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民主化背景下UGC 模式纪录片创作特点探究
代文鑫 谢瑞雪
云南艺术学院 云南昆明 650500
一、生产机制的重构:从“专业垄断情形”到“全民记录情形”
(一)技术可供性与生产主体的泛化
传统纪录片生产体系长期受到高昂的专业设备购置成本、高度专业化分工模式以及制度化审查流程的束缚,塑造了以“导演核心—制片管理—播出机构控制”为亮点的垂直权力格局,技术民主化的首要体现当属“摄录设备普及化下沉”:智能手机、可实现 4K/8K 分辨率的移动图像传感器、便携式三轴稳定器以及 5G 高速移动通信网络一起构建了“低技术门槛摄制工具套件”,使非专业个体得以凭借接近广播电视级的技术标准完成影像拍摄任务。诸如剪映、CapCut 这类移动端的剪辑程序,内置了人工智能语音识别、自动化生成字幕、一键调色等功能单元,用户在十分钟上下的时间段里,就能完成过去专业团队得花数小时才能处理完的后期制作流程,用专业电影级摄影机 RED Komodo 6K 套机当作例子,单套采购成本差不多是 15 万元人民币,而具备 1TB 存储能力的 iPhone 15 Pro Max 智能手机,售价为 1.3万元人民币,且拥有支持ProRes 422 HQ 专业视频编码格式的特性,即便处于弱光照的环境,也依旧能维持高达 12 档的动态范围。在纪录片《凌晨四点的武汉》整体创作里,超过 70%的夜景镜头借助 iPhone 12 Pro 机型拍摄完成,其“夜景模式”跟“杜比视界 HDR”技术的应用成果,以实际效果证明了“技术普惠”理念的可行性,医护人员借助手机自拍模式记录重症监护室(ICU)轮班工作场景,其生成的影像虽没有专业布光的良好效果与精确的景深把控,只是凭借独特的“第一人称视角”,达成了传统专业摄制团队难以仿造的“身体亲临现场”效果。该技术民主化进程引发了创作主体在构成上的根本性改变:外卖配送人员抓拍送餐途中寂寥的城市街巷,医护人员利用自拍杆记录 ICU 病区交接班情形,志愿者一众直播方舱医院建设的实际情形,这些非职业创作者所拿出的“第一视角”影像素材,鉴于其摆脱了专业影像制作的程式化表达模式,收获了传统制作团队难以做到的“身体亲临现场”的真实感。《烟火人间》所呈现的建筑工人小伟于脚手架练习单杠的镜头画面,借助其粗砺的视觉质感与未刻意雕琢的构图样式,已成为代表劳动者美学的标志性画面。
(二)田野的“缺场化”与数据化调研
技术民主化的推进不只是革新了影像摄录工具,亦有力改变了纪录片前期调研工作的时空逻辑架构,传统田野调查方法极大程度依赖调研者“身体亲临”的实地观察与深度访谈,而 UGC 模式下的调研工作还可借助网络民族志以及内容分析法等研究方式,开展“回溯式虚拟田野调查”,对被摄对象在社交媒体平台的数字化行为轨迹进行分析。对快手、抖音等平台中的 UGC 视听文本内容进行高频关键词聚类方面的分析与情感倾向考量,创作者能在无需走进实体物理空间的情境下,系统地获取被摄对象的线上身份展示、情感表达路径及其社群互动方式,从而有效弥补传统田野调查方法在“缺场数据”收集方面的不足。以《哪吒2》IP 现象级传播里的 UGC 洞察作为例证展开分析:项目团队于电影开启上映的首月阶段,把“# 哪吒 2#”“# 哪吒二创 #”等当作核心关键词,从抖音、B 站、小红书、微博四大平台爬取相关 UGC 内容,数量达到 32.7 万条,其中有短视频 21.4 万条、图文笔记 8.3 万条以及长图 / 漫画类内容 3 万条。借助主题聚类分析:身份符号的二次创造,诸如美甲图案、纹身样式、发色设计、Cosplay 服装)、跨代的情感呼应(在“带娃奔赴影院”主题内容当中,大概 70% 的叙事核心聚焦在“我童年时期看《哪吒》,现在陪孩子看《哪吒 2》”,凸显 IP 内容强大的时间持久力,以及低技术门槛的再创作,“方言配音”挑战活动促使非专业用户采用地方方言重新演绎影片经典台词,抖音平台上单条呈现内容最高播放量达 1.4 亿次;“一键变哪吒”AI 换脸模板的使用次数累计起来超过了 2300 万次。依靠此数据洞察所得,纪录短片《哪吒不止少年》的创作方向实施了显著调整:放弃惯用的幕后制作揭秘视角,转而追踪拍摄三位普通母亲观众的真实状况——她们将子女画的哪吒涂鸦作品做成纹身贴纸,且于夜市摆摊进程内实现“以图会友”目标。影片里穿插着把大量用户生成的方言配音片段、火莲花妆容教程等内容整合进去,把官方叙事架构与用户自主叙事内容进行创意性混剪,上线24 小时里,Bilibili 平台弹幕互动量即冲破 50 万条,成为一部经“官方认证”的二次创作衍生作品。此类“数据化田野”调研途径明显降低了传统调研所耗费的经济与时间成本,同时实现了对已发生事件做时空回溯分析操作的可行性。
