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与小学科学教育深度融合的科创实践与发展趋势研究
耿小雨
苏州工业园区星浦小学
引言
传统小学科学教育常受限于实验条件、教学形式等因素,存在探究深度不足、学生参与度有限、科创能力培养载体单一等局限,难以充分满足学生对科学世界的探索需求。AI 技术凭借虚拟仿真、数据分析、智能交互等特性,为打破这些局限、推动小学科学教育向“科创导向”转型提供了新可能。将AI 与小学科学教育深度融合,既能创新科学探究模式,又能为学生搭建科创实践平台,推动科学教育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因此,研究二者融合的科创实践与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教育意义。
一、AI 与小学科学教育深度融合的核心价值
(一)丰富科学探究形式,提升探究体验
AI 技术能突破传统科学探究的时空与条件限制,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探究形式,提升探究的直观性与互动性。借助AI 的虚拟仿真功能,可构建现实中难以实现的科学场景,如微观世界观察、天体运行模拟、危险实验演示等,让学生在安全、可控的环境中深入探索科学现象;同时,AI 支持的智能实验工具能实时采集实验数据、生成分析报告,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实验原理,减少数据记录与处理的繁琐过程,让学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探究思路设计与现象分析中,提升探究效率与体验感。
(二)培养学生科创思维,强化创新能力
AI 与小学科学教育的融合能为学生科创思维的培养提供载体,推动创新能力落地。在科学学习中,AI 可引导学生围绕科学问题开展创造性思考,如通过 AI 提出开放性探究任务,鼓励学生设计个性化实验方案;AI 支持的创意编程、智能搭建等工具,能将学生的科学想法转化为具体的科创作品,如简易智能装置、科学模型等,让学生在“想法—实践—优化”的过程中锻炼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此外,AI 的实时反馈功能能针对学生的科创过程提供建议,帮助学生完善方案,逐步形成科学的创新方法论。
(三)拓展科学学习边界,实现跨学科融合
AI 技术能打破小学科学学科的单一界限,推动科学学习与其他领域的融合,拓展学习边界。AI 本身涉及计算机、数学、工程等多领域知识,与科学教育融合时,可自然串联起多学科内容,如在“生态系统”学习中,借助AI 数据分析工具处理生态数据,同时融入数学统计知识;在“简单机械”探究中,结合AI 编程控制机械运动,渗透信息技术知识;这种跨学科融合的学习模式,能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关联,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提升综合应用能力。
二、AI 与小学科学教育深度融合的科创实践路径
(一)AI 赋能实验教学,深化科学探究
在科学实验教学中,AI 可从实验设计、过程指导、结果分析三方面赋能,深化探究深度。实验设计阶段,AI 可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推荐适配的实验主题,提供实验方案参考,引导学生自主完善设计;实验过程中,AI智能设备能实时监测实验操作是否规范,通过语音或文字提示纠正错误,保障实验安全与准确性;实验结束后,AI 可自动整理实验数据,生成可视化图表,帮助学生分析数据与实验结论的关联,同时引导学生反思实验不足,提出改进方案,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AI 助力知识建构,完善科学认知
AI 能为学生科学知识的主动建构提供支持,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科学认知。借助AI 的智能学习平台,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推送分层化的科学知识资源,如动画讲解、科普短片、互动问答等,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AI 的知识图谱功能能梳理科学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如将“物质变化”“能量转换”等知识点串联成体系,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脉络;此外,
AI 支持的语音交互、智能问答功能可作为学生的“随身科学顾问”,随时解答学生在科学学习中遇到的疑问,及时填补知识漏洞。
(三)AI 驱动科创活动,落地创新实践
以AI 为核心驱动的科创活动,能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创新实践平台。学校可依托 AI 技术开展主题式科创活动,如“AI 环保小发明”“智能科学模型设计”等,引导学生围绕现实问题设计科创方案;AI 创意编程工具能帮助学生将科学想法转化为实际作品,如编写程序控制传感器监测环境数据、设计简单的智能机器人完成科学任务等;同时,AI 支持的线上科创交流平台可让学生分享作品、交流思路,在互动中拓宽创新视野,提升科创实践的深度与广度。
三、AI 与小学科学教育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与保障措施
(一)预判融合发展趋势,把握教育方向
未来,AI 与小学科学教育的融合将呈现三大趋势:一是“个性化”融合深化,AI 将通过更精准的学习画像,为每位学生定制专属科学学习与科创培养方案;二是“沉浸式”体验升级,随着 VR/AR 与 AI 的结合,将构建更真实的科学探究场景,让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探究体验;三是“生活化”应用拓展,AI 将引导学生聚焦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如垃圾分类、能源节约等,推动科创实践与生活需求紧密结合,提升科学教育的现实意义。
(二)构建课程协同体系,夯实融合基础
学校需结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构建AI 与科学教育协同的课程体系。明确 AI 在不同年级科学课程中的融合目标与内容,如低年级侧重 AI 辅助的科学认知启蒙,高年级侧重 AI 驱动的科创实践;将 AI 相关知识与技能融入科学课程,如简单的编程逻辑、数据采集方法等,避免AI 与科学教育脱节;同时,制定融合课程的评价标准,将学生的科创实践成果、科学探究能力纳入评价范围,确保融合课程落地见效。
(三)强化教师融合能力,提升教学实效
教师是AI 与小学科学教育深度融合的关键执行者,需通过系统培训提升教师的融合能力。学校可组织AI 技术与科学教育融合的专项培训,帮助教师掌握 AI 教学工具的使用方法,如虚拟仿真平台、AI 实验设备等;开展融合教学研讨活动,邀请专家与优秀教师分享融合教学经验,引导教师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同时,鼓励教师参与AI 与科学教育融合的课题研究,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与融合教学设计水平,确保融合教学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结束语
AI 与小学科学教育的深度融合,为科学教育创新与学生科创能力培养开辟了新路径,其在丰富探究形式、培养创新思维、拓展学习边界等方面的优势,能有效推动小学科学教育提质升级。在实践中,需通过科创实践路径的探索、发展趋势的预判与保障措施的完善,确保融合落地见效。未来,随着 AI 技术的不断发展,还需持续深化二者的融合深度,让 AI 成为小学科学教育的“创新引擎”,助力学生成长为具有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的新时代学习者。
参考文献
[1]郑萍.AI 赋能的小学科学跨学科项目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J].读写算,2025,(22):46-48.
[2]孙宏,张琴琴,祝龙依梦.AI 赋能小学科学项目式学习的模式构建与案例研究[J].中小学教材教学,2025,(07):58-63.
[3]陈柳雅.利用 AI 实现小学科学教育差异化教学的策略[J].读写算,2025,(18):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