言准确性” 与 “情感穿透力” 的声音表达路径。

2024 年赴俄罗斯译制《海的尽头是草原》《守望相思树》时,面对中俄蒙古语方言的差异,创新采用 “声音质感混合法”以标准蒙古语的清晰音色保证剧情理解,用俄罗斯布里亚特方言的柔化语调传递情感细节。比如在表现草原母亲的温柔独白时,借鉴布里亚特方言中特有的气声处理,让声音带着 “毡房般的温暖感”,既让俄罗斯观众听懂台词,又能通过声音质感感受草原文化的温情。这种处理让《海的尽头是草原》作为中俄建交 75 周年开幕影片在莫斯科等四城市展映时,许多观众虽不熟悉中国草原,却能通过声音感受到角色的大爱。

在国内民族题材作品中,声音表演更需贴近地域文化的 “听觉记忆”。为《片警宝音》译制时,深入锡林郭勒盟牧区采风,记录牧民交流时特有的 “语调起伏规律”—— 他们说话时尾音常带轻微上扬,透着坦诚与热情。将这种语调融入角色声音设计,让宝音与牧民的对话既符合公安干警的身份,又带着 “草原式的亲切”,使角色形象在声音层面就与观众建立情感联结。该片最终获得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少数民族语影片奖,证明这种声音处理能有效拉近作品与民族观众的距离。

四、声音表演的实践传承与创新

声音表演的生命力在于 “传承中创新”。通过持续的实践积累,团队形成了一套可复制、能推广的声音表演经验体系,让民族语配音艺术不断焕发新活力。

在技巧传承方面,整理出 “蒙古语声音表演谱系”:系统收录科尔沁方言的 “语气助词情感量表”、巴尔虎方言的 “爆破音力度分级”、巴林方言的 “颤音频率与场景对应表” 等实操素材,并结合《大唐狄公案》《执行法官》等作品的案例解析,让年轻演员快速掌握不同场景的声音处理技巧。在 “民族语电影下乡” 活动中,带着《守望相思树》的配音片段深入牧区,通过对比 “用不同方言演绎同一台词” 的效果,让基层爱好者直观理解声音质感对角色塑造的影响。

技术创新也为声音表演拓展了空间。从《狼图腾》的同步译制到《1921》的同步首映,探索出 “实时声效调整法”—— 在影院同步放映时,通过监听观众反应即时微调声音混响:若观众对历史场景反应平淡,就增加低频声效让声音更 “厚重”;若喜剧片段笑声不足,就提亮高频让声音更 “明快”。这种 “声音与观众的即时对话”,让民族语版本的情感节奏始终与观众共鸣。

结语

多年的声音表演实践让巴图吉日嘎拉深刻体会:民族语配音不只是 “语言转换”,更是用声音编织 “情感纽带”—— 通过方言的肌理、语调的起伏、音色的质感,让角色从 “屏幕里的影像” 变成 “耳边的亲人”。未来,团队将继续深耕声音表演的细节打磨,让民族语的声音艺术在传承中创新,为民族文化传播注入更鲜活的听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