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混凝土浇筑施工缝处理技术在现场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柳国强
江阴临港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江苏省无锡市 214000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资源日益稀缺,高层及超高层建筑成为解决城市人口居住与商业需求的重要途径;混凝土作为高层建筑的主要结构材料,其浇筑质量对建筑整体性能起着决定性作用,但从现实来看,施工过程中受施工工艺、时间安排等因素影响,施工缝的产生难以避免,如果施工缝处理不当,就容易引发渗漏、裂缝等质量问题,从而威胁建筑结构安全[1]。因此,文章深入研究高层建筑混凝土浇筑施工缝处理技术在现场管理中的应用对提升建筑工程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 常见的高层建筑混凝土浇筑施工缝处理技术类别与运作原理
1.1 表面凿毛处理技术
一般来说,混凝土凿毛的规范依据主要源自国标 GB50666《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中的第 10 条,这一规范对混凝土凿毛的具体要求和施工方法进行了明确规定;凿毛技术主要是通过机械处理使硬化混凝土表面形成均匀麻面,清除浮浆层并暴露骨料,创造新旧混凝土间的机械咬合条件,一般的凿坑尺寸宜控制在 40×30mm 至 50×40mm 范围,相邻坑距保持100-150mm,深度应达到骨料粒径的 1/3。如下图 1 所示,如果施工员在竖向施工缝等需要支模的位置作业,他们一般会使用凿毛处理技术中的网带法,即该方法涉及在模板内侧敷设止浆带或鱼鳞网片或直接利用这些网片作为模板,混凝土初凝后,这些网带将被拆除,从而在施工面上形成了密集的凹痕,即毛面;然而这种毛面并非实质性地露出骨料,因为其表面仍然覆盖着浆体,所以网带法主要适用于需要支模的竖向施工面,应用范围相对较窄。
图1 混凝土凿毛处理技术中的网带法

1.2 界面剂处理技术
界面剂具有超强的粘接力和优良的耐水性,耐老化性,提高抹灰砂浆对基层的粘结强度可以有效避免抹灰层空鼓、脱落、收缩开裂等问题,所以该材料一般用于处理混凝土、加气混凝土、灰砂砖及粉煤灰砖等表面,解决由于这些表面吸水性强或光滑引起界面不易粘接,致使抹灰层空鼓、开裂、剥落等。如下表 1 所示,参照标准 JC/T 907-2018《混凝土界面剂处理剂》的相关要求,当前市面上施工人员在使用该材料时会直接加清水搅拌混合成厚糊状(不要有生粉团),水灰比 1 :4.5 左右,搅拌好的界面剂放置 5 分钟后再使用,由于在高层建筑混凝土浇筑施工缝处理中,基层表面状况较为复杂,在涂抹界面剂前需对基层进行清洁处理,清除油污、灰尘、浮浆等杂质,确保基层干净、坚实;施工时施工人员要用刷子或滚筒将搅拌好的界面剂均匀涂抹在基层表面,涂抹厚度控制在 1-3 毫米,涂抹后需要在界面剂未干时及时进行后续施工,如浇筑新混凝土等以保证新旧混凝土之间良好的粘结效果。界面剂处理技术的优势在于它不受施工面形状和位置的限制,无论是水平施工缝还是竖向施工缝都能适用并且能有效改善新旧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性能,提高施工缝处的抗渗性和整体性;不过使用界面剂时要严格按照标准控制水灰比和搅拌时间,否则会影响界面剂的性能,进而影响施工缝处理效果 [2]。
表1 混凝土界面剂处理剂参数

注:I 性产品的晾置时间,根据工程需要由供需双方确定。
1.3 企口缝处理技术
混凝土柱在钢模板的内表面会产生侧向压应力,在模板间接缝处则会产生一定的拉应力,当应力过大时,接缝处就会出现较大的变形,形成空隙[3]。企口缝处理技术是通过在模板接缝处设计特殊的企口形状使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填充这些空隙,从而减少施工缝处的应力集中,这种技术通常用于柱、墙等竖向构件的施工缝处理。一般情况下,企口的深度应根据构件的受力情况和混凝土的流动性来确定,如果企口过浅就可能无法有效减少应力集中;而企口过深则可能导致混凝土浇筑困难,甚至出现漏浆现象,所以在实际施工中还需要注意模板的安装精度和稳定性以确保企口缝能够正常发挥作用。
1.4 后浇带处理技术
在混凝土结构中,由于温度变化大、收缩不一致等因素,浇筑成型之后经常造成混凝土开裂,所以一般工地会在地基、墙壁、横梁的对应位置都留设后浇带[4]。后浇带是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自身收缩不均或沉降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的临时施工缝,一般来说后浇带的保留时间应根据设计要求确定,如果设计无要求时,至少保留 28 天以上。后浇带的间距在高层建筑中一般为 30-40 米,宽度通常为 800-1000 毫米,施工人员在浇筑后浇带混凝土之前还需要对两侧的混凝土表面进行凿毛处理,清除浮浆和杂物并保持湿润状态,这样可以补偿混凝土的收缩,增强结构的整体性,有效防止裂缝的产生。
2 高层建筑混凝土浇筑施工缝处理技术在现场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2.1 保障建筑结构安全
混凝土施工缝面处理有压力水冲毛、风砂枪、刷毛机、人工凿毛等方法 [5],这些不同的处理方法都旨在提高新旧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强度,从而保障建筑结构的安全。以表面凿毛处理技术为例,施工人员通过凿毛使旧混凝土表面形成粗糙的麻面,暴露骨料,当新混凝土浇筑后,新旧混凝土之间能够形成更强的机械咬合作用就能增强施工缝处的抗剪和抗拉能力。企口缝处理技术设置的凸凹榫槽结构,如同给新旧混凝土之间增加了一道“保险栓”,它能有效抵抗外力作用,防止施工缝处发生错位和开裂,保证建筑结构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2.2 提升施工质量与效率
