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医学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初探

作者

戴佳倩 齐倩茹 杜凤芝

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河北沧州 061001

医学高职院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然而,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着眼于预防、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疏于发展学生的积极力量与品质 [1]。在医学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融入积极心理学理念,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有利于挖掘和培养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幸福感的提升。

一、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积极心理学由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于 1998 年在美国心理学年会上提出,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本身潜力的科学。研究目的在于挖掘使个人及社会进步的积极因素,又被称之为研究快乐和幸福的科学。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积极心理学是从弘扬积极心理、克服消极心理的方面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一个中心(即以研究人的幸福为中心)和三个基本方向(即积极情绪、积极人格、积极组织系统)。

二、积极心理学理念融入医学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意义

医学生是未来的白衣天使,是人民群众生命的保护神,承载着生命与健康的希望。医疗卫生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医学高职院校在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要重视医学职业素养和心理素养的培育。积极心理学是非常重要的心理理念,具有积极增进、积极预防和积极治疗三项功能。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不仅能有效拓展教育的渠道和方向,解决学生的消极情绪、心理问题,而且能培养积极的人格素质和人格力量,引导他们树立“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胸襟和格局,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始终保持积极心态,追求有理想、有目标、有价值、有作为的幸福人生。

三、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医学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有待优化

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侧重于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着重于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教给学生心理问题调适的技巧和方法,达到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教学目标 [2]。此目标忽视了学生本身具有积极向上的核心品质特征以及全方位心理发展和自身潜能,弱化了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中所需的自我调节、自我完善和自我培育积极心理能力的塑造。

(二)教学内容有待完善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教授学生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增强自我认知、处理学习心理困扰、维持情绪健康和改善人际交往等内容[2]。课程更多是从觉察和防范学生心理问题的角度出发设置教学内容,结合常见负面情境,探讨如何有效地应对和解决问题。而对当代医学生如何发挥优势、自我悦纳以及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等方面的教育相对缺乏。

(三)教学方法有待创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集知识学习、心理体验和行为训练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然而,一些医学高职院校由于师资力量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存在教学方式方法相对单一,主要为课堂讲授, 缺乏互动与实践等环节,这种方式更多关注理论知识的单向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观体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影响了教学效果。

(四)课程评价有待改进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考核,多数医学高职院校通常采用考试测评的方式进行。这种考核评价方式强调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缺乏对学生积极心理素质提升、成长型思维能力培养、行为习惯改善等方面的考查,难以真实反映教学实施效果。

四、积极心理学融入医学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措施

(一)设立教学目标

与传统心理学不同,积极心理学在关注消极心理及问题的同时,更关注个体的优势与积极力量,强调研究人性的优点和价值,激发个体的内在力量与潜能。医学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也应从单一地预防心理问题转向促进身心健康、完善个性和开发潜能。具体讲就是教育和引导其在认知、情绪和行为等方面积极转变,塑造积极的个性,让年轻医学生成为快乐、健康、自知、自控的个体。

(二)重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设计应从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出发,注重设置对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和积极人格发展有指导意义的教学内容。根据医学专业特点及学生未来发展和岗位需求,我们设计了积极自我、积极情绪、积极投入、积极关系、积极意义、积极成就等六大模块,加强了对医学职业素养相关要素的挖掘,强化了仁爱精神、奉献精神、进取精神和探索精神的教育等。

(三)创新教学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成效与大学生的内心感受有很大关联,感受的真实程度决定了成效的大小。积极心理学非常注重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关注学生的参与、体验和交流,使他们通过积极的体验来提升个人的心理素质。因此,本课程通过采取知识讲授、案例讨论、开展心理游戏、表演心理剧以及小组讨论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和思考,并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建立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我们坚持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形成考核内容多元和评价主体多元的全方位评价体系。课程评价具体可通过以下几方面实现:一是教师根据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行为表现进行评价,诸如遵守课堂纪律、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线上作业完成情况等;二是根据学生得到的收获和感悟进行评价;三是对学生能力提升进行评价,包括主动解决问题的行动力及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的提升程度等。

综上所述,医学高职院校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对挖掘学生积极潜能、培育积极心理品质、增强幸福指数、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等,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 任文芳等 .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研究 [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4(2):151-154

[2] 白曼,赵颖 . 西藏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探析 [J]. 公关世界 ,2024(14):22-24

作者简介:戴佳倩,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心理学、教育学

通讯作者 : 杜凤芝 , 女,人,教授,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口腔教学、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