(三)众筹式生产与“平台—用户”协同
新冠疫情期间“全民纪录计划”实践案例的涌现表明,UGC 纪录片的生产模式从单一专业团队主导转变为“平台发起倡议、用户众筹提供素材、专业团队剪辑整合”的协同生产模式,优酷视频平台跟导演秦晓宇合作的《一日冬春》项目,72 小时内就征集到用户提供的3000 余份 UGC 影像素材,所有时长累计达到超 500 小时。平台方提供的“标准化话题标签构建—算法自动聚合分类—流量曝光激励引导”机制,不但明显降低了素材征集阶段的交易成本,也让纪录片创作史上第一次达成了“分布式生产”与“实时性叙事”的有机融合,其具体创作流程能够概括起来为“平台方发起项目倡议—算法系统自动聚合带标签素材—人工团队筛选核验—专业剪辑团队进行结构化编辑—多渠道多平台同步发布”。抖音平台和快手平台同时发布 # 全民纪录计划 # 话题标签,48 小时里,算法系统就自动抓取了 1.2 万条带有该话题的视频内容,其中完播率超出 30% 的素材会进入到人工复核池,累计 500 小时的优质素材被导演团队拿去进行二次结构化编码。该协同机制顺畅实现了“分布式内容生产”与“中心化专业处理”二者的辩证统一。
二、文本策略的革新:竖屏语法架构、分屏蒙太奇技法与碎片化的叙事表达
(一)竖屏美学:垂直空间展现的情感放大效果
竖屏 9:16 的画幅比例还是压缩了横向景深的表现空间,却极大强化了垂直方向对“身体姿态—面部表情”的聚焦展示能力,在《手机里的 77 天》这部作品里,展现居民于阳台一起合唱国歌场景的竖屏影像,借助“面部特写—半身中景”镜头快速交替转换,成功把个体情感状态扩大升华为一种集体仪式感。眼动追踪实验所得数据显示,处于竖屏观看情形的时候,观众视线落在人物眼睛区域的时间占比,明显高于横屏观看的模式,有个 87 岁老人举着吊瓶照顾患病老伴的竖屏特写镜头,采用了近似于 0.618 黄金分割比例的构图方式,着实触发了观众的“保护性情感反应”。竖屏画幅专属的“手机握持感”亦能营造出“记录者与我同在”的沉浸式体验,成功降低了传统纪录片观看里因“凝视”引发的潜在权力距离感,影像留存的手持拍摄抖动效果,甚至被主动设定成“真实性标记”,创作者L 明确地宣称:“我们有意留下了手机陀螺仪产生的轻微晃动痕迹,就是要让观众认定‘拍摄者此刻就在事发现场’,”
(二)分屏蒙太奇:处于画面内部的“积累效应”与“隐喻建构”
有效应对海量 UGC 素材在风格及内容上天然存在的不同特质,创作者大多采技术在同一画面空间达成“蒙太奇效果的内化”,首要采用的策略是积累式蒙太奇:在《温暖的一餐》所呈现的内容里,数十条记录不同人物“用餐”场景的竖屏影像被同时摆在 3×3 的网格画面布局里,采用重复性动作的并置展示和同步字幕的叠加,引发对“疫情笼罩下日常仪式感”的累积式情感冲击作用。其次采用隐喻蒙太奇策略:《手机里的武汉新年》利用三屏分割构图象征“物理空间隔离”状态,左侧屏幕展示居家隔离窗内孩童叫嚷“想吃炸鸡”,右侧屏幕上演医护人员赠送鲜花的一幕,中央屏幕呈现日出画面,隐喻“希望穿透隔离的壁垒”,这样就在单一的复合画面内完成了传统纪录片平常得靠多镜头组接才可完成的象征意义表达。分屏叙事技术还可在单一画面框架里达成景别的有效调度:就像在《一级响应》里,雷神山医院建造过程的影像被并置呈现出中景、远景、全景这三种别样的景别,多屏画面间视觉焦点的控制是经由明暗对比处理达成的:在《凌晨四点的武汉》相关作品中,由其他记录者于23:20 时刻所摄的影像片段逐个亮起显现,形成带有节奏韵律的视觉流景象。
(三)碎片化叙事与“数据库式时间”结构
UGC 文本内在的碎片化(fragmentation)特质彻底打破了传统纪录片所倚赖的线性时间叙事结构,转而用“事件主题标签—精确时间戳—地理定位坐标”作为索引的依据,创建起一种“数据库式时间”的架构样式,比如《烟火人间》采用从快手平台收集的 800 余条原始素材,根据“日出景象—劳动场景—家庭团圆—抗疫纪实”四个核心母题来进行重组编排,利用非线性拼贴途径实现“共时性群体肖像”的构建目标。该叙事策略最大程度把 UGC 素材的“原生态质感”保留下来,又在主题统带层面开展了意义的二次锚定环节,用户可积极主动点击“外卖箱”“脚手架”等可视化标签,直接过渡到相关联的特定素材片段,得到“用户自定义叙事路径”的交互感受。碎片化叙事依靠呈现“关键词云”来顶替传统旁白解说功能,观众在“数据库式时间”结构里自我开展意义拼接操作,产生别具一格的“分布式叙事”接受样式。
三、流通逻辑的张力:可见性政治跟治理困境
(一)平台算法与“再中心化”悖论
