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的专业建设路径研究
闫坤豪
宁夏职业技术大学 宁夏开放大学 宁夏银川 750002
[ 中图分类号 ] G434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 研究背景
随着“数字中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和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社会对高素质数字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开放大学作为面向成人、在职人员开展继续教育的主力军,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专业。然而,该专业在开放教育体系中仍存在教学内容滞后、实践环节薄弱、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技术与产业环境。因此,加强该专业的建设与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紧迫性与战略意义。
1.2 研究意义
理论上,本研究有助于丰富开放教育专业建设的理论体系,尤其是在产教融合、教育数字化背景下的人才养模式创新方面提供新的思路与实践案例。
实践上,本研究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可为开放大学及其他同类院校的专业建设提供参考,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专业建设是学校落实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最重要的一环,是开放大学开展教育质量自我诊断、完善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现实需要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的内在需求。建立符合开放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开放大学的专业建设,始终是学校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1]。分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现存问题如下。
2.1 人才培养质量不足
高层次“数字工匠”型人才缺乏,一方面是产业升级对人才的新需求;一方面是专业教学体系、内容、方法的更新滞后,专业人才培养成材率不高,学生专业能力提升不明显,有复合能力的“数字工匠”型人才比例不高。
2.2 实践教学体系滞后
实践基地功能单一,与产业发展、企业真实要求脱节,实训室更多的承载实践教学功能,在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实践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脱节,与产业“五新”脱节。
2.3 教育数字化转型缓慢
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离智慧教育要求差距大,目前的教学方法在教育的解释力、诊断力、预测力、决策力、监督力等方面都存在短板。随着互联网 + 教育不断完善,如何做到教学效果可感知、可测量、可评价。教学方法智慧化程度低,教学效果难以量化评估。
2.4 技能服务水平薄弱
真实工程项目与技术研发的能力不足,专业师资团队缺乏真实项目经验,工程实践能力不足,对企业级开发标准、流程、体系不了解,很难开发企业真实项目。
面对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要路径。
3 专业建设改进路径与措施
通过分析以上专业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我们认为,人才培养质量是开放大学的生命线。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锻造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筑牢创新人才培养基石
教师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办好开放教育的战略资源。加强高质量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 尤其注重对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 通过建设名师工作室,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建设创新教学团队及“双师型”教师团队等举措, 构建高质量、梯队式、创新型师资队伍。[2]
3.1.1 培养专业带头人
从现有专任教师中选拔专业理论基础扎实、教学管理水平高、教育科研和实践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骨干教师作为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通过主持本专业的专业建设、主持本专业教研与教改项目、立项应用技术与教育教学科研、参与合作企业技术研发和考察进修等方式,培养校内专业带头人1-2 人。
3.1.2 培养“双师型”骨干教师
“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是 开放大学与企业建立“产 - 学 - 研”结合的合作关系,将教师派到企业参加 研及项目开发,对于建设高素质的“双师型” 师资队伍 有教师队伍中选拔师德高尚、治学严谨、有团结协作精神和 教师进行重点培养。通过到国内外学习进修、参与软件企业软件项目开发 参与核心课程和校本特色教材建设及技术服务等方式,提高课程开发与建设能力、实践操作技能和技术开发水平
3.1.3 培养教学名师
从教学团队中选拔师德高尚、技术服务能力强、教学效果好、团队建设成果显著的专业教师中培养教学名师。鼓励并支持教学名师开展教学研究,申请教改和其他教学研究课题,申报各级精品教材和更高一级教学名师。3.2 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构建全周期数智人才培养范式
3.2.1 搭建平台,组建团队,推动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
积极开展有组织科研和成果转化,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开拓创新方向,提升研究方向与行业发展需求的适配度,产出更多能够解决行业实际问题的科研成果,促进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培养更多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数字化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趋势 , 是培养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也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赛道。 要强化教育数字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牢牢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机遇,开展新一轮教改和科研课题立项,探索研究教育数字化转型方法,推动“大规模标准化教育”向“大规模个性化学习”转变,探索以数据驱动、因需施教为核心的教学新范式。[
3.2.2 创新教育数字化应用。
在信息化时代,开放教育以其灵活性、普及性和共享性等特点,成为推动教育公平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在教育领域应用日益广泛,为开放教育数字资源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开放教育数字资源建设中的应用,比如利用 VR/AR 技术实现沉浸式学习,构建知识图谱,优化教学资源管理,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优化教育教学模式,推进开放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
3.2.3 通过打造虚拟教研室,加强数字化资源的共建和共享。
虚拟教研室是通过跨校协 是信息化时代的新型基层教学组织 的虚拟教研室可以很好地打破时 优化优质教学资源与案例,并联合企 提供持续的学术交流平台,通过线 业发展。 虚拟教研室聚焦教学改革 体系, 实现教学内容与产业发展的深度 融合 室通过数字化手段减少实体会议成本,同时扩大参 多方共赢的教研生态
