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逻辑理路与教学创新
张振楠 刘晓佳
1.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河北省廊坊市 065000 2. 天津美术学院 天津市 300141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1]。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2]。高校“思政课”承担着立德树人和文化传承的使命任务,是传承红色基因的主流载体和重要平台。新时代背景下,聚焦红色基因植入高校“思政课”研究,对于更好发挥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凝心聚魂、固本强基”的重要作用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一、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内在逻辑
探索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必须深入分析红色基因能够有效植入“思政课”的应然性,从概念内涵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融通性关系、育人功能与教学目的之间的耦合性联系、传承发展和教学创新之间的协同性关系的三维视角,厘清二者之间存在的逻辑互动。
(一)红色基因丰富内涵与“思政课”教学内容存在共通性
在社会系统中,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具有和生物基因相似的职能和属性,从概念上可以将其理解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与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产生的、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所认可的精神品质、理想信仰、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精神因子,是中国共产党之所谓为中国共产党,而不是什么其他政党的基因标识和文化胎记,深深地植入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和血脉当中,蕴含着中国共产党能够成功并且能够持续成功的精神密码。
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基因内涵丰富高度贴合了思政课教学的内容需要。红色基因中所蕴含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哲学智慧、政治经济学思想、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高度吻合;红色基因涵盖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不同历史时期探索中国道路的智慧结晶,特别是所形成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中国近现代史刚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的逻辑主线和重要线索;红色基因中所凝结的探索强国建设的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为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提供了历史与理论双重维度上的重要参考和有力佐证;红色基因中所呈现出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价值判断、革命道德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培育时代新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源。因此,红色基因的丰富内涵与思政课的教学内容高度融通。
(二)红色基因育人功能与“思政课”教学目的存在契合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4],高校思政课承担着“为党与人,为国育才”的职责和使命,而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作为坚定理想信念、构建价值认同的生动教材,同样具备鲜明的育人属性和育才功能。因此,传承红色基因与开展“思政课”教学两者之间,存在着发挥“铸魂育人”功能和“立德树人”作用的高度一致性。
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发挥红色基因育人功能和实现“思政课”教学目同频共振的生动呈现。首先,红色基因作为记录和传递中国共产党性质和底色的思想上层建筑,是思想意识领域中的遗传因子,红色基因融入思政课教学,有助于大学生在历史中寻找精神力量,坚定新时期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底气、志气、骨气;其次,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生动呈现,红色基因融入“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围绕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中的重大事件、重大节点、重要人物彰显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价值底色,能够有效实现对于大学生的价值引领;再者,红色基因的核心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备特有的传承功能,是保持理论发展与文化传承的社会学密码,融入“思政课”后,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理论认同感和文化素养,自觉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三)红色基因传承发展与“思政课”教学创新存在协同性
红色基因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至今的百余年历程,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结合不同的时代特征形成的不同时代表达,红色基因的传承发展过程展现的是党的伟大事业奋进历程和科学理论创新过程,“思政课”作为传授党的理论成果和先进文化的载体,将红色基因融入“思政课”,必然给“思政课”提出更高的创新要求。
红色基因传承发展与“思政课”教学创新同向同行。首先,红色基因传承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为“思政课”教学创新创造了基本前提和有效的方法支撑;其次,红色基因传承发展的客观需要不断对“思政课”教学创新提出新要求,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在形成、发展、传承过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创新,作为宣传党的创新理论的主阵地,红色基因融入“思政课”成为了教学内容创新的“必选项”;再者,红色基因的传承载体为“思政课”教学创新提供丰富的红色资源,提供了教学方法创新的可行性。红色基因除展现出的深刻精神内涵外,还包括外显的红色基因物质载体,包括以革命人物故居、革命遗址、各类红色纪念馆等以红色建筑形式存在的基因承载方式,以经典文本、图书档案、纲领方针等形式存在的精神传递文本,以红色故事、革命歌曲、诗歌作品、宣传标语、宣传口号等形式存在的红色印记,这些红色基因外显的存在,大大增加了“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的可能性。
