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路径探究
黄有福
西北民族大学 甘肃省兰州市 730030
一、中国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必要性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利益矛盾错综复杂。世情、国情与党情的全新发展态势带来了诸多考验与风险。因此,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时代的需要。
(一)国内国际形势变化对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构成了新挑战
当前,中国面临着国内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改革开放深化了利益关系调整,既创造了发展空间,也引发了人民内部矛盾。在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下,利益冲突增多,使群众工作中矛盾化解的难度加大。国际变局更增添了挑战的复杂性,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西方敌对势力通过经济制裁、技术封锁等手段施压,试图遏制中国发展。面对双重挑战,中国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必要性更加突出。
(二)党情形势变化对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提出了新要求
党的群众工作在新形势下遭遇困难与挑战。一些党员干部群众意识淡薄,偏离民本理念,角色定位错误,导致官僚主义盛行。他们处理群众问题时,惯用行政强制手段,忽视群众需求,长此以往将损害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影响工作效果,削弱党群联系。因此,中国共产党需要创新群众工作方法,提高工作能力,赢得群众认同和信任。只有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中国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新时期,如何平衡群众利益、满足群众需求,成为我们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的关键。
(一)党群关系
党群矛盾加剧,部分源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城乡、区域、东西部差距及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化问题依旧突出。社会阶层分化及利益诉求多元化也影响党群关系。部分基层党政机构服务意识淡薄,政策多变削弱公信力。腐败问题严重,据 2019 年中央纪委报告,2018 年查处“四风”问题 6.5 万起,处理党员干部 9.2 万人,损害群众利益,破坏党的形象。
(二)政群关系
当前在政群关系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政府公信力有所欠缺,进而导致政群矛盾的加剧。部分政府机关及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脱离群众,官僚主义与形式主义盛行,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及贪污腐败的现象屡见不鲜,严重破坏了政府和形象。二是,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近年来,党和国家在群众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可观的成绩,但部分机制仍需进一步优化,制度间的衔接还不够顺畅,部门间的执行配合还需进一步协调。三是,群众诉求表达平台有待优化。在当今中国,微信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已成为民众表达诉求和发表意见的重要平台。这种快速且无障碍的信息交流方式为新时期的群众工作提供了广泛听取民意、了解诉求的机遇,同时也对政府与民众保持密切联系的途径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干群关系
新时代我国社会关系复杂多变,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不确定因素增多,干群关系主要有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干群收入差距扩大引发社会不满。部分干部凭借权力优势获取超额福利,甚至通过权钱交易谋取私利,导致群众产生强烈的不公平感,削弱群众对政府的信任。二是,利益诉求分化导致干群关系疏离。干部掌握更多政治资源,而普通群众在政策制定中话语权较弱,导致沟通不畅、诉求难达。社会流动性增强使阶层界限模糊,干群互动减少,群众对干部工作的认同感下降。三是,腐败问题严重破坏干群互信。部分干部滥用行政审批、财政管理、行政执法等权力谋取私利,权钱交易、公款挥霍等现象屡禁不止,严重损害公共利益和政府公信力。腐败不仅造成经济损失,更侵蚀群众对干部的信任,激发民怨。
三、中国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路径选择
新时代,党群关系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如何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是我们必须要正视的问题。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核心指导地位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这一论述突出强调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它带领着广大人民群众成功实现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跨越。这些成就中,无不凝聚着群众的智慧。
党员干部要深化理论学习,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要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就需要脚踏实地地为群众办事,正真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在新时代推进党群关系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主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方针、政策,强化党的群众工作,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核心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与坚定性,进一步加深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情感联系,拉近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
(二)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是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总结出的成功经验,这一工作方法蕴含着深厚的理论根基与实践智慧,对于新时代做好群众工作、推进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从理论层面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高度契合。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蕴藏着无穷的智慧。“从群众中来”,就是将群众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将个体经验升华为普遍规律的过程。“到群众中去”则是将形成的理论、政策再回到群众中去,指导群众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这些理论和政策的正确性。群众是政策的检验者,只有将政策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在群众的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才能确保政策落地生根、取得实效。
(三)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党十八大提出了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目的是形成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良好风气。提升政府部门工作态度和服务质量,使群众利益得到保障。
我国社会发展依赖的是广大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以谋求人民利益为目标,始终维护群众权益。党内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旨在加强党员干部对群众路线的认识,提升党的工作水平必须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农民,调动知识分子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一方面,要树立科学思想观念。定期理论学习,巩固思想政治基础,坚定马克思主义指导,把握为人民服务宗旨,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提升思想觉悟,确保政治方向正确,引领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另一方面,要加强艰苦奋斗精神教育。艰苦奋斗是党的宝贵品质,对党员干部进行教育,要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核心价值体系等,使其深入人心,抵御腐朽思想。将教育与实践结合,深入群众,了解民意民情,提升党员干部对群众实际情况的认识,做到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