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文化自信”的渗透路径探析

作者

卢福慧

明光市新生小学239400

摘要:就古诗词而言,其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优秀古诗词,从精选教材、创设情境、联系现实、拓展延伸四个方面,探讨了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文化自信”的有效路径,期望能够为相关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文化自信;渗透路径

引言: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力量源泉。在全球化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其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小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小学语文教材中也汇聚了丰富的古诗词资源,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和精神宝藏。故而,如何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有效渗透文化自信教育,引导学生领悟民族文化内涵,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传承意识,可谓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亟待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精选教材,挖掘古诗词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就小学语文教材而言,其精选了大量优秀的古诗词,这些诗词既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生活智慧、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又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挖掘这些古诗词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进而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具体来说,以人教版三年级教材为例,教师就可以从教材中精心挑选那些能够集中体现中华文化特质、彰显民族智慧结晶的篇章。如《山行》一诗通过对秋日山林景致的描绘,展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智慧和生态理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借由重阳节思亲的主题,体现了中华民族重视亲情、崇尚孝道的传统美德;《清明》则描摹了春雨、行人、酒家等意象,表达了中国人慎终追远、缅怀先祖的人文情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积极地引导学生透过字里行间去体味古诗词所承载的文化内核,感受祖先留下的智慧结晶,从而增进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坚定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获得情感体验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心智和人格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丰富的情感体验对于他们坚定文化自信、形成正确价值观至关重要[2]。然而,古诗词以其凝练、隽永的语言,蕴含着丰富而含蓄的情感,对于小学生来说,要真正读懂诗词并非易事。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富有情感氛围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参与体验中领悟诗词的情感内涵,进而产生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举例来讲,以《山行》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呈现一组秋日山林的图片(如图1),并配以优美的古典音乐,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中所描绘的壮美景色。接着,教师可以这样导入:“你是否也曾在秋日的山林中漫步?那石径的蜿蜒,白云的飘逸,枫叶的灿烂,是否也曾触动过你的心弦?让我们走进诗人的意境,去体味他的感受。”在富有情感氛围的课堂中,学生能够跟随诗人的脚步,在想象中漫步于诗中描绘的秋日山林,感受诗人面对自然美景时的惊叹和喜悦,体会中华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油然而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联系现实,引导学生从优秀古诗词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历经数千年绵延不绝,正是因为其超越时空的恒久魅力。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虽然产生于古代,但其蕴含的人生智慧和价值观念,对于当代学生的健康成长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3]。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本,将古诗词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古今对照中感悟中华文化的时代价值,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前行的智慧和力量。

就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为例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身在异乡时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写出了游子虽不能与亲人相聚,但心中始终牵挂的真挚情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同学们,你们有些是从外地来到这里求学的,你思念家乡吗?你是怎样表达对亲人的牵挂的呢?”在分享和讨论中,学生能感受到诗中的思乡之情跨越时空的震撼力量,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中华文化重视家庭伦理、崇尚亲情友爱的价值理念。进而,教师可以进一步引申:“中华文化历来重视家庭,视亲情为人伦大德。有句古语叫‘百善孝为先’,所以我们要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亲亲友善的家庭美德。”借由将古诗词与现实生活联系,引导学生从中汲取人生智慧和道德力量,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家庭文化,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四、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在更广阔的视野中认识和传承民族文化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仅依靠课内古诗词教学难以全面、深入地进行文化自信教育。所以教师还需要拓展教学视野,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校外教育资源,为学生搭建多样化的民族文化学习平台,引导他们在更广阔的视野中去认识、热爱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譬如《清明》一诗描绘了清明时节的自然景象和游子的思乡之情,蕴含着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缅怀先祖的优秀传统。教师可以在清明节来临之际,组织学生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主题活动。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吟诵《清明》诗,了解清明节的起源和习俗,讨论古今清明习俗的异同。接着,开展“诗画清明”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创作与清明节、先祖祭扫相关的诗歌、绘画或书法作品,抒发自己对逝者的缅怀之情。作品完成后,学生们互相欣赏、评价,分享心得体会。在创作和展示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更深入地领会古诗词的意蕴,而且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感,更加自觉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重生命、缅怀祖先的优秀传统。

结语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承载着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使命。教师要立足教材,从精选内容、创设情境、联系生活、拓展视野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感悟中华文化之美、汲取文化之力、坚定文化自信,进而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去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此方能培养出新时代的文化自信者、文化传承者,进而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注入不竭的文化动力。

参考文献:

[1]刘紫芳.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策略[J].塑料包装,2025,35(02):158-160+137.

[2]李慧莉.文化自信视域下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J].嘉应文学,2025,(01):173-175.

[3]李世芳.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J].华夏教师,2024,(08):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