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高校研究生“慢就业”群体心理画像与生涯教育的课程思政干预路径探究

作者

贾晓辉 孙卓 曹雪

吉林大学 130012

引言:

面对各种复杂的现实环境和心理压力,高校研究生“慢就业”群体的心理问题呈现出不良发展趋势,无论是对个体长期发展还是对高校人才培养,都会产生潜在的、深远的不良影响,也会对社会人力资源配置优化造成负面影响。在这样的现实困境下,加强高校研究生“慢就业”群体心理画像分析,基于课程思政展开生涯教育干预,就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成为实践立德树人教学理念,培养高质量、高技能高校研究生人才的关键尝试。

一、高校研究生“慢就业”群体心理画像

第一,焦虑和困惑并存。当前行业竞争日趋激烈,这部分人在找工作的时候经常会处于两难的心态:对理想工作的薪酬水平、发展前景和行业匹配度有很高期望,担心自己的竞争力不够,产生持续焦虑心态;对各个职业领域的工作内容和能力要求没有深入认识,再加上一些专业和市场需要之间的差距,造成他们对工作方向认识越来越不清晰,很难确定求职目标,进而感到更加迷茫。第二,自我认知系统模糊。一些研究生在学业上更注重于理论学习,缺乏对能力应用于实际情景优势的客观评价,对诸如交流能力、团队合作等软能力缺乏认识。这样的自我认识上的偏差,会在求职中体现,比如简历制作得不够有针对性,面试时很难凸显个人优点,进而打击自信心 [1]。第三,职业规划不足,逃避情绪更加严重。在逃避心理驱使下,一些研究生没有把职业生涯计划融入到自己的学业发展系统中,没有通过实习积累工作经历,也没有进行过行业调研和职业技能储备。在面临求职压力时,往往会以考研二战、准备考公等理由作为逃避的借口,造成“消极的延迟就业”。

二、高校研究生“慢就业”群体生涯教育的课程思政干预路径

(一)整合专业教学

第一个方面是构建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各专业特点,把行业发展中的前沿案例和课程思政要素融合。比如工科类专业,主要从核心技术攻关、重大工程建设等方面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例如先进设备制造精密技术突破、新能源产业核心材料创新等。在案例教学中,不仅要引导高校研究生对技术原理和解决方案进行深刻剖析,加强他们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和创造性思考能力。同时还需要整理案例中的企业技术布局和人才梯队建设需要,使他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到相应的职位能力要求和职业发展路径,消除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职业困惑。第二个方面是将生涯教育目标渗透进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校企合作,构建稳固的校企共建实践基地,使高校研究生能够按照自己的专业和生涯发展目标,适配适合自己的实习岗位。在实习中,企业导师和学校老师一起制订实习方案,这既可以引导研究生参加实践项目操作,也可以对工作程序更加了解,提高专业技能和职场环境适应性。同时,通过工作经验分享和生涯规划辅导等方式,促使研究生能够根据企业需要和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进行自我规划 [2]。以此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方式,有效地填补理论知识与工作现实之间的鸿沟,提升研究生就业竞争能力,转变其由于能力焦虑和未来不确定性引起的延迟择业心态。

(二)提供多样化的就业平台

第一个方面是在建立协作机制方面,高校积极突破现有的资源屏障,实现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之间的就业服务合力。政府部门通过就业信息平台,准确地将各地区产业发展规划和重点领域人才需求列表等信息传递给各院校;企业根据产业发展动态,开设职位数据库,进行个性化职业咨询;科研院所共享科研项目用人要求,拓宽高校学术型研究生就业途径。将三方面资源融合,形成针对“慢就业”研究生的个性化招聘服务体系,以应对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求职延误,保证招聘信息与求职意向和市场需求高度契合。第二个方面是在课程思政价值导向方面,将就业宣传和价值观培养紧密结合。优化课程思政体系,对“三支一扶”“特岗计划”的岗位保障、晋升通道,自主创业的税收减免、融资扶持等进行全面阐释,修正研究生对这部分岗位的偏差认知。与此同时,邀请基层就业典型和成功创业校友进行个案教育,以亲身体验传达“将个人理想与祖国发展融为一体”的就业观念,指导其将就业择业和社会发展需要联系起来,建立多样化的就业观念。第三个方面是高校和企业联合设计实践课程,指导研究生在项目实训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工作定位;聚焦行业紧缺岗位人才需要,实施订单培养方式,结合企业需求,量身定做专业的教学计划,使研究生由被动等待向主动规划转化,由“慢就业”向“优就业”转型。

结语

总之,高校研究生“慢就业”群体心理画像表现出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深入该群体展开一线调研和心理画像分析,明确当前时期该群体具体的心理画像和存在的问题,针对性从课程思政生涯教育干预路径角度切入,寻求可行的、有效的解决办法,并尝试从其它方面展开探索研究,整合更多优质资源和技术,为长久开展这项工作提供切实稳定的保障,以向社会各行各业源源不断地输入心理素质过硬、专业技能过硬的优质高校研究生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敏 , 李阳 . 高校研究生“慢就业”群体心理画像构建及影响因素研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3,44(6):56-63. .

[2] 王磊 , 陈雨欣 . 课程思政视域下研究生“慢就业”群体生涯教育路径优化 [J]. 中国高教研究 ,2022(9):89-94.

作者简介:贾晓辉(1970.11- ),女,汉族,辽宁铁岭人,硕士研究生,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学生思政、学生就业指导与管理。

孙卓(1985.11- ),女,汉族,黑龙江人,硕士研究生,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

曹雪(1991.05- ),女,汉族,吉林长春人,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学生思政与就业指导。

注:

本文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专项课题:“慢就业”视域下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群像分析及对策研究—— 以为例(2024XLJKZXZD02)研究成果。

本文系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课题课题:思政视角下的研究生生涯教育探索——以为例(ysz202440)研究成果。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与人才培养互动反馈机制研究(JJKH20241361JY)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