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发展历程认知的调查研究

作者

张杰汉

浙江省台州市玉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317600

引言

在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中职教育往往侧重于传授即时可用的操作技能,希望学生能快速适应岗位需求。但是对技术发展脉络的忽视,容易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缺乏纵深,难以适应技术的快速迭代。理解计算机从诞生到成熟的演进过程,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更能培养其系统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审视当前学生对这一历程的认知程度,并探索有效的教学引导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计算机发展历程的核心脉络与教学价值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是一部凝聚人类智慧与创新的宏大史诗,深刻揭示了技术革新如何逐步塑造并推动现代社会的演进。从硬件层面看,计算机经历了从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飞跃,其体积不断缩小,性能持续增强,成本显著降低,最终从实验室走向大众日常生活,并演化出智能手机与可穿戴设备等多种形态。在软件与系统方面,发展同样波澜壮阔。从最初的机器语言到高级编程语言,从批处理命令到图形用户界面(GUI),再到如今的智能操作系统,这一过程清晰地反映出人类对更高效、更自然的人机交互方式的不懈追求。整体而言,计算机的发展既体现了软硬件技术的协同演进,也彰显了其作为现代科技核心驱动力的教学价值与时代意义。

二、中职学生认知现状分析

(一)知识碎片化,缺乏逻辑关联

目前中职学生对计算机发展历程的认知呈现出明显的碎片化特点。尽管学生能够记忆一些标志性事件或人物,如第一台计算机 ENIAC 的诞生或比尔·盖茨创建微软等离散知识点,但却比较难以将这些知识节点串联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一般无法理解晶体管取代电子管的技术必然性,也不能透彻领会图形用户界面出现对计算机普及带来的革命性影响。这种认知状态表明,学生对技术演进的内在逻辑与因果关系缺乏把握,各知识点之间相互孤立,未能形成有机联系,最终影响了他们对计算机发展全貌的构建和深层技术原理的理解。

(二)学习动机偏向实用,历史兴趣不足

许多中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实用主义倾向,普遍认为学习计算机发展历程没有实际用处,远不如掌握某一具体软件的操作技能有价值。这种功利性的学习观念导致他们对技术演进的历史背景、重大突破背后的科学精神以及杰出人物的创新经历缺乏足够的探索欲望。学生更关注即学即用的操作技能,而对技术发展过程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创新思维认识不足。其结果就是,虽然学生可能掌握了当前的技术应用,但却难以从历史中汲取经验,从而限制了其长远的技术理解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了扭转上述局面,教学需从“知”、“趣”、“用”三个维度进行优化设计,将历史知识有机融入专业教育全过程。

三、教学优化策略与建议

(一)构建时空框架,实现脉络化教学

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时,利用时间轴工具或信息图示,将计算机发展中的重要事件、关键人物和技术突破按时间顺序进行可视化呈现。这种时空框架的构建不仅包括硬件技术的发展,如从电子管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演变过程,还应该涵盖软件系统、网络技术等重要领域的发展轨迹。通过这样的整体布局,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各个技术突破之间的先后顺序和逻辑联系,理解每一项技术出现的时代背景和技术积累需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时期技术发展的特点,分析技术变革之间的因果关系。例如,可以探讨集成电路的出现如何为个人计算机的普及创造了必要条件,图形用户界面的发展又如何推动了计算机应用范围的扩大。这种脉络化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成系统的知识网络,形成对计算机发展历程的整体认知,从而避免单纯记忆碎片化信息的弊端。

(二)创新教学形式,强调体验与互动

教学方面,教师可以引入历史影像资料,通过播放计算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历史纪录片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技术演进的历史场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向学生展示不同时期的计算机硬件设备,如早期的硬盘、主板等实物,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接触实物来加深对技术发展的理解。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模拟不同历史时期的技术研发场景,让学生以计算机工程师的身份参与技术决策过程。如设置专题讨论环节,让学生分组探讨特定技术转折点的意义,如讨论图形用户界面出现的重要性,或者分析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影响。通过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技术发展的历程,还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紧密联系现实,贯通历史与未来

教师应该注重展示技术发展的连续性和传承性,说明当前使用的各项技术都有其历史渊源和发展轨迹。如在讲解集成电路发展历史时,可以联系到当前半导体行业的发展状况,探讨芯片制造技术的最新进展和面临的挑战。在介绍计算机网络发展历程时,可以延伸到当前的 5G 技术和物联网应用,让学生理解这些新兴技术是如何从早期的网络技术发展演变而来的。通过这种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认识到技术发展的规律性和连续性,理解每个时代的技术创新都是建立在前人工作基础之上的。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技术发展的未来趋势,基于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解,对计算机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合理预测和探讨。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技术洞察力和创新意识。

结语

对计算机发展历程的认知,是中职学生技术素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绝非枯燥的记忆负担,而是培养技术洞察力、创新思维和职业自豪感的宝贵源泉。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改进,完全可以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转化为学生爱听、能懂、会用的生动课程,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注入更深沉而持久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汪阳 . 基于知识迁移的信息技术项目化教学模式建构 [D]. 湖南 :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2] 高操 . 中职计算机网络化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J]. 试题与研究 ,2024(18):159-161.

[3] 刘红蕾 . " 互联网 +" 背景下中职计算机教学创新策略探究 [J]. 数码精品世界 ,2023(7):316-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