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立足新课标增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作者

吴春秀

四川省甘孜州炉霍县牧区重点寄宿制小学(二完小)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发展,增强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已经成为了该阶段教师探索的核心课题,数学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提升能力的主要场所,教师通过创新教学策略、创新课堂教学形式的方式构建高效数学课堂,可以确保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助力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一、把握学生发展特点,增强数学课堂有效性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的各方面学习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善于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特点和兴趣爱好等因素创新教学策略,只有符合学生学情特点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策略,才能达到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基于此,教师应该从不同渠道收集学生学情信息,积极分析学生的学情特点,结合小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来展开数学课堂教学,切实增强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以“比例”教学为例,本节课的数学内容主要包括“比例的意义、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前预习阶段、课中互动阶段和课后练习阶段来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学情,充分把握学生的发展特点。如,课前预习阶段,可以围绕提出一些预习问题,如“生活中的比例现象有哪些?归纳总结比例的概念和意义”等,一步步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大致了解,教师也可以依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课中互动阶段,教师可以采用提出问题实时互动的方式展开教学,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方式给予每一位学生表达想法的机会,并依据学生的回答速度和准确度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后练习阶段,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习题完成情况分析学生的学情,然后按照因材施教原则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难度的数学内容,这样既能为教学有效性提供学情参考,又能帮助学生在适合自身发展的领域学会自主学习,提升学习效果。

二、积极引入生活资源,增强数学课堂有效性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数学来源于生活也被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立足新课标展开数学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积极引入相关的生活教学资源,这样既能减缓学生学习新知识时的畏难情绪,又能切实增强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达到融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目的。

以“观察物体”教学为例,教师应该积极开发要“观察物体”相关的生活化教学资源,引入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物体”作为实例,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展开思考,充分掌握物体的三视图。如本节课上,为了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观察物体”的数学知识,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展示生活中的不同物体,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三视图,并尝试运用文字或者画图的方式描述出来。总之,通过引入生活资源还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化教学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促使其学会迁移和应用所学知识,从而达到增强数学课堂有效性的目的。

三、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增强数学课堂有效性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展开教学,给予学生表达想法、动手实践的机会。小组合作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指的是按照学生学情将其分层,然后按照“同组异质”的原则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到一个学习小组,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以“图形的运动”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法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充分理解图形的平移、旋转等数学知识,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象力。如小组合作过程中,有的同学负责平移图形、旋转图形,其他同学负责识别图形的运动方式,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对比平移与旋转的实例,加深对该部分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此过程中,每位学生都能全身心投入其中,既可以通过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来提升小组合作学习效果,又能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交流来发展数学思维,有利于增强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将核心素养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积极结合学生的学情特点来创新数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并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展开教学,切实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秦晓明 . 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J]. 知识文库 ,2024,40(02):33-35.

[2] 李文财 .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3,(12):1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