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非遗文化“蚂拐舞”引入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价值及可行性
吴和声
广西河池市东兰县劳动小学
摘要:本文以广西非遗文化“蚂拐舞”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将其引入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价值和可行性。通过分析蚂拐舞的文化内涵、动作特征以及与小学体育教学的契合点,提出了将蚂拐舞引入小学体育课堂的具体策略。研究表明,蚂拐舞有助于丰富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锻炼学生的协调性和节奏感,同时也面临着师资力量不足、课时安排有限等问题。为了更好地推广蚂拐舞进校园,需要加强师资培养、合理安排课时、创新教学模式等。本研究对于传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促进学校体育教学的多元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蚂拐舞 ;非遗文化 ;小学体育 ;课堂教学 ;传承
引言:广西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其中,蚂拐舞作为广西特色的非遗文化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尝试将非遗文化引入课堂教学。本文以蚂拐舞为例,探讨将其引入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价值和可行性,以期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提供新的思路。
一、将蚂拐舞引入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丰富小学体育教学内容
当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内容较为单一,以田径、球类等竞技性项目为主。将蚂拐舞引入体育课堂,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样化的体育活动选择。蚂拐舞的动作模仿性强,易于学生掌握,而且不需要专门的场地和器材,非常适合在体育课堂上推广[1]。例如,老师可以根据蚂拐舞的不同风格,设计“蚂拐跳”“插秧舞”等有趣的体育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练。
(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蚂拐舞作为壮族人民创造的民族舞蹈,承载着壮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将蚂拐舞引入小学体育课堂,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还能让学生在舞蹈中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例如,老师在教授蚂拐舞时,可以穿插讲解蚂拐舞的来历、寓意等文化背景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
(三)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协调性和节奏感
蚂拐舞的动作灵活多变,需要手、脚、头、腰的协调配合,非常考验舞者的协调性。同时,蚂拐舞强烈的节奏感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利用蚂拐舞的这些特点,设计一些锻炼学生协调性和节奏感的游戏。比如,老师可以用音乐作为伴奏,让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跳蚂拐舞,慢慢提高速度和难度,促进学生协调能力的提升。
二、将蚂拐舞引入小学体育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小学体育教师大多缺乏蚂拐舞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对蚂拐舞的文化内涵和动作要领把握不够。这就导致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很好地向学生传授蚂拐舞的精髓,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校需要加强对体育教师的蚂拐舞培训,邀请非遗传承人到校讲学,或者鼓励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蚂拐舞[2]。比如,学校可以与当地文化馆合作,定期组织蚂拐舞培训班,邀请体育教师参加,提升教师的舞蹈水平和教学能力。
(二)课时安排有限
小学阶段的体育课时有限,除了完成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内容外,很难再挤出时间教授蚂拐舞。而蚂拐舞动作复杂,学习周期较长,在有限的课时内很难让学生掌握。对此,学校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开设蚂拐舞兴趣班,让感兴趣的学生报名参加。同时,学校还可以利用阳光体育活动时间,组织蚂拐舞比赛,以赛代练,在校园形成蚂拐舞学习的良好氛围。
(三)安全风险问题
蚂拐舞的一些高难度动作如“蛙跳”“蹲踞跳”等,容易导致学生扭伤、摔伤等安全事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定要注意安全问题。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动作,避免难度过大;另一方面,要做好场地和器材的安全防护,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例如,老师可以在室内体育馆铺设软垫,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关注学生的动作情况,及时纠正不规范动作,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三、将蚂拐舞引入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要重视体育教师的蚂拐舞培训,提高教师的舞蹈专业素养。一方面,学校可以聘请蚂拐舞非遗传承人到校任教,带动更多教师学习蚂拐舞;另一方面,鼓励体育教师利用寒暑假等业余时间,到壮族地区学习蚂拐舞,提高舞蹈水平。比如,桂林市某小学每年暑假都会组织体育教师到恭城瑶族自治县进行为期半个月的蚂拐舞培训,教师通过学习,掌握了蚂拐舞的基本功,教学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在设计蚂拐舞教学内容时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在低年级,可以先教授一些模仿性强、难度较低的动作,如“小青蛙跳”“拔萝卜”等,培养学生的兴趣;到了高年级,再逐步增加一些难度较大的动作,提高教学的挑战性。同时,要注意教学内容的连贯性,每节课都要有新的动作学习,又要与前面学过的动作相呼应,形成系统的学习脉络。比如,在教授“插秧舞”时,可以先学习“踩水”“低头插秧”等单个动作,等学生掌握后再将动作连贯起来,最后配上音乐,完整地表演“插秧舞”。
(三)创新教学模式和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环节。一改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鼓励学生动手、动脑,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创造者。比如,老师可以让学生自编蚂拐舞动作,然后大家一起投票评选出最具创意的动作,再集体学习。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又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感。此外,老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如视频、动画等,让教学变得更加直观、生动。在教学蚂拐舞动作时,可以借助视频慢放、分解等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动作要领。
结语:
蚂拐舞作为广西特色的非遗文化,将其引入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还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将非遗“活”起来,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多方共同努力。只有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蚂拐舞才能真正走进校园,走近学生,为学校体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相信通过蚂拐舞等非遗文化的传承和推广,能够为民族文化的薪火相传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周家金,朱波涌,孙庆彬.壮族蚂拐舞的体育文化价值及其社会功能[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4,29(1):73-76.
[2]周家金,孙庆彬,陈诗强,朱波涌.广西民族传统体育蚂拐舞的文化解析与传承[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6,35(4):139-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