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工程运行管理与水资源开发利用
倪祥云
昭通渔洞水库管理局 云南省昭通市 657000
引言:
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是促进农业行业领域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水利工程建设范围较广,涵盖对江河的改造,又关系着居民的饮水。此外,水利工程还具有点多、面广、量大等的特点,这些特点也给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众多的困难,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问题会越来越多。因此,加强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水利水电工程运行管理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内在关联
(一)功能协同:工程运行为资源开发提供基础支撑
水利水电工程的核心功能在于对水资源的调控与分配,其运行管理水平直接决定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水库、水闸、渠道等工程设施通过拦蓄汛期洪水、补充枯水期径流,实现了水资源在时间上的再分配,有效缓解了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例如,大型水库在雨季储存多余水量,在旱季通过精准调度为下游地区提供灌溉和生活用水,保障了水资源的稳定供应。
(二)效益互补:资源开发反哺工程运行可持续性
水资源开发利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水利水电工程的长期稳定运行提供了重要支撑。水利水电工程在满足灌溉、供水需求的同时,通过水力发电产生清洁能源,为社会提供电力保障并创造经济收益,这些收益部分用于工程的维护、检修和升级改造,确保工程始终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此外,水资源开发利用带来的农业增产、工业发展等社会效益,提升了社会对水利水电工程重要性的认知,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加大对工程运行管理的投入,形成“开发 - 收益 - 维护 - 再开发”的良性循环[1]。
二、当前水利水电工程运行管理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现实挑战
尽管水利水电工程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要求下,二者协同推进过程中仍面临诸多现实挑战,这些问题制约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一)工程调度机制与水资源供需衔接不足
一方面,调度方案制定缺乏对水资源供需变化的动态考量,多基于历史数据和经验编制,难以适应极端天气、用水结构变化等新形势。例如,在干旱年份,部分水库因调度保守导致下游灌溉用水短缺;而在汛期,又因泄洪调度不当造成水资源浪费。另一方面,跨区域、跨部门的调度协同机制不健全,不同水利水电工程之间、工程管理部门与用水单位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和联动协调,导致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二)生态保护在工程运行与资源开发中滞后
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水利水电工程运行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愈发受到关注,但当前生态保护措施仍存在滞后性。部分水利水电工程在运行过程中,过度强调发电、供水等经济效益,忽视了生态基流保障、河流生态修复等生态需求,导致河流断流、湿地萎缩等生态问题。例如,一些中小型水电站为追求发电效益,截留过多水量,造成下游河道干涸,水生生物栖息地遭到破坏。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对水源地生态保护的重视不足,工业废水排放、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部分水源地水质下降,影响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三)工程运行管理体制与技术支撑薄弱
水利水电工程运行管理体制和技术水平的不足,制约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在管理体制方面,部分地区存在管理权与经营权划分不清、产权关系模糊等问题,导致工程维护责任不明确、管理效率低下。基层水利管理机构人员匮乏、专业技术能力不足,难以应对复杂的工程运行管理需求。例如,一些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因缺乏专业管理人员,设备老化、故障频发,运行安全性和稳定性得不到保障。在技术支撑方面,工程运行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较低,水资源监测网络覆盖不全,对取用水、水质、工程状态等数据的获取不够及时准确,影响了调度决策的科学性。节水技术和设施在工程运行中的应用不足,水资源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优化水利水电工程运行管理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路径
(一)强化规划协同,提升水资源供需调控能力
科学布局是水电工程高效运行与水资源合理开发的核心前提,构建“工程-资源 - 需求”三维互动的规划体系,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需深入分析区域水资源状况、用水需求演变及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将水电工程调度纳入水资源综合规划框架内,实现工程调度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精准衔接。针对极端天气频发的特点,建立动态调度机制,采用水文监测与预测模型资料,即时优化水库蓄水、泄洪及输水流程,实现旱期供水与汛期防洪的双重防护,加强跨区域、跨部门规划协同,跨越行政藩篱,构建流域与区域互动的规划协同机制,凝聚水利水电工程集群合力,增强水资源在区域间及不同用水领域的配置效能 [2]。
(二)完善管理体制,夯实工程运行与资源开发基础
健全的管理体系是水电工程稳定运行与水资源高效开发的核心制度支撑,应强化权责界定与能力构建的双重优化路径,厘定水利水电工程管理权限与经营权限的边界,确立产权透明、责任分明的管理结构,明确工程维护与调度运行的责任主体归属,封闭管理盲点。加强基层水利管理机构建设,采取人才招募及专业培训手段,增进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与业务水平,打造一支适应新时期水利发展需求的专业队伍,优化水资源管理法律结构,将水电工程管理及水资源开发纳入法治化路径,界定用水许可与生态保护相关法律义务范围,营造法治化的管理格局,提供工程运作与资源开发的法律后盾,
(三)推进技术创新,提升智能化与节水水平
技术突破是水电工程运作效率与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的核心支撑,增强技术研用比重,加快实现水利水电工程运行管理的智能化与信息化融合,构建集成水资源监控、工程状态监管、调度决策的综合性信息框架,实施水位监测仪及水质在线分析器等设备的安装,实现对水资源量、质及工程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为科学调度提供数据支撑。大力倡导节水技术与设施在工程实施中的运用实践,积极采纳农业灌溉领域的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融合水利输送脉络,实现精准灌溉;在工业用水领域,催化水循环利用技术升级,提高工业用水循环再利用水平,加强水利水电工程节水改造,减少输水过程中的水分流失,增进水力输送效率。
四、结语
水利水电工程运行管理与水资源开发利用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整体,二者的协同发展直接关系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当前,在工程调度、生态保护、管理体制、市场机制等方面仍存在诸多挑战,需要通过强化规划协同、完善管理体制、推进技术创新、突出生态优先、健全市场机制等实践路径加以解决。未来,应始终坚持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将水利水电工程运行管理与水资源开发利用深度融合,平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为保障国家水安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于亚东 , 刘翔 , 周衍银 . 数字孪生技术在水利工程项目中的应用研究——以西险大塘工程为例 [J]. 建筑经济 ,2025,46(08):43-50.
[2] 王富建 . 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中远程监控技术的应用 [J]. 大众标准化 ,2025,(14):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