技术民主化进程虽说于内容生产起始阶段实现了创作权利的普遍惠及,却于内容分发出口端碰到平台算法机制的“再中心化”困境,抖音、快手等平台核心推荐算法机制的核心优化指标是“视频完播率—用户互动率(点赞、评论、分享)—页面停留时长”,引发 UGC 纪录片为争夺有限的平台呈现资源,在内容策略上朝着“情感强度高峰化”与“议题选择安全保守化”发展。类似典型例证有,《武汉日夜》当中记录民众“齐唱国歌”的片段,因合乎正向情感动员逻辑而被算法多次加权推荐,而呈现“医疗物资短缺”事实的镜头,由于存在潜在敏感词汇触发过滤机制,受到了限流处理,这种平台化背景下的内容流通逻辑产生了“民主化生产—集中化分发”之间的结构性张力。算法进行的“黑箱”属性进一步推动创作者采取策略性做法,把情感峰值内容预先编排,于是造成对“情绪经济”循环的路径依赖现象。
(二)伦理风险与治理框架缺位
UGC 素材源自“多主体贡献、弱审核把关”的特点,造成了与肖像权、隐私权保护以及创伤性场景再现相关的复杂伦理风险,于制作《手机里的武汉新年》过程中,清华大学清影工作室,开创性采用“三重授权确认”模式:用户首次上传素材即当作默认授权使用;专业团队开展二次剪辑工作前实施“二次确认”程序;成片正式发布前夕开放“个人撤稿申请通道”。该流程设计意在“技术赋权民主化”和“伦理审慎原则”之间觅得实践平衡点,主流平台至今都还未建立起一套统一适用于 UGC 纪实影像的行业伦理标准规范,急需应对的伦理困境集中呈现于:创伤性场景再现是否应实施二次打码操作?怎样切实做好未成年人肖像权的有效脱敏保护?怎样才能高效追溯海量投稿素材的原始版权?未来有效治理框架的构建,亟需形成“平台运营方—专业创作者—内容贡献用户”三方协同的责任共担机制。
(三)文化公共性的再造潜能
尽管面临着显著的治理困境,UGC 纪录片依旧凭借构建“情感共同体”的形式,呈现出重塑文化公共性的积极潜力,新冠疫情肆虐期间,在快手平台# 武汉日记# 话题下,UGC 短视频累计播放量超过了 120 亿次,用户利用实时弹幕评论、虚拟礼物打赏、二次创作传播等方式深度参与叙事共构,促使纪录片本身演化成“分布式哀悼实践”与“危机历史见证”的媒介仪式。这种下往上式的文化生产模式,不仅对传统纪实影像一直秉持的“精英主义视角”发起了有力挑战,亦为数字时代开展公共记忆书写提供了创新性的媒介载体,用户依托“云端虚拟陪伴”参与“数字化哀悼”流程,构建起突破物理空间限制的情感连接网络。UGC 纪录片至此成为“重大危机社会见证”的仪式化传播工具,深刻革新着数字时代公共记忆的搭建模式。
结语:
技术民主化进程靠着摄录设备普及深入、算法功能可供性优化以及平台化流通渠道铺设,从系统层面重构了 UGC 纪录片的生产机制、文本策略与流通逻辑,得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此重构并非为线性的、单向度“技术解放叙事”模式,而是内在包含了“民主化赋权潜能—权力结构再中心化趋势”的辩证制衡力。未来学术研究方向迫切需要进一步聚焦到:平台推荐算法怎样利用隐性机制制约纪录片议题的选择范围和呈现形态;怎样建立适应“分布式生产”新方式的伦理治理框架及版权协调机制;深度挖掘UGC 纪录片在全球南方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中所彰显的文化政治意涵。唯有在技术革新、制度设计、文化实践这三个关键维度不断开展动态协商与优化升级,UGC 纪录片方可真正达成其倡导的“纪实民主”承诺。
参考文献:
[1] 朱洁 . 网络民族志:虚拟田野研究的方法论反思 [J]. 新闻与传播研究 , 2021(4):45-60.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 第 5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2023.
[3] 秦晓宇 .《一日冬春》导演手记:UGC 时代的全民纪实 [J]. 当代电影 , 2020(6):34-39.
[4] 王薇 . 从个人故事到群像展播:UGC 纪录片的行动者网络 [J]. 当代电影 , 2023(2):45-52.
[5] 吴雨蓉 . 后全民纪录时代网络微纪录片发展的新动向 [J]. 现代传播 , 2021(7):78-84.
作者简介: 代文鑫(1999.11-),男,汉族,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电影
作者简介:谢瑞雪(2001.03-),女,汉族,山东东营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