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推动绥德县干部教育资源提升的路径探析
王宝健
中共绥德县委党校 陕西省榆林市 718000
正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常态化培训特别是基本培训机制,强化专业训练和实践锻炼,全面提高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干部教育资源是干部教育培训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离不开高质量的培训资源的支撑。为了提高干部教育质量,必须重视红色文化的重要作用。本文围绕绥德县干部教育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其提升发展路径展开深入剖析,揭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红色文化视角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推动绥德县干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高效利用,为干部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一、绥德县干部教育资源开发现状
(一)立足“教育基地打造 + 课程体系开发”,干部教育基地初步形成
绥德作为陕北红色文化最丰厚最集中的区域,现有红色遗址和革命旧居 44 处,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红色“富矿”。近年来,绥德县根据现存资源实际,规划实施提升改造工程,对毛泽东旧居、李子洲旧居、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等红色遗址进行系统的修护提升。同时,立足全国红色教育基地战略定位,以新建绥德革命纪念馆为中心,串联绥德师范旧址、中共绥德地委旧址、359 旅和绥德警备区司令部旧址、郝家桥旧址、西北局及义合会议旧址等多处革命旧址,建设以“一馆五址”为主要内容的绥德红色教育基地,成为展示陕北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实施“党委政府主导 + 文旅团队运营模式”,文旅融合打造红色文化研学品牌
绥德县在文旅融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在打造红色文化研学品牌上,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成功地将红色文化与旅游资源相结合。绥德县党委政府在文旅融合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针对绥德各景区的红色属性及开放式管理的基本特征,以及教育培训基地化建设的需求,系统地规范了环境保护、游客导览、服务流程、旅游交通、旅游购物、停车管理、卫生防疫、消防安全、应急预案、志愿者服务等综合管理方面的保障机制,确保各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确保接待活动万无一失,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同时,主动融入全省、全市的旅游线路,广泛吸引业界龙头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绥德旅游市场开发,着力打造旅游精品线路。2022 年,与榆林旅投公司合作,秉承“文化走出去、品牌树起来、流量引进来、产业活起来”的发展战略,以基地建设及运营为主导,将教育培训与一二三产融合。聚焦乡村振兴,联农带农,发挥红色教育资源和文化商业 IP 矩阵优势,形成红色文化产品化,产品产业化的发展格局。
(三)围绕“引得来+ 留得住”,打造一支作风能力优良的干教队伍
党委政府以县委党校为主体,修订党校三定方案中的职能,新增承接对外培训班次职能,在与榆林文旅公司的合作中,借鉴先进管理模式,建立并完善教学管理、学员管理、财务管理、外联管理模块,逐步形成外培闭环管理模式。同时,整合绥德红色资源制定了“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看变化悟思想”“重走转战陕北路,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绥延
”等系列培训方案,开发了“东西南北中”5 条红色研学线路,针对不同培训对象制定满足其培训需求的培训方案,解决将客户引进来的问题。
二、绥德县干部教育资源开发存在问题
(一)干部教育基地打造不平衡、不充分
绥德革命红色遗址点多面广,分布相对较为分散,城中及周边有郝家桥旧址、中共绥德地委旧址、绥德师范旧址、359 旅和绥德警备司令区司令部旧址、绥德革命纪念馆。城外有义合薛家渠中共中央西北局及义合会议旧址、陕北红色堡垒的崔家湾镇铁茄坪村、诞生全县第一支工农武装的崔家湾镇王家沟村、定仙墕镇东山村的黑圪崂战斗指挥所遗址、中国工农红军东征第一站——沟口村等遗址。在干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遵守先城中后城外原则。如郝家桥旧址、中共绥德地委旧址相继投入开发,绥德革命纪念馆新馆落成开馆,三处红色旧址软硬件设施完善,在近几年干部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郝家桥旧址、中共绥德地委旧址、绥德革命纪念馆现已成为绥德干部教育的一张名片。而崔家湾镇铁茄坪村、黑圪崂战斗指挥所遗址等或是位置相对偏远,或是缺乏基础设施,在干部教育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较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绥德红色文化在干部教育工作中整体性作用的发挥。
(二)干部教育课程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教育性发挥不明显
一是教学点、教学内容重复性使用。进行干部教育过程中在选择红色旧址时,受一些因素影响,优先选择城中或是周边附近地点,导致近几年干部教育过程中出现了如城中红色旧址学习多次,城外红色旧址没有一次。由于绥德各红色旧址负责现场教学老师较少,出现了多次参观某一旧址听同一位教师多次讲授同一课程。重复性的地点和重复性的内容致使红色旧址在干部教育过程中很难再发挥其吸引力和感染力,相应教育性也大打折扣。二是教学形式单一。针对绥德红色资源“一馆五址”的安排部署,各个红色旧址现已都开发了相应的现场教学课程和郝家桥旧址的文艺党课。虽在现场教学课程开发和体验式教学方面有很大突破,但是就教学形式而言还是相对单一,现场教学能够代表绥德当地的红色基因、红色精神、红色血脉的精品课程相对较少。体验式教学虽能带动学员参与的氛围,但时间短,理论性教育欠缺,难免有震撼一瞬间、激动一阵子,难以真正走深走实、入脑入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在干部培训中充分发挥作用。要落实好习总书记强调的“铭记一辈子、影响一辈子”指示要求,还要下更大更扎实功夫。