二、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创新
(一)“以理服人”的教学理念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3] 红色基因中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百余年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成果,因此,红色基因融入“思政课”教学创新首先应从“以理服人”的教学理念创新开始。
一方面,坚持理论阐释与价值引导相统一,增强“思政课”的阐释力。对于红色基因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理论与价值把握,是影响红色基因在思政课当中运用和阐释能力的重要考量要素。正确认知红色基因,形成对其内涵、特征与价值的科学认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阐释红色基因;另一方面,坚持历史视野与现实视角相统一,增强“概论”课的说服力。习近平总书记将历史比作“一面镜子”、“最好的教科书”,红色基因形成于党的历史发展脉络之中,作为照应现实的“镜子”和指导现实的“教科书”,红色基因融入思政课教学,对学生把握历史、落脚现实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思政课堂必须通过不断创新真理阐述方式,才能让党的红色基因根植于学生心中,成为他们应对现实挑战的思想武器。
(二)“以史育人”的教学内容重构
红色基因作为我们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内容涵盖广泛,包括概念界定、特点、形成脉络、时代表达等多重维度。大学“思政课”涉及的课程内容又非常广泛,传统课堂中简单的串联式知识架构或分散式历史事件呈现方式,无法保证课程之间是否能够协调同步、内容是否存在交叉融合传播,难以满足红色基因融入思政课教学创新的需要,必须从“以史育人”视角出发对红色基因在思政课堂中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重构。
仅从红色基因融入大学“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考量,目前大学本科所涉及的所有思政课程均具备容入红色基因的可行性,但融入的内容、要求、方式和侧重点完全不同。要把红色基因在思政课中的出场分析透彻、分析明白。以新时代高校普遍开设的本科生六门“思政课”为例,要针对不同课程特点重构红色基因融入的内容与形式,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重点是“理论融入”,讲明红色基因产生的理论根源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承发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则需要“根脉融入”,重点呈现中国共产党人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需要重点落脚“价值融入”,深入阐释红色基因的传承的时代价值和重大意义;“中国近现代史刚要”则应重视叙事性的“故事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的重点在于“精神融入”,重视挖掘和展示红色基因内嵌的精神力量;“形势与政策”课中应“现实融入”,生动呈现现实生活中红色基因传承的生动实践。从而以内容重构促进教学创新,让红色基因在“思政课”中获得全方位的阐释与传承。
(三)“以情感人”的教学路径创新
红色基因融入思政课教学创新的根本目的和价值旨归在于育人,而红色基因在思政课堂的育人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的路径方法,要让红色基因实现“以情感人”的育人效果,就必须从方位、多领域进行教学路径创新探索。
第一,坚持“三个提升”创新教学模式。一是提升红色基因融入思政课的教育方法,打造增强红色基因感知的对分课堂、翻转课堂、实践课堂等;二是提升红色基因融入思政课的技术水平,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数字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实现线上与线下、现实与虚拟、讲授与体验的全方位教学模式;三是提升红色基因融入思政课的资源,着力建立教师红色基因融入思政课教学案例资源库,建立思政课堂学生传承红色基因作品资源库、网络红色基因资源库、线下红色教育场所资源库等。
第二,坚持“三个结合”创新课堂建设。一是传统课堂和智慧课堂相结合,红色基因的超强可呈现性,要求思政课必须在传统课堂基础上,大力拓展智慧课堂的建设,依托AI、VR、AR 等多重技术手段赋能红色基因的融入;二是线下课堂和线上课堂相结合,突出思政教学线上主课堂的同时,充分利用网络红色文化资源;三是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有效发挥第一课堂的知识育人功能和第二课堂的实践育人功能。
第三,打造“三种模式”丰富教学形式。首先,多角度构建红色基因在思政课中的阐述形式,坚持从阐释形式上做到“讲道理以影响学生,讲事实以说服学生,讲形象以打动学生,讲情感以感染学生”;其次,多方位构建红色基因在思政课中的呈现形式,通过融入式、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等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形式,多种形式呈现红色基因要素;最后,多形式开展红色基因在思政课中的体验模式,一方面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打造线上体验,一方面充分利用线下红色资源开展线下体验。
红色基因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的宝贵资源和生动教材,本身具有提升思想境界、增强理论水平、端正价值观念、唤起情感认同的育人价值。唯有从教学模式、课堂建设、形式方法等方面不断探索红色基因融入思政课有效的创新路径,才能有效激活红色基因的在当代高等教育中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N]. 人民日报 , 2022-10-26((001).
[2] 习近平 . 用好红色资源 , 传承好红色基因 , 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J]. 求是 ,2021,(10).
[3] 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 求是,2020(17).
[4] 习近平 . 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 人民日报,2022-04-26.
作者简介:张振楠(1992.12—), 女,河北廊坊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博士生、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刘晓佳(1990—), 女,河北沧州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博士生,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为 2024 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植入高校思政课的逻辑理路与教学创新研究”(项目立项编号SZ2024230)成果。