界面剂能够快速改善新旧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性能,无论施工缝处于何种形状和位置都能通过涂抹界面剂实现良好的粘结效果。施工人员在实际施工中只需按照规范要求对基层进行清洁处理,然后涂抹界面剂,待其达到合适的状态后即可进行新混凝土的浇筑,操作相对简便,减少了因粘结问题导致的返工现象,从而提高了施工质量和效率;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可以按照正常的施工顺序进行各分段的混凝土浇筑,无需等待整个结构的混凝土完全收缩稳定,这也缩短了施工周期。
2.3 降低整个工程的成本
一方面,施工单位保障建筑结构安全和提升施工质量能减少后期因施工缝问题导致的维修和加固费用,如果施工缝处理不当,建筑物投入使用后可能出现渗漏、裂缝等问题,后期的维修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可能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而采用有效的施工缝处理技术能够从源头上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降低了后期的维护成本;另一方面,提升施工效率意味着能够缩短工期,减少施工设备的租赁费用、人工费用等,如后浇带处理技术加快了施工进度,使得施工设备能够更快地周转使用,人工也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施工任务,从而降低了工程的直接成本,从整体上降低了工程的总成本。
3 现场管理中应用高层建筑混凝土浇筑施工缝处理技术的优化建议
3.1 加强施工技术的管理
一是施工单位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施工人员是施工缝处理技术的直接执行者,其技术水平和操作规范程度直接影响处理效果,单位需要定期组织培训,使施工人员深入了解各种施工缝处理技术的原理、操作流程和规范要求,掌握不同技术在不同施工场景下的应用要点。二是单位还要建立严格的技术交底制度,在施工前,技术负责人要向施工人员详细交底,包括施工缝的位置、处理方法、质量要求等内容,确保施工人员对施工任务和技术要求有清晰的认识;同时技术人员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现场指导,及时发现并纠正施工人员的不规范操作,保证施工缝处理技术的正确应用[6]。
3.2 强化质量监督与控制
一方面,施工单位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督体系,从施工缝处理技术的材料采购、施工过程到验收环节进行全面监督,材料采购方面严格把控界面剂、后浇带混凝土等材料的质量;对进场材料进行严格的检验和试验,杜绝不合格材料用于施工;另一方面,在施工过程中,施工负责人要加强对施工缝处理各环节的质量检查,如凿毛处理后的表面质量、界面剂的涂抹厚度和均匀性、企口缝的形状和尺寸等,采用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发现质量问题并督促整改,保证建筑结构的质量和安全。
3.3 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
一是当地相关部门要鼓励施工企业开展施工缝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创新,结合实际工程需求,探索更加高效、优质的处理技术和方法,提高材料的粘结性能和施工的便捷性;二是改进后浇带处理技术,进一步缩短后浇带的封闭时间,加快施工进度;同时积极引进和推广国内外先进的施工缝处理技术和经验,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校的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提升我国高层建筑混凝土浇筑施工缝处理技术的整体水平。
结语
总之,高层建筑混凝土浇筑施工缝处理技术在现场管理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施工单位通过对常见处理技术的类别、运作原理的深入研究以及对其在现场管理中应用价值的分析能提升施工质量与效率、降低工程成本。
参考文献
[1] 蔡 笑 . 建 筑 施 工 中 大 体 积 钢 筋 混 凝 土 浇 筑 质 量 控 制 要 点 [J]. 建 设 科技 ,2024,(09):111-113.
[2]李雪梅 , 黄莉恒 , 李振 . 一种混凝土界面处理剂的应用性能研究 [J]. 中国建筑防水 ,2022,(04):1-4+16.
[3]刘丽丽 , 方诗圣 . 清水混凝土模板拼接方式改良——企口缝 [C]//《工业建筑》编委会 , 工业建筑杂志社有限公司 .《工业建筑》2018 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册).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工程系 ,2018:409-412+331.
[4]郭凯 . 后浇带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要点分析 [J]. 建材发展导向 ,2025,23(07):85-87.
[5]薛 伟 , 孙 向 楠 . 大 坝 混 凝 土 施 工 缝 面 处 理 技 术 研 究 [J]. 水 利 水 电 技术 ,2009,40(10):79-81.
[6]梁斌 . 加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措施探讨 [J]. 陶瓷 ,2025,(01):13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