(三)干部教育培训人才短缺
绥德红色文化的传承工作需要一支专业化、多元化的人才队伍来完成,干部教育资源的开发也需要专业人才、专业队伍来完成。党校教师中研究生学历等高学历教师所占比例较少,多为能够承担数门课程的“通才型”教师,但能承担高水平培训的“专才型”教师较少。同时,党校教师进修机会不足,造成教师知识更新难以跟上新时代新形势发展,授课内容针对性不强,理论联系实际不够,对现实的难点、热点、焦点问题分析较少,教学内容难以引起学员的共鸣与认同。
三、红色文化推动绥德县干部教育资源提升的具体路径
(一)树立“一盘棋”理念,有效整合县域红色文化资源
针对绥德县红色文化资源“点多面散”、现有资源开发、利用不够的特点,如何最大化、最优化的发挥绥德县红色文化资源是首要解决问题。一是要发挥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党委要切实担负起办党校建党校的主体责任,树立全县“一盘棋”思维,做好顶层设计,深化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改革,健全完善制度机制,加强集中统一领导、统筹教育培训资源使用管理、统筹干部人才使用管理、统筹教育培训和课程开发、统筹师资队伍建设、统筹推进课题研究,发挥好党校在红色文化传播、红色文化传承、红色文化时代价值挖掘的核心阵地作用。二是在干部教育资源的开发使用上,有针对性的提升红色文化的投入的比例。在干部教育教学点的保护、利用开发上,应坚持以满足培训人员的学习需求为导向重点打造,紧扣绥德县干部教育资源实际,实事求是的谋创新,充分立足绥德县丰厚的秦汉文化、红色文化的优势,创优培训格局,“以旧修旧”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汁原味、原有特色,按照“少而精”的原则重点打造教育资源,既能实现投入的有效使用,也能利用后续的整合资源,避免贪多贪大造成资源的浪费,确保培训的质量和实效。
(二)强化人才培育,助力红色文化的开发和利用
人才作为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者、内涵的解码者、价值的传播者,其专业素养与能力水平,直接决定着红色文化从历史积淀到时代转化的效能。针对县区党校、行政学校目前实行“一校两制”的情况,干部自身身份和工作内容不对称,给党校、行政学校带来了内部管理和自身发展上的困扰和障碍,导致干部自身动力不足,应切实加强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探索科学可行的奖励激励制度。按照“外引内培、专兼结合”的思路,建强师资力量。公开选聘一批高端人才、高学历人才、拔尖人才,壮大党校专职教师队伍实力;对符合培养条件的党校青年干部、有教学科研能力的教师创造学习、进修培训,挂职锻炼及给予职务职称晋升的机会,加强在实践中的锻炼历练,有利于学用相长、学思贯通,不断培养出红色文化传承、传播的高素质教师;聘用引进一批革命烈士后代、基层岗位骨干和先进典型作为兼职教师,让熟悉地方党史、善于运用地方史料、真实案例开展党性教育的名师成为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外聘一批知名学者、领导干部、各界优秀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形成优质师资队伍,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有理想的人讲理想、有文化的人讲文化、有自信的人讲自信,做到“人尽其才”。
(三)讲好绥德红色故事,推动干部教育资源高质量发展
讲好绥德红色故事,是推动干部教育资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绥德作为陕北革命的“红色堡垒”,其红色故事中蕴含的坚定信念、为民情怀、斗争精神和务实作风,正是新时代干部教育的鲜活教材。一是坚持“内容为王”,组织专家学者对干部教育资源集中力量进行优质化、精品化、特色化打造,深入研究革命历史和红色事迹,打造精品课程、编写培训教材,有效扭转理论教育偏“空”、专业教育偏“碎”状况,力求务实管用、鲜活生动、触动人心,这样避免出现“一个教学点只有一堂课”的教学困境,又能充分体现干部教育培训提升干部队伍能力建设的根本要求,极大满足干部个性化、多样化、差异化的培训需求。二是深化干部作风建设。干部教育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绥德县是红色革命老区,围绕革命遗址遗迹开展红色革命教育是绥德的特色优势,探索富有绥德特色的红色教育资源开发新路子势在必行,这都是实现高质量的战略选择、应有之义。三是要突破传统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方式,大力开展推广式、研究式、体验式等丰富的教学方式,既把牢干部教育培训的政治方向,又多措并举推动干部教育“接地气、冒热气、添生气”,以“工匠精神”打磨“精品通识课”,深入挖掘绥德县红色文化的时代精神,丰富拓展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将红色文化的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形式多样地运用到课堂上,提升使党员干部感悟红色文化、增强情感共鸣,让绥德红色资源真正成为锤炼干部党性、提升治理能力的“精神熔炉”,为绥德干部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的红色动力。
参考文献:
[1] 王立培. 红色文化融入党校党性教育的路径选择[J]. 党政论坛,2019(10).
[2] 王统超. 习近平红色基因的党性教育功能研究[J].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9(06).
[3] 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J]求是,2021(19):6
[4] 习近平.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21:26.
作者简介:王宝健(1987.03—),男,汉族,籍贯:河北唐山中级讲师,硕士学位,专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研究方向:党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