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流域调水工程对受水区水文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研究
郝锦锦
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榆林水文水资源局 719000
引言:
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尤其是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严重,亟需通过跨流域调水工程实现区域间的合理调配。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已建成和正在建设一系列大型调水工程,为保障民生供水和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跨流域调水不仅改变了受水区的水量格局和水动力条件,还通过外源性物质输入和生态过程扰动,对当地水文生态系统产生长期影响。这些影响可能表现为水文情势的改变、水质结构的优化或恶化、水生生物群落的演替,以及生态服务功能的再分配。在当前强调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研究跨流域调水工程对受水区水文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它有助于全面认识调水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为水资源调度与生态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另一方面,它也为未来跨流域水资源配置政策的优化和工程可持续运行提供理论参考。本文将从水文水动力变化、水质及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等方面展开系统研究,并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优化策略。
一、跨流域调水对受水区水文格局的长期影响
1.1 水文情势的改变
跨流域调水工程通过外部水源的引入,显著改变了受水区的径流过程和水量平衡。在一些典型案例中,调水使受水区多年平均径流量显著增加,水体补给条件得到改善,从而有效缓解了干旱缺水压力。然而,从长期来看,这种人工水文补给可能导致受水区天然水文节律发生改变,原有的季节性洪枯规律被打破,部分河段出现水位异常波动,影响了河流的自然演替过程。例如,受水区的湿地系统和河岸带植被在水位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可能逐渐失去对季节性涨落的适应性,导致生态功能减弱。与此同时,河流泥沙输移过程也受到影响,部分区域的河床冲淤关系发生改变,可能带来河道形态和水动力学条件的长期演变。
1.2 水资源利用格局的重塑
跨流域调水不仅改变了自然水文过程,也推动了受水区社会经济用水结构的调整。在一些受水区,调水水源被优先用于城市供水和工业发展,从而减轻了地下水超采和河湖生态水量不足的矛盾。然而,随着调水规模扩大和依赖性增强,部分地区逐渐形成“工程水资源依赖”,忽视了本地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导致区域水资源格局出现新的不平衡。长期依赖调水还可能带来社会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风险,一旦调水水源因气候变化或政策调整而减少,将对受水区的水安全产生严重冲击。因此,跨流域调水在改善水资源短缺的同时,也要求受水区在长期规划中合理平衡外来水源与本地水资源的关系,避免因过度依赖而造成潜在危机。
二、跨流域调水对水质与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
2.1 水质结构的演变
跨流域调水通常伴随不同水源水质的输入,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受水区水体的理化特征。部分调水工程引入的水源水质优于受水区本地水体,使河湖的溶解氧含量和透明度提高,水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然而,在另一部分案例中,调水水源携带的氮、磷等营养盐输入加剧了受水区富营养化风险,尤其是在湖泊、水库等相对封闭水体中,长期调水可能导致藻类异常繁殖和水华频发,破坏水生态平衡。水质结构的演变还表现为微量污染物的累积效应,跨流域调水引入的有机物和重金属在沉积物中逐步富集,对生态系统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2.2 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的调整
水文与水质条件的变化直接作用于受水区的水生生物群落。跨流域调水使得部分外来水生生物随水源迁入,可能导致物种入侵与本地群落竞争,从而改变原有的生物多样性格局。在长期运行下,鱼类群落结构可能发生重组,原本依赖洪枯规律繁殖的物种数量减少,而适应稳定水文条件的物种逐渐占据优势。此外,底栖动物和浮游生物群落也会因水动力与营养结构的改变而调整,进而影响整个食物网和能量流动格局。这种群落结构的演变一方面可能带来生态系统功能的优化,例如水质净化能力增强,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生态系统脆弱性增加,使其在面对突发环境事件时的恢复力下降。
2.3 生态服务功能的变化
跨流域调水通过改善水量和水质条件,提升了部分受水区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例如,湿地水量增加改善了水源涵养和栖息地功能,城市河湖水质改善增强了景观和休闲价值。然而,从长期来看,若调水过程未能科学调度,导致生态系统结构失衡,其服务功能可能出现下降。过量的外源营养输入会削弱水体自净能力,增加水环境治理成本;水动力条件改变可能影响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减少生态系统对人类社会的支持功能。因此,跨流域调水对生态服务功能的长期影响呈现双重性,需要在科学运行与管理下实现优化。
三、长期影响的综合分析与风险评估
跨流域调水工程对受水区水文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呈现复杂性与多样性。一方面,它显著改善了水资源条件,提升了生态环境质量,缓解了水资源短缺带来的社会压力;另一方面,它也引入了新的生态风险,包括水动力格局紊乱、外源物质富集、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等。实证研究表明,这些长期影响具有累积性和滞后性,往往在工程运行多年后才逐渐显现。例如,水生生物群落的演替和生态服务功能的转变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才能完全体现。因此,科学评估调水工程的长期生态影响,需要建立长期监测和预警机制,综合考虑水文、生态和社会经济多方面因素。同时,还应加强模型模拟与情景分析,预测不同调度方式和气候变化条件下的潜在影响,从而为调水工程的可持续运行提供决策支持。
四、结论
通过对跨流域调水工程对受水区水文生态系统长期影响的研究可以发现,调水在改善水资源条件、提升生态系统功能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系统结构变化与潜在风险。受水区水文情势的改变、水质结构的演变、水生生物群落的调整以及生态服务功能的转变,均体现了跨流域调水的长期双重效应。未来,应在跨流域调水工程的运行过程中强化生态调度理念,兼顾供水安全与生态安全;加快建立完善的生态监测与评估体系,实现对水文、物质循环和生物群落的动态掌握;推动产学研结合与跨区域协同治理,构建政策、技术与管理一体化的综合调控机制。只有在科学规划与动态管理的保障下,跨流域调水工程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运行,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长久支撑。
参考文献:
[1] 孙博 , 赵晓东 , 谷峪 , 等 . 跨流域调水工程调度运行评价体系的探索及应用 [J]. 水利水电技术 ( 中英文 ),2024,55(S2):127-133.
[2] 张宁 . 跨流域调水工程泵站流量调节方式选择及应用 [J]. 山东水利 ,2024,(08):21-22.
[3] 贾丹妮 , 武连洲 , 粟晓玲 , 等 . 跨流域调水工程“用户 - 枢纽”群联合优化调配 [J]. 水资源保护 ,2024,40(06):188-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