3.3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造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大量拥有较高科技文化素质和信息素养、具备综合运用各类前沿技术能力、熟练掌握各种新型生产工具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1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统筹解决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两张皮”问题。
开放大学有着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历史基因,产教融合是开放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支点。实施产教融合一方面可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另一方面要拓宽企业参与途径,深化“引企入教”,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下人才培养关键要素综合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适应性。应积极探索与新兴技术、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打造在线实训平台,强化实践性教学,与“专精特新”企业共建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教学实践基地,探索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有效机制,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的匹配度。推进全系统开放教育一体化教学,加强与企业、政府、研究机构等多方的紧密合作,设计定制化课程、模块化课程等,实现教育内容与社会经济发展的
同频共振。
3.3.2 创新发展学分银行,为搭建终身教育“立交桥”奠定基础。
学分银行可以打通传统教育体系中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非学历学习之间存在的壁垒,使得学习者的各类学习成果得到互认和衔接,有助于构建灵活、开放、畅通的终身教育体系。一方面,学习者可将先前通过非学历培训、职业资格证书、工作经验甚至技术革新成果等获得的学习成果,按一定规则转换为学历教育中的学分。这极大地缩短了学习者的修业年限,降低了学习成本,增强专业吸引力与灵活性。另一方面,学分银行制定的紧密对接职业标准、岗位要求和行业新技术的标准,会反过来驱动专业教学标准、课程内容、考核方式与产业发展需求保持同步,迫使专业建设必须走出象牙塔,与企业、行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和评价标准,实现真正的产教融合。这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类技术迭代快、实践性强的专业而言,意义尤为重大。
为充分发挥学分银行在专业建设中的杠杆作用,开放大学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构建权威统一的学分标准体系:这是学分银行建设的基石。学校需联合政府、行业企业、其他高校,共同组建专家委员会,研制国家资历框架(NQF)下的学习成果认证标准。明确各类学习成果(学历教育课程、职业资格证书、工作经验等)的学分值、等价关系及其可转换的专业课程范围,形成区域乃至全国通用的“学分换算表”。
(2)建设智能化学分信息管理平台:利用区块链、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开发建设集学习成果登记、认证、积累、转换、查询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数字化服务平台。区块链技术的不可篡改、可追溯特性,尤其适用于保障学分记录的真实性与公信力。该平台应面向所有学习者开放,记录其终身学习档案,实现“一生一档”。
(3)拓宽学习成果认证范围与渠道:积极与政府人社部门、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合作,扩大可认证的学习成果类型。将“1+X”证书(学历证书 + 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国际通用证书、重大技术革新奖励、发表的专利或论文、经评估认定的重要工作业绩等,逐步纳入学分认定体系,丰富学习者积累学分的途径。
(4)完善学分银行运行的制度保障:推动地方政府出台支持学分银行建设与应用的专项政策与法规,明确学分银行的法律地位和学习成果认证的权威性。同时,在校内建立专门的学分认定与转换中心,配备专业的认证专家团队,制定公开、公平、公正的认证流程,确保学分转换工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学分银行的最终愿景,是构建一个四通八达的终身教育“立交桥”。在这个体系中,开放大学的专业不再是孤立的岛屿,而是联通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关键枢纽。学习者可以自由地在不同教育类型、不同院校、不同学习形式之间切换,其每一次学习投入都能得到尊重和积累,最终通向学历提升、职业晋升或个人发展的目标。
4 实施保障与机制建设
为确保上述专业改进措施与学分银行建设的有效落地,必须建立全方位的保障机制。
4.1 组织与政策保障:成立由学校主要领导牵头的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教务、技术、招生、校企合作等部门,形成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积极争取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将学分银行建设纳入学校综合改革重点项目。
4.2 经费与资源保障:设立专业建设专项基金,优先支持课程开发、实践基地建设、师资培训及数字化平台研发。同时,拓宽资金来源,吸引企业投入共建实验室、开发课程、设立奖学金。
4.3 质量监控与反馈机制:建立以学习成果产出(Outcome-Based Education, OBE)为导向的专业质量持续改进机制。定期开展毕业生跟踪 价,将反馈结果用于优化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4.4 校企协同机制:与行业协 共建产 业学院或协同创新中心,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深度合作模式,确保专业建设始终与产业脉搏同频共振。
5 总结与展望
未来专业建设将围绕产业高质量发展对人才培养改革的要求,面向国家和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探索建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供需适配机制,积极探索开展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机制,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支撑保障。
参考文献:
[1] 周胜 . 基于学生调研数据分析的软件技术专业建设问题研究 [J]. 无线互联科技,2020,17(22):
155-156.
[2] 黄橙. 以开放教育高质量人才培养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J]. 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24,37(02):
102-105
[3] 李红光. 完善数据要素市场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J]. 红旗文稿,2024,(09):27-29.
[
作者简介 ] 闫坤豪 (1979-),女,宁夏吴忠人,远程学习支持服务中心(宁夏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管理中心)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与远程教育。
∗[ 基金项目 ] 2024 年度专项课题“人工智能赋能学习资源建设和应用研究”(编号:XJ202424);教学实施团队建设项目“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教学实施团队建设项目”(编号:NXOUTD2024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