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残学校初中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策略分析
艾雨光
太原孤残儿童特殊教育学校 030031
前言
在如今的学校教育体系当中,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属于重要板块,它突破了常规教学课堂的时地范围,为学生的全方位成长给予着支撑作用,就孤残儿童而言,这类活动不仅是改善其身心障碍,助其健康成长的关键路径,而且是塑造社会适应技能,增进团队协作品质的必要场所,在此期间对他们走向社会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按照这些特别人群的实际状况来制定并有效推行相应社会实践计划,这是一个关键核心问题需要被解决。
一、孤残学校初中学生的特点与教育需求分析
(一)孤残学校学生身心特征研究
生理缺失加上社会排斥,孤残儿童的发展陷于多重困局,传统的教育模式太过偏重知识传递所带来的弊处渐渐暴露出来,必须要形成包含情感培养,社交技巧加强,自我认知架构在内的全面培育系统,促使孤残儿童实现全面成长。
(二)孤残学校学生社会适应需求分析
基于孤残儿童长时间处在某一环境的现实情况,其社会交往障碍、社会实践经验缺失等现象愈发突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对于该类人群来说意义重大,可以拓宽其社会认知范围,而且有益于推动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生活技能方面的进步,在实践中做到个体成长和社会适应性共同改善。
(三)孤残学校教育资源与社会支持现状研究
孤残学校的教学资源相对来说较为单一,这就使得它们的教学活动与项目设计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找到社会上的支持并且实现外部资源的有效整合,已经成为了保证活动能够顺利展开,达成教育目的,并且改善学生福祉的重要途径。
二、孤残学校初中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策略
(一)贴合学生实际需求
针对孤残学生群体展开活动的时候,要全面顾及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性,精确匹配项目设计,从而加强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了激发学习兴趣,改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可以创建包含趣味性挑战任务的互动环节,比如团队共创,手工制作,趣味竞赛之类的形式,这样的活动既能营造出积极的学习氛围,又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和协作精神得到发展,而且要妥善安排以生活技能培育为主旨的专题课程,包含交通安全教育,自我管理能力锻炼等内容,帮助他们慢慢形成起独立生活的基本能力。
(二)活动的多样化与个性化
由于孤残学校学生的能力发展以及兴趣倾向上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性,所以活动的设计需要体现出多元性以及个性化的特点,为了满足他们的差异化需求并且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就需要构建起分层化且多维度的活动体系,并且通过系统的规划以及精准的执行,使得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够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去,从而达到潜能的挖掘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重视小组合作与互动研究
由于孤残学生一般性格内向并且缺少系统性的社交经历,所以设计活动的时候要着重加入小组协作这一环节,借助布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或者项目,既可以提升个体对于集体的归属感和协作意识,又可以有效地改善其社会适应能力和情感联系程度,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地促使学生参与到互动交流当中来,着重培养他们的沟通技巧以及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师角色定位与作用转变
孤残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推动教育者角色产生重大改变,由传统的教学管理者慢慢变成引导、协作和支持功能兼备的多种主体,这种身份改变有益于教师有条理地推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情感发展的共同改进,进而符合他们各种成长需求,在具体操作时,教育工作者要遵照个别化教育准则,仔细分析每个学生的独特之处,按照这些特点给予相应帮助和指导,促使他们的潜力得到发挥并提升综合素质,而且,教育者还要留意学生的心理动态改变,灵活调整教学计划和活动安排,保证所有参加者都能在互动中收获正面感受,做到深入的学习成果和整体素质的改善。
三、实施策略中的难点与挑战
(一)学生心理障碍与参与度关联性研究
由于孤残学校的学生大多缺乏丰富的外部经验和社交技巧,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时候很容易出现比较强烈的焦虑和紧张情绪,这表明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存在不足之处,怎样妥善解决这些心理问题并改善学生的社会融入程度,成了教育研究领域里的一项重要课题,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来讲,教师要着重调动起学生的内部动力,而且还要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助力他们渐渐冲破心理上的阻碍,从而极大地加强自身的效能感以及课堂参与度。
(二)活动资源短缺与可持续性难题
由于孤残学校一般资源较为匮乏,因此其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经济资助和物资保障上也常常难以做到到位,而这也成为活动无法达到理想效果的重要原因,为了实现活动目的需要多主体参与其中,以达到最优的活动资源配置效果以及活动的持续性。
(三)活动成果评估与反馈机制研究
社会实践活动效果的评估与反馈机制是执行教育干预计划的一大难点,要从诸多方面做系统分析和考虑,才能保证教育举措科学又精准,针对孤残学校里的那些特别的学生来说,评价体系应当包含心理发展水平,社交互动能力,生活自理技能等诸多指标,不能仅仅依靠学业成绩来判断。
结语
孤残学校的实践教育活动是学生取得知识和技巧的根本途径,也是推动他们全方位发展从而达到社会化的重要基础,通过合理规划并且利用资源加以调配之后,教育界同仁以及全社会成员可以形成合力,从而促使这些残障孩子的认知、感受还有行动层面得到系统提高。
参考文献:
[1] 冯雪 . 强化实践育人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北京市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综述 [J]. 北京教育 ( 普教版 ),2019,(04):5-7.
[2] 陈丹 .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例谈初中历史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形式 [J]. 教学月刊·中学版 ( 教学管理 ),2013,(11):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