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监理现场巡查频次与检查重点的量化研究
李伟
身份证号码:1521131199106304519
一、引言
随着建筑工程规模扩大与技术复杂度提升,深基坑、高支模等高危环节安全隐患凸显,材料质量、工序衔接等问题直接影响工程质量。监理现场巡查作为核心管控手段,其合理性至关重要。
当前,《建设工程监理规范》(GB/T50319-2013)仅对巡查作原则性要求,未明确“关键部位”判定标准与频次量化指标。部分监理人员凭经验制定计划,或过度巡查低风险部位造成资源浪费,或遗漏高风险部位引发隐患。据住建部数据,2024 年因监理巡查不到位导致的施工安全事故占比达 32% ,传统模式局限性显著。
为此,本文引入风险等级划分理念,通过科学评价体系量化风险程度,匹配巡查频次与重点,实现监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为职称评审提供技术支撑。
二、建筑工程风险等级划分体系构建
(一)风险等级划分依据与原则
风险等级划分以“影响程度”与“发生概率”为核心指标,参考《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21)、《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2019)等规范,结合工程实际将风险划分为高(Ⅰ级)、中(Ⅱ级)、低(Ⅲ级)三个等级,划分原则如下:
高风险(Ⅰ级):发生概率高且影响程度重大,可能引发群死群伤事故或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如深基坑边坡坍塌、高支模失稳、起重机械倾覆等;
中风险(Ⅱ级):发生概率中等且影响程度较大,可能导致个别人员伤亡或一般质量事故,如脚手架立杆间距超标、临时用电接地不良、混凝土强度不足等;
低风险(Ⅲ级):发生概率低且影响程度较小,仅造成轻微财产损失或不影响工程主体质量,如施工现场材料堆放混乱、施工日志记录不完整、临时防护栏杆高度不足等。
(二)风险等级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AHP)
为避免风险等级划分的主观性,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模型:
建立层次结构:目标层为“工程风险等级评价”,准则层为“影响程度”(权重0.6)与“发生概率”(权重 0.4),指标层包括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工期延误、事故发生频率等 8 项具体指标;
构造判断矩阵:邀请 10 名资深监理工程师(从业年限 ⩾10 年)与 3 名结构工程专家,对各指标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采用 1-9 标度法确定判断矩阵;
一致性检验与权重计算:通过 MATLAB 软件计算最大特征根与特征向量,经一致性检验( CR<0.1 )后,确定各指标权重。例如,“人员伤亡”在“影响程度”准则层中权重为 0.35,“起重机械使用频率”在“发生概率”准则层中权重为 0.28;
风险等级判定:根据各部位、各工序的指标得分与权重,计算综合风险值(0-10分),其中 8-10 分为Ⅰ级风险,4-7 分为Ⅱ级风险,0-3 分为Ⅲ级风险。
三、基于风险等级的巡查频次量化
(一)基础频次设定
结合规范与实践,设定工程整体巡查基础频次为 1 次/天,再按风险等级调整。
(二)频次调整系数与公式
引入“风险等级系数”“工程阶段系数”“历史问题系数”,构建公式:巡查频次=基础频次 × 风险等级系数 × 工程阶段系数 × 历史问题系数风险等级系数:Ⅰ级 1.5、Ⅱ级 1.0、Ⅲ级 0.5;
工程阶段系数:施工高峰期 1.2、竣工验收 0.8、其他1.0;
历史问题系数:近 3 月有隐患 1.3、无隐患1.0。
(三)不同风险等级频次实例以 33 层住宅项目为例:
Ⅰ级部位(深基坑、高支模): 1×1.5×1.2×1.0=1.8 次/天,实际执行2 次/天;Ⅱ级部位(脚手架、混凝土浇筑): 1×1.0×1.0×1.0=1 次/天,实际3 次/周;Ⅲ级部位(装饰装修、材料仓库): 1×0.5×0.8×1.0=0.4 次/天,实际1 次/周。四、基于风险等级的检查重点确定
(一)Ⅰ级风险部位检查重点
聚焦“防坍塌、防倾覆”:深基坑:边坡坡度偏差 ±5% 、水位低于开挖面 0.5m 、坑边 1m 内禁堆载;高支模:立杆间距偏差 ±10mm 、垂直度 ⩽1/500 、混凝土分层对称浇筑;起重机械:设备有检测报告、钢丝绳磨损 ⩽10% 、限位器 100% 有效。
(二)Ⅱ级风险部位检查重点
聚焦“控质量、防触电”:脚手架:基础承载力 ⩾100kPa 、脚手板满铺、防护栏杆 ≈1.2m ;临时用电:接地电阻 ⩽4Ω 、电缆架空/埋地、漏电保护器动作电流 ⩽30mA ;混凝土:坍落度偏差 ±20mm 、无蜂窝麻面、养护 ⩾7 天。
(三)Ⅲ级风险部位检查重点聚焦“保规范、补资料”:
装饰装修:墙面平整度 ⩽3mm 、门窗垂直度 ⩽2mm/m ;
材料仓库:分类堆放、地面垫高 ⩾300mm 、标识完整;
资料管理:施工日志完整、隐蔽工程有签字、送检报告合规。
五、案例验证与效果分析
以某商业综合体项目(总建筑面积 12 万㎡,含 2 层地下室、10 层商业裙楼、2 栋25 层写字楼)为案例,应用本文研究成果实施监理巡查:
风险等级划分结果:将深基坑、塔吊、高支模划分为Ⅰ级风险,脚手架、临时用电、混凝土结构划分为Ⅱ级风险,装饰装修、室外管网、资料管理划分为Ⅲ级风险;
巡查频次与重点执行:Ⅰ级风险部位按 2 次/天巡查,重点检查结构安全指标;Ⅱ级风险部位按 3 次/周巡查,重点管控质量与常规安全;Ⅲ级风险部位按 1 次/周巡查,规范文明施工与资料;
实施效果:项目实施期间,安全隐患排查率从传统模式的 78% 提升至 96% ,质量通病发生率从 15% 降至 5% ,监理人员工作效率提升 40% ,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顺利通过竣工验收,验证了本文量化研究的实用性与有效性。
六、结论与展望
本文基于风险等级划分视角,构建了建筑监理现场巡查频次量化模型与检查重点体系,主要结论如下:
通过层次分析法可科学划分工程风险等级,为巡查频次与重点的确定提供客观依据;
引入多调整系数的频次量化公式,可实现不同风险等级、不同工程阶段的巡查频次动态调整,避免资源浪费与隐患遗漏;
按风险等级明确检查重点,可使监理工作靶向性更强,提升工程质量与安全管控效率。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结合 BIM 技术与物联网传感器,实现风险等级的实时动态更新与巡查数据的智能化分析,推动建筑监理从“现场巡查”向“智慧监理”升级,为建筑工程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苏 猛 . 房 屋 建 筑 工 程 施 工 安 全 管 控 优 化 措 施 研 究 [J]. 工 程 技 术 研究,2025,10(10):148-150.DOI:10.19537/j.cnki.2096-2789.2025.10.049.
[2]楚金业.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建筑施工质量监控与风险预测研究[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5,24(09):10-12.DOI:10.20080/j.cnki.ISSN1671-3362.2025.09.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