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新能源发电中的应用与挑战
马小军
青海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新能源工程建设分公司 青海省西宁市 810000
引言:
在“双碳”战略背景下,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技术正以从未有过的速度发展,推动着能源结构的深度变革。电气自动化作为发电系统运行的“中枢神经”,其技术进步已成为新能源高效、安全并网的关键支撑。面对发电场景的复杂性与波动性,怎样构建更加智能、可靠的自动化体系,已成为业界关注的核心问题,也为技术创新与系统集成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
一、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新能源发电中的典型应用
随着新能源发电的快速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其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成为提升系统效率、稳定性与智能化水平的关键支撑。
1. 自动化控制在发电设备中的应用
在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系统里,自动化控制技术广泛应用于关键设备的运行调节与性能优化。通过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与分布式控制系统(DCS)等控制方式,实现了对风力发电机、逆变器、变流器等设备的实时控制与故障管理。这些系统能依据风速、日照强度等环境变量自动调节发电参数,最大化输出功率并延长设备寿命。在风电场中,自动化系统可精准控制风机的启停、变桨与偏航操作,有效提高能量捕获效率;在光伏系统中,通过自动跟踪系统优化组件角度,同样实现对发电效率的实时优化。
2. 自动化监测在系统运行管理中的应用
电气自动化技术为新能源发电系统提供了全面高效的运行监测能力。借助远程监控平台、智能传感器和数据采集终端,能够对电压、电流、功率因数、温度等关键参数进行实时采集与分析。尤其是在大规模分布式新能源场站中,自动化监测系统可以远程感知多个发电单元的运行状态,及时预警潜在故障,显著提升运维响应速度与系统稳定性。此外,依靠 SCADA(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可实现对整个发电站的集中调度和状态监控,为能源管理和调度优化提供数据支撑。
3. 自动化保护在电网并网过程中的应用
新能源电源并入电网对电能质量、供电稳定性和保护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并网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动化保护装置能根据电压跌落、频率波动、短路电流等运行状态实现快速响应与隔离,保障系统安全。风电和光伏电站常采用智能微机保护装置与继电保护系统,有效应对各种并网扰动。同时,自动化装置还具备通信与自诊断功能,能够与调度系统联动,提高故障处理的协同效率。随着柔性直流输电与智能电网技术的发展,自动化保护策略也在不断进步,为新能源大规模并网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新能源发电自动化系统面临的关键挑战
尽管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新能源发电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受能源特性与技术环境影响,系统在实际运行中仍面临多重挑战,需要深入分析并解决。
1. 系统兼容性与集成难度大
新能源发电系统涵盖多种类型且构造繁杂,不同生产厂商的设备在通信规则与控制模式上各有不同,这使得自动化系统的整合工作难度大幅上升。在风电、光伏、储能等多种能源协同应用的场景中,设备间需要达成协调控制与集中调配的目标,这常常牵涉硬件连接端口、电气规范、数据形态等多个维度的适配问题。系统整合任务繁重、调试过程耗时较长,容易导致系统运行效能偏低,甚至在意外情况发生时因控制流程受阻而对整体发电安全与稳定运行产生不良影响。
2. 自动化系统抗干扰能力不足
新能源发电场站多建设在风力强劲、气候条件恶劣或地理位置偏远的区域,这些因素对自动化系统的抗干扰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目前部分自动化设备在高湿度、高温度、盐雾侵蚀、雷电天气等环境中稳定性欠佳,容易出现控制指令延迟传递、传感信号失真乃至设备停止运转的现象。电磁干扰同样是影响系统运行可靠性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在大功率变流装置频繁工作的情况下,电磁兼容性设计存在缺陷可能引发系统错误操作。系统一旦发生故障,恢复过程困难、维修周期漫长,对发电的持续进行造成显著影响,严重时还会导致并网运行中断。
3. 智能化水平与维护效率偏低
虽然新能源自动化系统在“无人值守”领域已取得初步进展,但整体智能化程度仍然有限,尤其在故障预先判断、智能问题诊断与自主性能优化方面存
在不足。当前多数系统依靠传统的规则逻辑与经验参数设置,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运行场景。设备运维过程中仍需依赖人工开展定期巡检与数据分析工作,无法真正实现预测性维护和实时决策管理。
三、提升电气自动化水平应对挑战的策略与路径
为解决新能源发电自动化系统在整合、稳定性与智能化方面面临的难题,需要从技术创新、标准制定与管理改进等多个方面采取措施,构建更为高效、可靠的自动化体系。
1. 推进系统标准化与模块化建设
建立统一的设备接口规范、通信协议与数据格式是解决系统整合难题的关键举措。应加快制定适用于风电、光伏等多能源系统的电气自动化标准,推动行业内软硬件接口规范的统一,降低系统整合时的适配成本与调试时长。采用模块化设计思路,将控制、监测、通信等功能划分为独立单元,有利于实现灵活组合与快速部署,同时便于后期系统扩容与功能升级。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应鼓励设备厂商之间合作开发兼容性强的自动化设备,打造统一、可扩展的自动化平台,提高整体系统的整合效率和运维灵活性。
2. 加强设备防护与抗干扰能力设计
为满足复杂环境下的运行需求,自动化设备需具备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抗干扰性能。在硬件选择上,应采用具备防尘、防潮、防雷、防腐蚀等特性的工业级产品,并优化设备外壳与电路结构设计,确保在极端气候条件下能够稳定运行。在系统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电磁兼容性(EMC),合理规划电缆布局、做好屏蔽接地处理,避免高频干扰对控制信号产生影响。引入多冗余设计和容错机制,可提高系统应对灾害的能力。
3. 提升智能化水平与数据应用能力
智能化是未来新能源自动化系统发展的核心方向,应加快智能控制算法、数据驱动诊断与边缘计算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借助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技术,可实现对系统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与动态调整,从而提高故障预测准确率与能效管理水平。在发电场站部署具备学习与自适应能力的智能终端设备,结合云平台进行集中管理,能够实现远程诊断、在线优化与自动调度。重视数据资源的统一整合与深度挖掘,构建面向运维管理的数据中心,可推动运维模式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判”转变,实现系统运行的全生命周期智能化管理。
结语: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新能源发电中的应用已成为提高系统效率与稳定性的关键动力。在实际推广过程中,仍需应对设备兼容性差、环境适应能力弱与智能化水平不足等挑战。通过加强标准化建设、提高系统抗干扰能力以及推动智能化发展,能够有效突破这些制约瓶颈。未来,应持续推动技术融合与系统优化,构建更加高效、智能、可靠的新能源发电自动化体系,为清洁能源的广泛应用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少峰 .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新能源系统中的应用 [J]. 电子技术 ,2024,53(04):280-281.
[2] 张良 .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新能源系统中的应用 [J]. 张江科技评论 ,2025,(02):54-56.
[3] 冯耀锋 , 李志昌 . 电气自动化在新能源发电中的技术研究 [J]. 中国设备工程 ,2025,(09):197-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