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养老服务需求的统计分析与预测
梁琪佳
中央民族大学 理学院 100081
引言
随着高龄化、空巢化现象加剧,社区养老服务供需结构性失衡问题亟待解决。当前服务供给存在缺陷,根源在于缺乏对老年人需求层次与演变规律的深入把握。运用现代统计方法分析需求影响因素,建立基于人口学特征的预测体系,可为动态调整服务内容、优化资源配置模式提供数据支撑,推动养老服务从" 粗放供给" 向" 精准适配" 转型。
1. 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历程
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经历了从萌芽探索到体系化建设的演进过程,20 世纪80 年代主要依托居委会开展互助式养老服务,服务内容以基本生活照料为主,90 年代后期随着老龄化问题显现,部分城市试点建立社区老年服务中心,引入专业化服务项目。进入21 世纪后,政府相继出台《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等政策文件,推动社区养老与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协同发展,服务范围逐步扩展到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等多元领域。近年来智慧养老概念的兴起推动服务模式创新,通过信息化平台整合各类资源,形成包括日间照料、助餐服务、康复护理在内的综合服务体系,这种从零散供给到系统化布局的转变,反映了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思维升级,也为后续服务质量提升奠定制度基础。
2. 社区养老服务需求的统计分析
2.1 需求数据的收集方法与来源
需求数据采集采用多维度、多渠道的立体化收集策略,通过民政部门的养老服务平台获取服务记录等结构化数据,借助社区网格员入户调查收集老年人基础信息和主观诉求,重点针对失能、空巢等特殊群体开展专项需求普查。定性数据通过焦点小组访谈获取老年人及其家属的深层次需求,定量数据则采用标准化的需求评估量表进行测量,同时整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健康档案和医保结算数据,形成覆盖人口特征、健康状态、服务使用情况的综合数据库。为确保数据质量,建立严格的清洗校验机制,剔除矛盾数据和异常值,通过交叉验证提高数据可信度,这种多元数据融合方法既能反映客观服务需求,又能捕捉潜在的服务期待,为精准分析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
2.2 不同年龄段老人的需求差异
老年群体的需求呈现出显著的年龄分层特征,低龄老人(60-69 岁)更关注文化娱乐、继续教育等发展型服务,对社区老年大学、兴趣小组等精神文化产品需求强烈,中龄老人(70-79 岁)则侧重医疗保健和出行辅助服务,需要定期健康监测和适老化改造支持,高龄老人(80 岁以上)对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的依赖度显著提升,特别是助浴、助洁等上门服务和 24 小时应急响应成为刚需。这种需求梯度变化要求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针对不同年龄层的核心诉求设计差异化服务包,同时预留服务升级转换空间,确保老人随年龄增长能平滑过渡到更高阶的服务体系,实现全龄段需求的无缝衔接。
2.3 不同健康状况老人的需求特点
健康状态是影响养老服务需求的关键变量,自理老人主要需要预防性健康管理和社交活动支持,重点关注慢性病筛查和心理健康服务,半失能老人对康复训练和辅助器具的需求突出,需要专业的体位转移指导和居家适老化改造方案,失能老人则完全依赖专业护理服务,包括压疮预防、鼻饲护理等医疗照护。认知障碍老人群体对安全看护和认知训练有特殊需求,需配置防走失设备和记忆强化活动。这种基于健康状态的细分研究提示服务供给必须打破 " 一刀切 "模式,建立临床护理分级与服务内容对应的精准匹配机制,通过多学科团队评估确定个性化服务方案,真正实现从" 普适性供给" 到" 精准化服务" 的转型。
3. 社区养老服务需求的预测研究
3.1 预测模型的选择与构建
需求预测模型构建采用传统统计方法与机器学习相融合的技术路线,基础框架选用时间序列分析捕捉需求的周期性规律,通过 ARIMA 模型处理具有明显季节波动的服务需求数据,对于非线性关系较强的变量引入随机森林算法进行特征重要性排序,深度神经网络则用于挖掘多源数据中的复杂关联。模型输入层整合人口结构变化、政策调整影响等宏观因素,以及个体健康状态演变等微观数据,通过特征工程提取关键预测因子,输出层设计服务类型、服务强度等多维度预测指标,采用集成学习方法提升模型鲁棒性,这种混合预测模型既能保持统计学可解释性,又能适应养老服务需求影响因素复杂的现实特点。
3.2 基于历史数据的需求趋势预测
历史数据分析揭示养老服务需求演进的内在规律,通过五年期服务记录的趋势分解,识别出医疗护理需求的年均增长率明显高于生活照料类服务,精神慰藉服务在节假日呈现脉冲式增长特征,而助餐服务则与季节变化存在显著相关性。基于马尔可夫链的转移概率分析表明,老人从自理状态到半失能状态的服务需求转换存在 18 个月的关键窗口期,这种时序规律为预防性服务资源配置提供重要依据。通过建立需求弹性系数模型,量化分析老年人收入水平提升与服务升级之间的相关关系,预测消费升级背景下高品质养老服务的潜在市场空间,为服务供给侧改革提供前瞻性指引。
3.3 不同情景下的需求预测分析
多情景预测作为养老服务规划的重要工具,需要充分考虑政策环境、技术发展、社会变迁等多维度变量的动态影响。在基准情景构建中,除人口老龄化自然演进趋势外,还需融入家庭结构小型化、代际居住分离等社会学变量,这些因素将深刻改变传统的养老支持模式,推动社区服务从补充性角色向支柱性角色转变。政策激励情景的模拟需区分短期刺激与长效机制的不同效应,政府购买服务的扩面提标可能快速释放被抑制的护理需求,而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的建立则可能改变整个养老服务市场的运行逻辑。技术创新情景分析要兼顾产品替代与服务升级的双重影响,智能监护设备的普及可能降低人工巡查频次,但同时会催生设备维护、数据分析等新型服务岗位。针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情景设计要突破传统的线性思维,充分考虑危机后老年人消费心理和行为模式的持久性改变,比如疫情后形成的线上服务使用习惯将持续影响服务供给形态。通过构建包含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多维度的交叉影响矩阵,可以系统识别各类情景下的关键转折点和阈值效应,这种全景式的预测框架能够增强养老服务体系的韧性和适应性,为应对未来复杂挑战提供更具前瞻性的战略指引。
结束语
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分析预测研究的深化,标志着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提升。后续应加强多源数据融合与机器学习技术应用,建立覆盖需求识别、服务匹配到效果评估的全链条决策支持系统,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提供持续优化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 贺瑶茜 , 李婷婷 , 杨棋涵 , 林琳 . 积极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的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 [J].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25,42(03):358-362.
[2] 苏剑鸣 , 熊子璇 . 基于积极老龄化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功能配置优化研究——以合肥市为例 [J]. 建筑技艺 ( 中英文 ),2025,(S1):147-149.
[3] 程玥 .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问题探析及路径研究 [J]. 国际公关 ,2025,(09):29-31.
[4] 周曾国 , 骆玥 , 高园园 . 积极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养老服务路径优化研究——以重庆市铜梁区为例 [J]. 国际公关 ,2025,(07):143-145.
[5] 李岩 , 张铎 , 贾向春 . 社区养老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研究 [J]. 中国标准化 ,2025,(04):8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